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建

相關(guān)人物:共 115 位。
共 1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志超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其先同州馮翊人。后徙并之榆次。超小欲脫俗。而二親以無他子。常抑絕之。弱冠強為納室。超夜坐床上。為妻說法。妻亦感激流淚。久之辭去。年二十七。依里之開化慧瓚禪師薙落。既受具。即往定州探律稟教。閱五載而學有成緒。乃入太原之西北山。創(chuàng)立禪林。曉夕修定。玄侶聞風。不遠而至。大業(yè)初。有司禁僧。不得檀出寺門。超入京師將以聞上。內(nèi)史以事非要害。擁蔽不通。季年??盜充斥。并部尤甚。而超徒眾云臻。糧粒山積。一夕持炬排門。白刃交臨。而坐者株杌。略不搖動。賊皆拜伏。超因隨宜誘掖。以導其善。高祖起義。超亦遷住凝定寺。義寧二年。入京奉賀受禪。引見太極殿。左仆射魏國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別院以居。無何而沙門。靈潤智信智光等。以貴游之地。非宴寂之場。乃延之藍田山化感寺。武德五年。又徙晉之介山抱腹巖。既而復治汾州介休縣之光嚴寺。蓋山林則便于練行。朝市則易于接物也。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光嚴。壽七十有一。葬汾城之南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禪五
釋志超。
俗姓田。
同州憑翊人也。
遠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齔智量過人。
精厲不群雅度標遠。
厭世從道貫徹藏俞。
而二親恃超更無兄弟。
雖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從儒流遍覽流略。
年垂壯室私為娉妻。
超聞之避斯塵染。
乃逃竄林野。
親姻周覓藏影無方。
既被執(zhí)身抑從伉儷。
初則合[承/巳]為蹤。
終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禮也。
惟置一床超乃抽氈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處床。
儼思加坐勤為說法。
詞極明據(jù)。
妻便流淚禮謝辭以相累。
頻經(jīng)宵夕事等金形。
屢被??勸誠逾玉質(zhì)。
既確乎難拔。
親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開化寺慧瓚禪師。
瓚志德澄明行成眾范。
未展度限歷試諸難。
志超潔正身心勤履眾務。
僧徒百數(shù)供雜五行。
兩食恒備六時無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瓚親閱驗。
其情守節(jié)度令受具。
自進戒品專修行儀。
即往定州尋采律藏括其精要刪其繁雜。
五夏不滿三教備圓。
乃返故鄉(xiāng)依巖綜習。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棲引英秀創(chuàng)立禪林。
曉夕勤修定慧雙啟。
四儀托于戒節(jié)。
二行憑于法依。
學觀詵詵無威而肅。
致使聞風不遠而至。
大業(yè)初歲政網(wǎng)嚴明。
擁結(jié)寺門不許僧出。
超聞之慨而上諫。
被衣舉錫出詣郡城。
望有執(zhí)送將陳所諫。
而官私弗顧。
乃達江都即以事聞。
內(nèi)史以事非要害。
不為通引。
還遣并部。
至隋季多難寇賊交橫。
民流溝壑死者太半。
而超結(jié)徒勸聚馀糧不窮。
但恐盜竊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誡勸無變爾情。
鏡業(yè)既臨逃響何地。
眾感其言心期遂爽準式禪禮課時無輟。
嘗夜坐禪。
忽有群賊排門直進。
炬火亂舉白刃交臨合坐端然相同儀象。
賊乃投仗于地拜伏歸依。
超因隨宜誘引量權(quán)授法。
咸發(fā)心敬合掌而退。
其剛略攝御皆此類也。
高祖建義太原。
四遠咸萃。
超惟道在生靈。
義居乘福。
即率侶晉陽住凝定寺。
禪學數(shù)百清肅成規(guī)。
道俗欽承貴賤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輔無塵。
義寧二年。
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慶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極敘之殊禮。
左仆射魏國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璉宏深。
第中別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眾用以居焉。
亟歷寒暑業(yè)新彌厲。
但為貴游諠雜外進無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遠。
時藍田山化感寺沙門靈閏智信智光等。
義解鉤玄妙崇心學。
同氣相求宛然若舊遂延住彼山。
棲志得矣。
攝緣聚結(jié)其赴如云。
賢圣語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隸以公途。
