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靈照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2—908 【介紹】: 唐僧。
泉州南安人。
俗姓曾。
年十七出家,謁芙蓉山恒照大師
后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剎寺。
懿宗咸通中歸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廣福院,因稱雪峰義存。
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門徒常數(shù)千人。
僖宗賜號真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歲出家,17歲落發(fā)。宣宗大中間,北游吳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鑒。懿宗咸通六年(865)歸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稱雪峰和尚。僖宗時賜號真覺大師。四方禪侶從學者,常年有1500人,歷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間,其門人遍布閩粵江浙一帶,開云門、法眼二宗?!?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續(xù)藏經(jīng)》有《雪峰義存禪師語錄》二卷,錄其談禪之語,并錄詩偈43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曾氏。
泉之南安人。
家世奉佛。
九歲求脫俗。
父母以其幼。
未許也。
年十二。
父游莆田之玉潤寺。
存侍焉。
寺有律師慶玄。
操行峻特。
存見而遽拜之曰。
我?guī)熞病?div id="fvw3es2" class='inline' id='people_14652_2_12_comment'>
遂留不肯歸。
十七年落發(fā)。
謁芙蓉山恒照大師
屬會昌之禍。
遂遁止其所。
久之大中既中興大法。
北游吳楚梁宋燕秦。
受具戒于幽州之寶剎寺。
歷攬名山。
遍扣禪會。
卒獲益于武陵之德山。
咸通六年。
始營雪峰之居。
天下錫衲響應影隨。
乾符中。
觀察使京兆韋公。
中和中。
司空潁川陳公。
俱仰入府。
問道要。
或以聞之僖宗皇帝。
遣閩人陳延效賜紫伽梨。
并真覺師號。
歲辛亥。
杖屨游丹丘四明。
明年王氏審知。
始以侍中入閩。
據(jù)有其地。
而存適不在。
若相避然。
后二年。
還自吳。
王氏大加禮異。
齋僧構宇。
設像鑄鐘。
復時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
或油幢。
臨席聽法。
其熊罷之士。
漁獵之民。
皆變情易行。
薰其德而善矣。
僧問。
祖意教意是同是別。
存云。
阇梨行腳為什么事。
存問僧。
近離什么處。
僧云離浙中。
存云。
船來陸來。
僧云。
二途不涉。
存云。
爭得到者里。
僧云有什么隔礙。
存便打。
上堂。
舉拂子云。
者個為中下。
僧問上上人來如何。
存舉拂子。
僧云。
又道者個為中下。
存以拂子驀口打。
存因舉六祖風幡話。
乃云。
大小祖師。
龍頭蛇尾。
好與二十柱杖。
時大原孚上座侍立。
聞之咬齒。
存云我適來與么道。
也好與二十柱杖。
戊辰年。
春三月示疾。
王使醫(yī)以藥進。
存卻不受。
夏五月二日夜乃滅。
壽八十七。
臘五十九。
其月十五日入塔。
嗣其法者。
則玄沙師備。
云門文偃。
洞巖可休。
鵝湖智孚。
長慶慧棱。
鼓山神晏。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義存。長慶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縣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凈謹愿。存生而鼻逆葷血。乳抱中或聞鐘磬或見僧像。其容必動。以是別垂愛于膝下。九歲請出家。怒而未允。十二從家君游蒲田玉潤寺。有律師慶玄持行高潔。遽拜之曰。我?guī)熞?。遂留為童侍焉。十七落發(fā)來謁芙蓉山恒照大師。見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興釋氏。其道也涅而不緇。其身也褎然而出。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突兀飄飖云翔鳥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數(shù)百咸莫測之。德山曰。斯無階也吾得之矣。咸通六年歸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圓寂大師亦自溈山擁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就師已嗣德山)累累而疑關。存拒而久之。則有行實者。始以存同而議曰。我之道魏魏乎。法門圍繞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勝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環(huán)控四邑峭拔萬仞。崷崒以支圓碧。培樓以??群青。怪石古松棲蟄龜鶴。靈湫邃壑隱見龍雷。山之巔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樹皆別垂藤蘿。?茸而以為之衣。交錯而不呈其形奇姿異景不可殫狀。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實閩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誠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云躡蘚陟險升幽。將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靈。翌日巖谷爽朗煙霞飛動。云庵既立月構旋隆。繇是柅法輪于無為。樹空門于有地行實乃請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江之義。斯則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若召。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穎川陳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交使馳懇。存為之入府從人愿也。其時內(nèi)官有復命于京語其道。其儕之拔俗悟空者。請蛻浮華而來脫屣。僖宗皇帝聞之。翰林學士訪于閩人陳延效得其實奏。于是乃錫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歲朔遽然杖屨。其徒啟而不答。云以隨之。東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屬王侍中之始據(jù)閩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禮于禪林。