人物:鄭符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① 寺取大興兩字坊名一字為名?!缎掠洝吩疲骸皟?yōu)填像,總章初為火所燒。據(jù)梁時西域優(yōu)填在荊州,言隋自臺城移來此寺,非也。今又有栴檀像,開目,其工頗拙,尤差謬矣。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旱則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三藏役龍,意其木必有靈也。東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國東門鄭相嘗與丞郎數(shù)人避暑,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戲祝木曰:我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汝,自是無汗。寶歷末,予見說已十五年無汗矣。素公不出院,轉(zhuǎn)法華經(jīng)三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中經(jīng),齋時鳥鵲就掌取食。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云:三萬蓮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門塵。左顧蛤像,舊傳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數(shù)逾千萬矣。忽有一蛤,椎擊如舊,帝異之,寘諸幾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陳宣帝。”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局。會假日,游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游目記》,多所遺略。及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將并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于此遂絕。后三年,予職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于故簡中睹與二亡友游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復方刊整,才足續(xù)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天心惟助善,圣跡此開陽(成式)。
載恐雷輪重,絙疑電索長(希復)。
上沖挾螮蝀,不動束鋃鐺(成式)。
饑鳥未曾啄,乖龍寧敢藏(希復)。
① 寺取大興兩字坊名一字為名?!缎掠洝吩疲骸皟?yōu)填像,總章初為火所燒。據(jù)梁時西域優(yōu)填在荊州,言隋自臺城移來此寺,非也。今又有栴檀像,開目,其工頗拙,尤差謬矣。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旱則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三藏役龍,意其木必有靈也。東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國東門鄭相嘗與丞郎數(shù)人避暑,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戲祝木曰:我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汝,自是無汗。寶歷末,予見說已十五年無汗矣。素公不出院,轉(zhuǎn)法華經(jīng)三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中經(jīng),齋時鳥鵲就掌取食。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云:三萬蓮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門塵。左顧蛤像,舊傳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數(shù)逾千萬矣。忽有一蛤,椎擊如舊,帝異之,寘諸幾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陳宣帝。”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局。會假日,游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游目記》,多所遺略。及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將并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于此遂絕。后三年,予職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于故簡中睹與二亡友游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復方刊整,才足續(xù)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有松堪系馬,遇缽更投針。
記得湯師句,高禪助朗吟(成式)。
乘晴入精舍,語默想東林。
盡是忘機侶,誰驚息影禽(希復)。
一雨微塵盡,支郎許數(shù)過。
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羅(符)。
① 寺取大興兩字坊名一字為名。《新記》云:“優(yōu)填像,總章初為火所燒。據(jù)梁時西域優(yōu)填在荊州,言隋自臺城移來此寺,非也。今又有栴檀像,開目,其工頗拙,尤差謬矣。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旱則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三藏役龍,意其木必有靈也。東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國東門鄭相嘗與丞郎數(shù)人避暑,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戲祝木曰:我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汝,自是無汗。寶歷末,予見說已十五年無汗矣。素公不出院,轉(zhuǎn)法華經(jīng)三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中經(jīng),齋時鳥鵲就掌取食。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云:三萬蓮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門塵。左顧蛤像,舊傳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數(shù)逾千萬矣。忽有一蛤,椎擊如舊,帝異之,寘諸幾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陳宣帝。”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局。會假日,游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游目記》,多所遺略。及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將并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于此遂絕。后三年,予職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于故簡中睹與二亡友游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復方刊整,才足續(xù)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相好全如梵,端倪祗為隋。
寧同蚌頑惡,但與鷸相持(成式)。
雖因雀變化,不逐月虧盈。
縱有天中匠,神工詎可成(希復)。
① 凈土院門外,相傳吳生一夕秉燭醉畫,就中戟手,視之惡駭。院門里,盧棱伽常學吳勢,吳亦授以手訣。乃畫總持三門寺,方半,吳大賞之,謂人曰:“棱伽不得心訣,用思太苦,其能久乎?”畫畢而卒。中門窗間,吳畫高僧,韋述贊,李嚴書。中三門外兩面上層,不知何人畫,人物頗類閻令。寺西廊北隅楊坦畫近塔天女,明睇將瞬。團塔院北堂,有鐵觀音,高三丈馀。觀音院兩廊四十二賢圣,韓干畫,元中書贊。東廊北頭散馬,不意見者,如將嘶蹀,圣僧中龍樹、商那和修絕妙。團塔上菩薩,李真畫,四面花鳥,邊鸞畫,藥師菩薩頂上莪葵尤佳,塔中藏千部妙法蓮華經(jīng)。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局。會假日,游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游目記》(因問《兩京雜記》及《游目記》),多所遺略。及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將并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于此遂絕。后三年,予職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于故簡中睹與二亡友游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復方刊整,才足續(xù)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吳生畫勇矛戟攢(成式),出變奇勢千萬端(希復)
蒼蒼鬼怪層壁,睹之忽忽毛發(fā)寒(成式)。
棱伽之力所疲殫(成式),李真周昉優(yōu)劣難(符)。
活禽生卉推邊鸞(成式),花房嫩彩猶未乾(希復)。
韓干變態(tài)如激湍(符),惜哉壁畫世未殫(成式)。
后人新畫何汗漫(希復)。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局。會假日,游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游目記》,多所遺略。及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將并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于此遂絕。后三年,予職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于故簡中睹與二亡友游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復方刊整,才足續(xù)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閑中好,幽磬度聲遲。
卷上論題肇,畫盡僧姓支。
有道心皆老少然,秋霄清夢見先生。
畫前本有無言易,不向梅花講后天。
遽愁春草歇,驅(qū)馬春山中。
夜宿禪關(guān)下(一作香深處),時將心賞同(一作閑譚夢復同)
風生近谷滿,月照前湖空。
終愧淵明輩(一作明日西行去),玄言對遠公(一作回望此寺東)
栗谷挽 其二 (甲申) 明 · 李海壽
五言律詩
已信生如夢,如何夢復忙。
死生唯許國,榮辱竟亡羊。
石室云無主,寒潭月自藏。
西州談笑地,卻憶使人傷。
宿吳山樓 明 · 謝肇浙
五言絕句
佛火明還暗,羈魂夢復驚。
秋風一夜起,落葉與窗平。
時清斂兵革,歲稔馀谷粟。
小民樂太平,不耕衣食足。
幸無朝夕虞,空勞憂杞國。
肉食已云謀,藿食爾何欲。
甫田明所戒,徒然亂心曲。
夜來惱幽夢,令人難合目。
幻妄恣百怪,神鬼相尋逐。
吉兇雜悲喜,治忽隨榮辱。
展轉(zhuǎn)寐若驚,恍忽斷復續(xù)。
蘧然胡蝶開,意沮神不屬。
巫咸逖已遠,誰哉問太卜。
夢因憂惱生,憂因煩夢復。
憂夢相因循,紛綸翻又覆。
癡哉汝男子,晝夜徒蹙蹙。
大廈將傾時,撐支豈一木。
大川雖云渴,細鱗憂非獨。
隨眾且同樂,含哺當鼓腹。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