晦跡之賓卒難承業(yè)乃徇物關(guān)表意在度人。
還返晉川選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創(chuàng)聚禪侶。
巖名抱腹四方有澗。
下望百尋上臨千仞。
泉石結(jié)韻于仙室。
風雨飄清于林端。
遂使觀者至止陶鑄塵心。
自強誨人無倦請益。
又于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嚴寺。
殿宇房廊躬親締搆。
赫然宏壯有類神宮。
故行深者巖居。
道淺者城隱。
師資肅穆競業(yè)其誠。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誡累殷勤示以禍福。
以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賓主齊慟。
德仁既往學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釋種。
意在住持。
晝夜剋勤攝諸后學。
所以日別分功禮佛五百。
禪結(jié)四時身誡眾侶。
有虧殿罰。
而自執(zhí)熏爐隨唱屈禮。
未嘗置地及以虧拜。
及坐禪眾也互相懲誡。
才有昏睡親行勵率。
有來投造無不即度授以戒范。
進止威儀攝養(yǎng)將迎禮逾天屬。
時遭嚴敕度者極刑。
而曾無介懷。
如常剃落。
致陸海慕義避世逸僧憑若大山依而修道。
時講攝論維摩起信等。
并詳而后說。
深致適機。
嘗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僅百偏資大齋。
麥惟六石同置一倉。
日磨五斗用供常調(diào)。
從春至夏計費極多。
怪而檢覆止磨兩斛。
據(jù)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數(shù)感異僧乘虛來往。
雖無音問儀形可驗。
才若墮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眾鐘聲隨時自響。
石泉上涌隨人少多。
靈瑞屢興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見其儔。
護慎威儀終始無替。
自隋唐兩代親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師遺訓在所聞見。
傳者昔預末筵蒙諸惠誥。
既親承其績故即而敘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田。
同州馮翊人。
少在童齔。
智量過人。
厭世從道。
而二親恃超。
望嗣宗族。
遂從儒流。
遍覽流略。
年垂壯室。
私為聘妻。
超聞之。
避斯塵染。
乃逃竄林野。
親姻周覓。
抑從伉儷。
初則合巹為蹤。
終亦仝掩私室。
唯置一床。
超乃抽氈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處床。
儼思伽坐。
勤為說法。
詞極明據(jù)。
妻便流淚。
禮謝辭以相累。
頻經(jīng)宵夕。
事等金形。
屢被訹勸。
誠逾玉質(zhì)。
既確乎難拔。
親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開化寺慧瓚禪師。
出家受具。
自進戒品。
專修行儀。
即往定州。
尋采律藏。
括其精要。
刪其繁雜。
五夏不滿。
三教略圓。
乃返故鄉(xiāng)。
入太原之西北千山。
棲引英秀。
創(chuàng)立禪林。
曉夕勤修。
定慧雙啟。
大業(yè)初歲。
政綱嚴明。
擁結(jié)寺門。
不許僧出。
超聞之。
慨而上諫。
披衣舉錫。
出詣郡城。
乃達江都。
即以事聞。
內(nèi)史以事非要害。
不為通引。
至隋季多難。
寇賊交橫。
民流溝壑。
死者大半。
而超結(jié)徒歡聚。
馀糧不窮。
但恐盜竊相陵。
便欲奔散。
乃以法誡勸。
無變爾情。
鏡業(yè)既臨。
逃響何地。
眾感其言。
心期遂爽。
準式禪禮。
課時無輟。
嘗夜坐禪。
忽有群賊。
排門直進。
炬火亂舉。
白刃交臨。
合坐端然。
相同儀像。
賊乃投伏于地。
拜伏歸依。
超因隨宜誘引。
量權(quán)授法。
感發(fā)心敬。
合掌而退。
高祖建義太原。
四遠咸萃。
超惟道在生靈。
義居乘福。
即率侶晉陽。
住凝定寺。
禪學數(shù)百。
清肅成規(guī)。
道俗欽承。
貴賤恭仰。
及皇旗南指。
三輔無塵。
義寧二年。
超率子弟二十馀人。
奉慶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極。
敘之殊禮。
左仆射魏國公裴寂。
第中別院。
置僧住所。
邀延眾居。
亟歷寒暑。
業(yè)新彌厲。
時藍田山化感寺。
沙門靈潤智信智光等。
義解鉤玄。
妙崇心學。
同氣相求。
延住彼山。
挕緣聚結(jié)。
其赴如云。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
創(chuàng)聚禪侶。
觀者至止。
陶鑄塵心。
又于汾州介休縣治。
立光嚴寺。
赫然宏壯。
有類神宮。
師資肅穆。
忽因遘疾。
以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7 【介紹】: 唐秦州上邽人。隋煬帝大業(yè)末為晉陽長。唐高祖引為司功參軍。入長安,除相國胄曹參軍、長道縣公。及平薛仁杲,擢秦州刺史,有政聲。改守隴州,以老去職。卒謚安。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謨。