馥存之道常東望頂手。后二年自吳還閩大加禮異。及閩王王氏誓眾養(yǎng)民之外雅隆其道。凡齋僧構剎必請問焉。為之增宇設像。鑄鐘以嚴其山。優(yōu)施以充其眾。時則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每將儼油幢聆法論未嘗不移時。僅乎一紀勤勤懇懇。熊羆之士因之投跡檀那。漁獵之逸其或弭心鱗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閩王走醫(yī)。醫(yī)至粒藥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餌之。其后札偈以遺法子。函翰以別王庭。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云木慘悴。其夜十有八刻時滅度。俗壽八十有七。僧臘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爾日奔走閩之僧尼士庶。巷無居人。閩王漣如出涕。且曰。師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稟躬祭奠之。復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馀年。四方之僧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算矣冬夏不減一千五百。徒之環(huán)足其趨也。馳而愈離。辯而愈惑。其庶幾者。一曰師備。擁徒于玄沙(今安國也)次曰可休。擁徒于越州洞巖。次曰智孚。擁徒于信州鵝湖。其四曰惠棱。擁徒于泉州招慶。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燈化物。皆膺圣獎賜紫袈裟。而玄沙級宗一大師焉。 系曰。雪峰道也恢廓乎駿奔四海學人。所出門生形色不類何邪。玄沙乘楞嚴而入道。識見天殊。其猶諺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嘗在明經(jīng)。故有過師之說。一則雪峰自述塔銘。已盡其致也。一則玄沙安立三句決擇群見。極成洞過歟。今江表多尚斯學。此學虛通無系了達逍遙勿拘。知乘急也。雪峰化眾切乎杜默禪坐。知戒急也。其能各舍一緩以成一全。則可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8—946 【介紹】: 五代后晉禪僧。長安金城人,俗姓王。初掌書奏于神策軍。年二十七,詣終南豐德寺出家。昭宗天復間南游,參樂普元安,得契心要。北還,居終南云居山。復游峨眉,過興元,連帥王公禮重留之。終歸長安,住永安禪院。卒謚凈悟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長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夢。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長讀書。能文辭。為神策軍掌書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詣終南山豐德寺。禮廣度禪師。去飾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復中。南謁樂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園務。有僧辭樂普。普問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處去。其僧不能答。苦求靜代答。靜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礙野云飛。且囑其僧曰。如和尚問。慎不可道是某甲語也。后僧既以此語答樂普。普詰之曰。此非汝語。果誰語邪。僧具以靜對。至晚樂普上堂云。園中有五百人善知識。汝等勿輕視也。 尋辭樂普北還故山。結廬而止。復游峨眉。興元連師王公禮重。旋歸鄉(xiāng)里。住永安禪院。僧問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時如何。答知者個什么。云不可無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無。爭柰語偏。答水凍魚難躍。山寒花發(fā)遲。問云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答異境靈松。睹者皆羨。云見后如何。答葉落已枝摧。風來不得韻。開運丙午。冬鳴虔稚。集僧囑累。歸方丈。東向右脅而化。壽八十九。僧臘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數(shù)千粒。漢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長安義陽鄉(xiāng)。靜平居多異。洗沐往往舍利殞墜。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傳。嘗禪寂。群鶴馴狎庭際。若聽法狀。靜恐有見者。每使人驅(qū)去之。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善靜。
俗姓王氏。
長安金城人也。
父朗唐威州刺史。
母李氏。
因夢圣容照爛金色。
遂爾娠焉。
及生岐嶷殆乎知學博通群言。
因掌書奏于神策軍。
中尉器重之。
忽厭浮幻。
潛詣終南豐德寺禮廣度禪師。
時年二十七也。
洎乎削染受具。
天復中南游樂普。
見元安禪裔乃融心要。
北還化徒于故里。
結廬于終南云居山。
道俗歸之如市。
又起游峨嵋。
禮普賢銀色世界回興元。
連帥王公禮重留之。
后還故鄉(xiāng)已黍離矣。
留守王公營永安禪院以居之。
以開運丙午歲冬。
鳴椎集僧囑累還方丈。
東向右脅而化。
俗壽八十九。
僧臘六十。
黑白之眾若喪嚴親。
明年正月八日。
茶毗于城南。
獲舍利數(shù)千粒。
漢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
遷塔于長安義陽鄉(xiāng)。
石塔巋然。
初靜率多先覺往游??道。
避昭宗之蒙塵。
又生平洗沐舍利隕落皆收秘不許弟子示人。
又嘗禪寂次。
窗外無何有白鶴馴狎于庭。
若有聽法之意。
靜令人驅(qū)斥之。
凡此殊徵有而不有。
晉昌軍府主郭公歸信焉。
營構禪院命以居之。
翰林學士魚崇諒為塔銘述德焉。
次杭州龍華寺釋靈照。
本高麗國人也。
重譯而來學其祖法。
入乎閩越得心于雪峰。
苦志參陪以節(jié)儉勤于眾務。
號照布納焉。
千眾畏服。
而言語似涉島夷。
性介特以恬淡自持。
初住齊云山。
次居越州鑒清院。
嘗秖對副使皮光業(yè)。
語不相投。
被舉擯徙龍興焉。
及湖州太守錢公造報慈院請住。
禪徒翕然。
吳會間僧舍三衣披五納者不可勝計。
忠獻王錢氏造龍華寺。
迎取金華梁傅翕大士靈骨道具寘于此寺。
樹塔命住持焉。
終于此寺。
遷塔大慈山之峰。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法名不詳。
吳越時禪僧。
靈照同時,有詩頌唱和。
祖堂集》卷一一錄其事,并引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