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裴寂
相關(guān)人物:
共 7 位
。
共 6 首
別張十三建封
(769年)
唐 ·
杜甫
引用典故:
范云
管葛
賈生慟
山嵇
樂毅書
嘗讀唐實錄,國家草昧初。
劉
(文靜)
裴
(
寂
)
建首義,龍見尚躊躇。
秦王撥亂姿,一劍總兵符。
汾晉為
豐沛
,暴隋竟滌除。
宗臣則廟食,后祀何
疏蕪
。
彭城英雄種,宜膺將相圖。
爾惟外曾孫,倜儻汗血駒。
眼中萬少年,
用意
盡
崎嶇
。
相逢長沙亭,乍問
緒業(yè)
馀。
乃吾故人子,童丱聊居諸
⑴
。
揮手灑衰淚,仰看八尺軀。
內(nèi)外名家流,風(fēng)神蕩江湖。
范云
堪晚
(一作結(jié))
友,嵇紹自不孤。
擇材征南幕
⑵
,湖
(一作潮)
落回鯨魚。
載感
賈生慟
,復(fù)聞
樂毅書
。
主憂急盜賊,師老荒京都。
舊丘豈稅駕,大廈傾宜扶。
君臣各有分,
管葛
本時須。
雖當(dāng)霰雪嚴,未覺栝柏枯。
高義在云臺,嘶鳴望天衢。
羽人埽碧海,功業(yè)竟何如。
⑴ 張建封,兗州人。父玠,少豪俠,安祿山將李庭偉脅下城邑,玠率鄉(xiāng)豪集兵殺之。太守韓擇木方遣使奏聞,玠流蕩江南,不言其功。甫父為兗州司馬,當(dāng)以趨庭之日,與玠游也
⑵ 大歷初,道州刺史裴虬薦建于觀察使韋之晉,辟為參謀,奏授左清道兵曹,不樂吏役而去
勸進疏引讖
(《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義寧二年,文武將佐
裴寂
等上疏高祖勸進,
寂
又依東漢赤伏符故事,奏神人慧化尼、衛(wèi)元嵩等歌謠詩讖,遂擇日正大位。”)
其一
唐 ·
不詳
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
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云。
丁丑語甲子,深藏八堂里。
何意坐堂里,中央有天子。
西北天火照,龍山昭童子。
赤光連北斗,童子木上懸白幡,胡兵紛紛滿前后。
拍手唱堂堂,驅(qū)羊向南走。
胡兵未濟漢不整,治中都護有八井。
興伍伍,仁義行武。
得九九,得聲名。
童子木底百丈水,東家井里五色星。
我語不可信,問取衛(wèi)先生。
戌亥君臣亂,子丑破城隍。
寅卯如欲定,龍蛇伏四方。
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
市朝義歸政,人寧俱不荒。
人言有恒性,也復(fù)道非常。
為君好思量,何□□禹湯。
桃源花□□
(《李花謠》,缺四字)
,李樹起堂堂。
只看寅卯歲,深水沒黃楊。
十八學(xué)士卷
明 ·
唐文鳳
隋亡晉陽啟唐祚,錦帆未返江都路。
野鳥為鸞人肆欺,天心厭亂誰能訴。
一朝
裴寂
成深謀,家國轉(zhuǎn)變?nèi)晁伞?div class="jryf7wo" id='poem_sentence_2_428605_comment'>
白旄黃鉞兩京定,四海晏然無所憂。
功高德厚稱神武,太子齊王安足數(shù)。
忠臣猛將任股肱,寵異宏開天策府。
當(dāng)時賢俊十八人,嘉謨直道情相親。
可否獻替陳至理,何曾宛轉(zhuǎn)全天倫。
瀛洲茫茫近蓬島,迥隔塵寰風(fēng)日好。
如綸如綍出王言,戒逸戒奢箴大寶。
或稱博學(xué)行秘書,或稱忠鯁智有馀。
陰陽大化任調(diào)燮,經(jīng)籍奧義煩分區(qū)。
殷勤疇咨當(dāng)世務(wù),司勛記室并主簿。
考功祭酒博士倫,著作參軍典簽數(shù)。
是中諸子皆良才,十七可尊一可猜。
如何驍騰眾龍媒,著彼碌碌真駑駘。
豈知詒謀傳后禍,雨露才沾鬢云妥。
此獠空憐頭血流,斛麥諛言無不可。
清風(fēng)環(huán)佩聲珊珊,摳趨進退意氣閒。