秦州上邽人。
隋大業(yè)末為晉陽長。
高祖建義。
引為司功參軍。
從平京城。
除相國兵曹參軍。
封長道縣公。
拜秦州刺史。
改守隴州。
貞觀元年卒。
贈岷州都督。
謚曰安。
趙承規(gu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蔡州人。
趙匡明子。
匡明為朱溫所逼,欲奔淮南,時其兄匡凝已奔淮南,承規(guī)諫父曰:“昔諸葛兄弟分仕二國,若適揚州,是自取疑也。
”匡明謂然,遂趨成都投王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6?—854? 【介紹】: 唐蘇州人。顧況子。少俊悟,一覽輒能成誦,工吟,揚譽遠近。性滑稽,好辯,頗雜笑言。常凌轢氣焰子弟,既犯眾怒,排擠者紛然,困舉場三十年。武宗會昌五年及第,累佐使府。宣宗大中間授盱眙主簿,厭拜迎鞭撻,因棄官歸隱,不知所終?;騻髯∶┥绞嗄?。有詩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5—854? 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人,顧況之子。以凌侮豪門子弟故,備受排擠,久困場屋30年。會昌五年(845),武宗聞其詩名,令進所試文章,追榜賜進士及第。曾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幕,任盱眙尉,棄官歸隱茅山(今江蘇金壇境內(nèi))。生平事跡見《舊唐書·顧況傳》、《唐才子傳》卷七。非熊與詩人姚合、項斯、馬戴、賈島、劉得仁等交好。其詩“近體俊婉可諷”(《唐音癸簽》卷七)?!?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詩5首。
唐詩匯評
顧非熊(約797-?
),蘇州(今屬江蘇)人。
顧禮之子。
幼穎悟。
弱冠應進士試,困舉場三十年。
會昌五年(845),登進士第。
累佐使府。
大中中,授盱眙主簿,不樂吏事,因棄官歸隱。
非熊工吟詠,同時名流姚合、賈島、王建、朱慶馀、雍陶、馬戴,咸與之交游唱和。
有《顧非熊詩》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非熊)少俊悟,一覽輒能成誦。工吟,揚譽遠近。性滑稽好辯,頗雜笑言。凌轢氣焰子弟,既犯眾怒,擠排者紛然?!瓡迥辏G議大夫陳商放榜。初,上洽聞非熊詩價,至是怪其不第,敕有司進所試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劉得仁賀以詩曰:“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及得高科早,須逢圣主知?!?/blockquote>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非熊詩體不備,不及乃父廣博。然其五言近體,易樸茂為清永,似勝逋翁?;蜃愿凶诔?,不盡家學也。以詩體列之水部門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3—871 【介紹】: 唐僧。陳留人,俗姓史。武宗會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結(jié)茅而居。節(jié)度使李彥佐嘉其名節(jié),為建白草院于龍興寺。嘗刺血寫經(jīng)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論》、《三教毀傷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沛國陳留史氏子。蚤歲鄉(xiāng)校讀書。稍長偕計對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賀蘭山中。愛白草谷。遂掛冠落發(fā)。結(jié)茆以居。鄉(xiāng)里慕之。不待分衛(wèi)。而酥酪之饋日給。會昌五年。詔廢教。以地邊遠。不在禁例。節(jié)度使李彥佐。尤加敬。為于龍興寺。別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槙T經(jīng)。二百八十三卷。彥佐慮其成疾。諭之曰。師大乘學。要當久住世間。荷負正法。以利益含識。顧茲破肌瀝膜。以從事筆研。而促其壽命。豈孔子所謂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者哉。于是著三教毀傷論。以見志。九年讀大悲經(jīng)。究尋四十二臂所表法。至無畏手而疑之。乃結(jié)壇禱請。閱旬浹。感空中雙拳正印。歷歷可睹。因命工繪之以傳。著大悲論六卷?;蛑r其非。忍復虔請。且使工濯筆銅碗以俟。忽寶性一華出碗中。枝葉鮮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滅于白草院。壽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館之南。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增忍。
俗姓史氏。
沛國陳留人也。
典謁之年登其鄉(xiāng)校。
百氏簡策寓目入神。
藝文且工。
乃隨計吏數(shù)舉不捷。
會昌初薄游塞垣訪古賀蘭山。
中得凈地者白草谷。
內(nèi)發(fā)菩提心。
頓掛儒冠直歸釋氏。
乃薙草結(jié)茅為舍。
倍切精進。
羌胡之族競臻供獻酥酪。
至五載節(jié)使李彥佐嘉其名節(jié)。
于龍興寺建別院號白草焉。
蓋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
忍刺血寫諸經(jīng)。
大中七年李公慮其枯悴。
躬往敦論曰。
師何獨善一身行小乘行。
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
所利博哉。
忍執(zhí)情膠固遂著三教毀傷論以見志。
帥覽而益加崇重。
九年因讀大悲經(jīng)。
究尋四十二臂。
至無畏手疑而結(jié)壇。
浹旬禱請。
自空中現(xiàn)其正印雙拳歷歷可觀。
遂命畫工繪寫此臂焉。
或有譏謗者。
忍再精愨虔告。
畫工濯筆銅碗中忽感寶性華一朵。
枝趺??葉一皆鮮明。
睹者驚嘆。
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
示滅于白草院。
春秋五十九。
以十月十七日。
藏神于水館之南建塔焉。
初忍刺血寫經(jīng)。
總二百八十三卷。
畫盧舍那。
閣三十五尺。
門一丈六尺。
起樣畫大悲功德三軸。
自著大悲論六卷。
并藏諸篋笥焉。
后節(jié)使唐恒夫。
仰其遺跡奏乞旌勸。
敕謚大師曰廣慧。
塔曰念定。
弟子無轍亦致遠之高足。
赍血書經(jīng)二卷瑞華碗一枚詣闕奏呈。
宣賜紫衣。
天復中終。
及梁乾化初。
中書令西平王韓公遜錄遺跡奏聞。
太祖敕致謚曰法空。
別賜紫方袍。
塞垣榮之。
后唐同光中從事薛昭紀為碑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2—912 【介紹】: 五代時僧。
婺州蘭溪人,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
七歲投本縣和安寺出家。
苦節(jié)峻行,傳《法華經(jīng)》、《起信論》,精其奧義。
錢镠重之。
后入蜀,王建待之厚。
工草書,時人比之閻立本、懷素。
善繪水墨羅漢,筆法堅勁夸張,世稱“梵相”。
有詩名。
嘗有詩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
”人呼得得來和尚。
有《禪月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隱,俗姓姜,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
7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
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學,后漫游江西、吳越。
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
昭宗乾寧元年(894)往錢塘謁錢镠,受禮遇。
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天復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
冬潛逃南岳隱居。
三年入蜀,為王建所重,賜號禪月大師,特龍華院居之。
后梁乾化二年十二月卒。
生平見曇域《禪月集序》、《宋高僧傳》卷三〇。
休十五、六歲即有詩名,后廣交詩友,與當代名詩人陳陶、方干、許棠、李頻、張為、曹松、吳融、羅隱、羅鄴、韋莊、齊己等皆有唱酬。
又工書善畫。
吳融稱:“上人之作,多以理勝,復能創(chuàng)新意,其語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際。
”(《西岳集序》)孫光憲稱其詩“骨氣混成,境意卓異”(《白蓮集序》)。
今存《禪月集》25卷。
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7首、斷句6,補題1首。
唐詩匯評
貫休(832-913),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
俗姓姜,字德隱。
少向佛,師安和寺僧圓貞。
與鄰院童子處默于習經(jīng)之馀更相唱和,詩名漸著,大中中受成。
咸通中,于洪州開元寺聽《法華經(jīng)》。
數(shù)年后,親登講筵。
后返婺州。
乾寧初、謁浙東錢镠。
西游江陵,初為成汭所禮,居龍興寺,后被譖,流放黔州。
遂入蜀,王建甚禮遇之,呼為“得得來和尚”,賜號禪月大師,卒。
休善畫,師閻立本,又工草書,世稱“姜體”。
集初名《西岳集》,吳融為序;休卒后,弟子曇域集其詩丈為《禪月集》三十卷,今本存詩二十五卷,佚去文五卷。
全唐詩》編詩十二卷。
全唐詩補逸
貫休,俗姓姜氏,字德隱,蘭溪人。補詩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貫休字德隱。
俗姓姜氏。
婺州蘭溪人。
七歲投本邑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
乾寧初獻詩吳越武肅王。
復北謁荊帥成汭。
后忤汭。
黜出黔中。
再游荊南。
高季昌館之龍興寺。
天復中入成都。
王建留住東禪院。
署號禪月大師。
龍華道場。
令居之。
累加龍樓待詔明因辨果功德大師翔麟殿引駕內(nèi)供奉經(jīng)律論道門選練教授三教元逸大師守兩川僧箓大師賜紫大沙門。
梁乾化二年卒。