龍眠居士有佳趣,好事寫入畫圖間。
我今展卷起深想,千古神交見神像。
一時陳跡付逝波,肯信流芳在天壤。
只今幸際休明時,虞舜至治應(yīng)無為。
群賢畢集玉堂署,咫尺瀛洲端可期。
圣朝豈無此學(xué)士,我亦趨朝拜丹陛。
古今人物許同儔,留取聲名繼青史。
詠史三十一首
其二十六
明末清初 ·
黃毓祺
晉陽初起甲,適從猶未決。
欲鼓行而西,仍恐進不克。
屈突憑堅城,退則為所躡。
此策乃危道,腹背須受敵。
莫若攻河?xùn)|,主之自
裴寂
。
公子曰不然,兵貴風(fēng)雨疾。
吾席累勝威,西人望風(fēng)匿。
智勇不及措,取同振槁葉。
倘頓堅城下,安坐糜日月。
眾心既以離,大事去可惜。
濟河定關(guān)中,約法十二則。
何哉隰城尉,一見如舊識。
何哉馬邑丞,一呼忘舊隙。
壯士置幕府,參軍置記室。
羲聲布遐邇,文武煥然集。
而顧立幼君,蓋其心欲得。
自為大丞相,總揆加九錫。
然后攘取焉,掩耳盜鈴習(xí)。
前恭與后恭,兩帝尋一轍。
神堯視世充,亦復(fù)何差別。
蓋于起兵初,聲罪討弒逆。
吊民數(shù)淫虐,遍移四方檄。
庶幾踵湯武,不循魏晉述。
爾時諸君子,惜哉見未及。
泰山有道士,獻書魏公密。
當(dāng)乘士馬銳,直指江都邑。
執(zhí)取獨夫廣,號令天下一。
斯謀奇而正,安往無俊物。
或隱于屠販,或寄于盜賊。
優(yōu)游黃冠中,乃見徐洪客。
鄭公發(fā)跡等,出處故殊絕。
言可得而聞,招之不可得。
翩翩失所往,豈蹈煙霧窟。
不然縠城隅,全身化為石。
恭謁昭陵
(乾隆癸卯)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昭陵名偶同貞觀
⑴
,繼創(chuàng)于湯光有乎
⑵
。
劫父叛君跡早異,戕兄害弟事尤殊
(史稱唐高祖初留守太原領(lǐng)晉陽宮監(jiān)而
裴寂
為副監(jiān)太宗陰與
寂
謀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因說高祖舉事是劫父叛君也又太宗為秦王時以兵入元武門殺兄太子建成及弟齊王元吉高祖乃以為皇太子八月即皇帝位于東宮云云是其君臣父子兄弟之間遺憾多矣我貝勒太宗受命之初禮親王以長讓德作議書遍示諸大臣言紹承大統(tǒng)必得圣君始能戡亂致治以成一統(tǒng)自顧德薄愿共推戴從所四貝勒嗣位太宗辭讓再三王意益懇切始請至今世襲親王恩施罔替戊戌曾有詩紀事云貝勒讓帝如汝陽蓋紀實也)
。
兵臨弗取仁猶著
⑶
,讎復(fù)乃居義正符
⑷
。
五世元孫虔展拜,恨惟未及效馳驅(qū)。
⑴ 貞觀之觀有讀平聲者佩文韻府兩牧之然以系辭天地之道貞觀者也例之究以去聲讀為是
⑵ 我尊稱太宗文皇帝廟號及太宗昭陵均與唐太宗同然唐惟親歷行陣不愧開創(chuàng)其他實多慚德豈如我烈光太宗繼承而兼創(chuàng)業(yè)比于唐之文皇尤為休有乎
⑶ 天聰三年我城勒大臣請攻太宗親統(tǒng)大師伐明圍困燕京諸貝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失我一二良將勁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取如天之仁惟懷永圖實與覆載同量矣
⑷ 明政不綱流賊攻陷燕京吳三桂因請兵于我睿親王統(tǒng)師掃殄寇氛為勝國復(fù)讎乃恭迎已世祖章皇帝入關(guān)定鼎取天下于明社墟之后得統(tǒng)之正實前古所未有也
龔藹人方伯枉贈四律奉答
其三
清 ·
郭嵩燾
七言律詩
紫霞親拜幔亭君,玉節(jié)金符稱領(lǐng)軍。
葵藿傾心為皎日,旌旗過眼是浮云。
徐寧不待有無辨,
裴寂
何煩皂白分。
韶石無言湘水咽,辨章吾亦欲云云。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