年八十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德隱。金華蘭溪姜氏子。七歲。父母使依邑之和安寺圓貞禪師。為童侍。日能誦法華經(jīng)。千言不啻。所居與處嘿鄰。而同時薙染。故襟誼視他尤密。每隔籬談論。旁聽皆驚異。始受具戒。詩名已大著。復往豫章。究經(jīng)論。郡太守王慥篤敬。后蔣瑰命監(jiān)洗懺戒壇。唐乾寧初。謁吳越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以頌平越之功。王悅。贈遺豐腆。且樹碑。悉紀贊佐諸臣之名。而并列休詩于碑陰。以歸美朝廷。于是吳越獲賜鐵券。號功臣。則休與有力焉。休于書知六法。畫善水墨。眾安橋強氏。嘗請休作十八羅漢像。識者謂入神品。曰當吾下筆時。非想見其真。不敢也。 過歙。見唐安寺蘭阇梨。三年。南登衡岳。北訪荊帥成汭。汭加禮。館之龍興寺。會內(nèi)翰吳融謫宦。遂相追從。融為休。序其集。未幾。或有譖休于汭者。命遷公安。以待辨。乃題研寄意曰。入匣始身安。卒游蜀。署禪月大師。蜀主每見。則以得得來和尚呼之。蓋其初以詩獻蜀主。有三衣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之句也。乾化二年終。春秋八十一。葬成都北門外。塔曰白蓮。弟子曇域集其文。冠以融序。行世。名士韋藹議其著述。有風刺體。系乎教化。誠不在二李白賀下。又廣成先生杜光庭。評其書。瘦勁可愛。號姜體。韋莊詩曰。豈是為貧常見隔。定應嫌酒不相過。休肥而矬。蜀相王鍇影堂贊。殊能言其體裁。故茲聊舉其梗槩云。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貫休。字德隱。俗姓姜氏。金華蘭溪登高人也。七歲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日誦法華經(jīng)一千字。耳所暫聞不忘于心。與處默同削染。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異焉。受具之后詩名聳動于時。乃往豫章傳法華經(jīng)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彌相篤重。次太守蔣瑰開洗懺戒壇。命休為監(jiān)壇焉。乾寧初赍志謁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甚愜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偽功。朝廷旌為功臣。乃別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將校姓名。遂刊休詩于碑陰。見重如此。休善小筆得六法。長于水墨形似之狀可觀。受眾安橋強氏藥肆請。出羅漢一堂云。每畫一尊必祈夢得應真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自此游黟歙與唐安寺蘭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謁荊帥成汭。初甚禮焉。于龍興寺安置。時內(nèi)翰吳融謫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融為休作集序則乾寧三年也。尋被誣譖于荊帥。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題硯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將圖僣偽。邀四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賚隆洽。署號禪月大師。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時韋藹舉其美號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隱存于教化。體調(diào)不下二李白賀也。至梁乾化二年終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皆官葬。塔號白蓮。于城都北門外升遷為浮圖。乃偽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歲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曇域。癸酉年集師文集。首安吳內(nèi)翰序。域為后序。韋莊嘗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只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鄉(xiāng)人也。休書跡好事者。傳號曰姜體是也。嘗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鍇作贊。曇域戒學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許慎說文。見行于蜀。有詩集。亞師之體也。

作品評論

吳融《禪月集序》
(貫休)上人之作,多以理勝,復能創(chuàng)新意,其語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際,然其旨歸必合于道。太白、樂天既歿,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誰?
孫光憲《白蓮集序》
議者以唐宋詩僧,唯貫休禪師骨氣混成,境意卓異,殆難儔敵。
鑒誡錄
唐有十僧詩,選在諸集中,唯禪月大師所吟千首,吳融侍郎序之,號曰《巨岳集》,多為古體,窮盡物情。議者稱白樂天為“廣大教化主”,禪月次焉。
五代詩話引《西清詩話》
至于羅隱、貫體,搏志于偏霸,爭雄逞奇,語欲高而意未嘗不卑,乃知天稟自然,有一定而不能易者。
瀛奎律髓
(貫休)為詩有極奇處,亦有太粗處?!氨M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為人嘲作《失貓》詩,此類是也。然道價甚高,年壽亦高。
唐才子傳
(貫)休一條直氣,海內(nèi)無雙,意度高疏,學問叢脞,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氣,樂府古律,當時所宗。雖尚崛奇,每得神助,馀人走下風者多矣。昔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果憎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過也。
唐音癸簽
貫休詩奇思奇句,一似從天墜得;無奈發(fā)村,忽作怒罵、令人不堪受。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至晚唐而敗壞極矣,不待宋人……甚則粗鄙陋劣,如杜荀鶴、僧貫休者。貫休村野處殊不可耐。如《懷素草書歌》中云:“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搭著棗木??!贝撕萎悅岣杆膬涸~?又如《山居》第八篇末句云:“從他人說從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寧。”豈不可丑!然猶在周存、盧延讓上,以尚有“葉和秋蟻落、僧帶野云來”、“青云名士如相訪,茶渚西峰瀑布冰”數(shù)語,殊涵清氣也。
《東目館詩見》
貫休不肯平易,時極嵚崎之致,而意旨頗嫌徑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6—910 【介紹】: 唐末五代時京兆杜陵人,字端己。
韋應物四世孫。
少孤,家貧力學,能詩善詞,為“花間派”詞人。
僖宗廣明元年,應舉長安,適值黃巢攻占長安,兵火交作,未能脫走,至中和二年逃往洛陽,次年作《秦婦吟》,一時著名,人稱“秦婦吟秀才”。
昭宗乾寧元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旋以左補闕宣諭兩川,遂留蜀事王建。
前蜀稱帝,開國制度,皆莊所定,累官吏部尚書,同平章事。
莊在成都,訪得杜甫草堂舊址,乃屋其上以居。
有《浣花集》、《浣花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6—910,有生于847、857、860等說 字端己,謚文靖,后人因稱韋端己、韋文靖。
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
遠祖韋待價,相武后,四世祖韋應物(夏承燾說)。
幼居樊川,僑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后移居虢州與洛北鄉(xiāng)間。
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遺址,后人又稱“韋浣花”。
孤貧力學,才敏過人。
曾長期流落江南。
應試多次,昭宗乾寧元年(894)始中進士。
釋褐為校書郎。
三年后,諫議大夫李詢奉詔使蜀,聘為判官隨行。
光化三年(900),除左補闕,曾奏請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十人追贈進士及第或贈官。
天復元年(901)為西蜀王建掌書記,三年以蜀使朝貢京師。
天祐三年(906)任西蜀安撫副使,勸王建稱帝,以功拜相。
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
晚年崇佛,家供維摩居士。
生平事跡散見《十國春秋》本傳、《唐詩紀事》卷六八、《唐才子傳》卷一〇及《北夢瑣言》、《蜀梼杌》等書,詩中亦有自敘。
今人有年譜數(shù)種,以夏承燾《韋莊年譜》為翔實。
韋莊為晚唐五代重要詞人與詩人。
其詞今存50余首,清艷絕倫,被稱為“初日芙蓉春日柳”(周濟《止庵論詞雜著》),與溫庭筠齊名,史稱溫韋,為花間派之代表詞人。
其詩今存300余首,主要寫詩人流離飄泊之經(jīng)歷與離別思鄉(xiāng)之情緒,對黃巢起義前后之戰(zhàn)亂有較真實之描寫。
其中以《秦婦吟》最為有名,詩人因之被稱為“《秦婦吟》秀才”。
今人顏廷亮、趙以武輯有《秦婦吟研究匯錄》。
韋莊詩風清麗飄逸,“體近雅正”(《唐音癸簽》卷八),近體詩尤為后人稱道。
其七律,明胡震亨稱曰“條暢”,清賀裳贊曰“秾麗”。
七絕造詣尤高,于晚唐詩人中僅次于杜牧、李商隱。
但也有人譏韋詩“淺薄”(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義乏閎深”(胡震亨語)。
全唐詩》錄存韋莊詩6卷,《全唐詩外編》補收2首。
韋莊之作品,生前已由其弟韋藹編成《浣花集》,今存者已非原編。
而經(jīng)今人向迪琮校訂之《韋莊集》最為完備。
注本有李誼《韋莊集校注》、聶安福《韋莊集箋注》。
又韋莊于光化三年編成《又玄集》3卷,為今存“唐人選唐詩”之重要選本。
唐詩匯評
韋莊(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陜西西安)杜陵人。
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
黃巢攻陷長安,莊作長詩《秦婦吟》,人稱“秦婦吟秀才”。
后浪跡河南、吳越、江西、荊湖等地。
乾寧元年(894),登進士第,任校書郎。
李洵為兩川宣諭和協(xié)使,辟為判官使蜀。
還,任左補闕,光化三年,奏請追剛李貨、賈島等進士及第。
天復元年,王建辟為掌書記。
召為起居舍人,留之,遂終身仕蜀。
王建稱帝,莊歷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官終吏部侍郎、平章事。
工詩,詞名尤著。
天復三年,莊弟藹曾編其詩近千首為《浣花集》。
今《浣花集》十卷,僅存詩二百馀首。
后人又輯其詞作為《浣花詞》。
全唐詩》編詩六卷。
詞學圖錄
韋莊(約836-910) 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在成都曾居杜子美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詞與溫庭筠齊名,世稱溫韋。詞存55首,在《花間集》、《尊前集》《金奩集》中,王靜安輯《浣花詞》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莊字端己。見素之后。乾寧中登進士第。為判官。擢左補闕。蜀主為西川節(jié)度副使。昭宗命莊宣諭兩川。遂留蜀掌書記。尋擢起居舍人。為安撫副使。蜀主開國。進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累官至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謚文靖。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韋)莊早嘗寇亂,間關(guān)頓躓,攜家來越中,弟妹散居諸郡。江西、湖南,所在曾游。舉目有山河之異,故于流離漂泛,寓目緣情,子期懷舊之辭,王粲傷時之制,或離群軫慮,或反袂興悲,四愁九怨之文,一詠一觴之作,俱能感動人也。
《匯編唐詩十集》
仲言云:韋莊于晚唐中最超,其七絕有類盛唐者,律詩雖不甚雄,亦是可諷。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唐汝詢曰:韋莊于晚唐中最超,律詩雖不甚雄,亦是可諷。
唐音癸簽
韋端己體近雅正,惜出之太易,義乏閎深。
《詩源辨體》
韋莊律詩七言勝于五言……絕句在唐末諸人之上。
才調(diào)集補注
鈍吟云:韋相詩聲調(diào)高亮,不用晚唐人細碎苦澀工夫,是此書律詩法也。
才調(diào)集補注
韋詩調(diào)響,與晚唐諸家不同,大略不宜多,才弱也。七言四韻平平說去,遒警動人。
石洲詩話
韋莊在晚唐之末,稍為官樣,雖亦時形淺薄,自是風會使然,勝于“咸通十哲”多矣。
北江詩話
韋端己《秦中吟》諸樂府,學白樂天而未到?!堵勗傩伊貉蟆贰ⅰ哆^揚州謁蔣帝廟》諸篇,學李義山、溫方城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
《五七言今體詩鈔》
西昆諸公之擬玉溪,但學其隸事耳,殊滯于句下,都成死語,其馀宋初諸賢,亦皆域于許渾、韋莊輩境內(nèi)。
《東目館詩見》
韋莊流麗中感慨頓挫,語關(guān)飛動。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元稹,有排比之能,無溫麗之采。專為律體,時代所尚,章臺清瑟,秀發(fā)遙音;七古開宕,猶存初體。
《詩學淵源》
(莊)詩典雅綺麗,風致嫣然,七絕則王建、李益之亞也。
張造 朝代:唐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龍州人。
僖宗時拜衛(wèi)將軍。
帝幸興元,命造屯黑衣修棧道,為楊復恭所忌,斥為萬州刺史。
王建起兵,以造為行軍司馬,遷茂州刺史。
后為陳敬瑄所敗,歿于陣。
卒年四十五。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一
造。貞元中官渭南縣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括蒼人,字賓圣,自號東瀛子。
喜讀經(jīng)、史書,工詞章、翰墨之學。
懿宗設萬言科選士,不中,遂入天臺山為道士。
僖宗奔蜀,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應制,后隱居青城山白云溪。
王建據(jù)蜀,賜號廣成。
有《廣成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0—933 字賓圣(一作賓至),號東(一作登)瀛子、華頂羽人,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寓居處州縉云(今浙江縉云)。
懿宗咸通間,應九經(jīng)舉不第,遂入天臺山為道士。
僖宗中和間,住長安太清宮。
光啟初,僖宗召見,賜號廣成先生。
后入蜀,依蜀帥王建,住成都玉局觀。
王建以為太子王元膺之師。
通正二年(917)拜戶部侍郎,封蔡國公。
王衍即位后,從其受道箓,封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后解官,居青城山白云溪,以著述為務。
十國春秋》卷四七有傳。
著作今存20余種,較著名者有《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道門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錄》、《錄異記》、《仙詩拾遺》、《廣成集》等。
全唐詩》存詩1卷,內(nèi)11首為鄭遨詩誤入。
另《詩律武庫》、《詩淵》及其編訂各書中,尚有詩150余首,但其中部分可能僅經(jīng)其修訂。
唐詩匯評
杜光庭(850-933),字賓圣,處州縉云(今浙江縉云)人。
一云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博極群書。
咸通中應舉不第,遂入天臺山學道。
僖宗召見,賜紫,為道門領袖。
中和初,從僖宗入蜀,竟留居成都青城山,號東瀛子。
初事王建,為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
后主立,進戶部侍郎,為傳真天師、崇文館大學士。
卒。
善屬文,有《錄異記》、《墉城集仙錄》、《神仙感遇傳》等著作傳世。
文集《廣成集》三十卷,已佚。
后人輯有十二卷本(或作十七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光庭字賓至??N云人。一曰長安人。咸通中應九經(jīng)舉不第。入天臺山學道。從僖宗幸興元。留蜀事先主。為金紫光祿大夫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遷戶部侍郎。后主立。授道箓于苑中。以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后解官隱青城山。號東瀛子。年八十五卒。

作品評論

北夢瑣言
王蜀廣德杜先生,學海千潯,柯林萬葉,凡所著述,與樂天齊肩。……杜先生為詩,悉去浮游,迥為標準;區(qū)分理本,實契真筌。如《山居百韻》云:“丹灶河車休矻矻,蚌胎龜息且綿綿。馭景必能趍日域,騎箕終擬躡星躔。”又:“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詮。”玄妙之門,實為奇句。又吟一言至十五言《紀道德》、《懷古今》兩篇,不唯體依風雅,抑且言征典謨。名公之中,可謂大制也。
宣和書譜
(杜光庭)嘗撰《混元圖》、《紀圣賦》、《廣圣義歷帝紀》暨歌詩雜文共百馀卷。喜自錄所為詩文,而字皆楷書;人爭得之,故其書因詩文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0 【介紹】: 唐豐州人。
初為天德軍小校。
以鎮(zhèn)壓黃巢軍、收復京師有功,累遷右衛(wèi)大將軍。
僖宗光啟中,擢東川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
為陳敬瑄阻,不得入,保利州。
后又與壁州刺史王建合兵攻成都。
卒于官。
共 1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