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武俊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xué)。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fù)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出身關(guān)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fù)氣。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jìn)長安,失職流落。肅宗乾元元年(758)進(jìn)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yīng)等地,抵廣陵。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不久,攝高陵宰、轉(zhuǎn)鄠縣令。十四年轉(zhuǎn)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近人萬曼有《韋應(yīng)物傳》、孫望有《韋應(yīng)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韋應(yīng)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yuǎn)清瑟,人比之陶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4首。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yīng)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fù)氣。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zhuǎn)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yīng)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yīng)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xué)圖錄
韋應(yīng)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jìn)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bǔ)逸
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xué)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fù)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bǔ)》
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fēng)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yuǎn)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yīng)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yīng)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dāng)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fēng)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biāo)韻觀之,右丞遠(yuǎn)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yīng)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fēng)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fù)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xué)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yīng)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
唐人作古調(diào),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
蘇州獨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bǔ)衲之病,蓋一大家也。
當(dāng)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
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yuǎn),最近風(fēng)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rèn)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yuǎn),惟韋應(yīng)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庇薨矗喉f、柳雖由工入微,然應(yīng)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yīng)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dāng)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xì)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xì)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dá)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qiáng)。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此言誤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fēng)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fù)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diào),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蓛海o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xué)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dāng)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擬古》十二篇,雖未遠(yuǎn)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fù)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xué)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dāng),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dāng)此之時,高古曠達(dá),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fēng)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 【介紹】: 唐范陽奚族人。
李寶臣子。
少為行軍司馬、恒州刺史。
父卒,求襲父位,不允,遂與田悅、李正己等拒命,部屬泣諫,悟,旋仍拒命。
戰(zhàn)敗,為部將王武俊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 【介紹】: 唐人。恒州節(jié)度使李寶臣判官。累加檢校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專掌文翰。寶臣死,其子李惟岳拒命,諫之,惟岳令真草奏,為將吏所阻。及兵敗,復(fù)召真議歸順。田悅聞,遣使責(zé)惟岳,惟岳懼,遂殺真。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任恒州節(jié)度使李寶臣判官,累加檢校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專掌文書。德宗建中二年(781)寶臣死后,其子惟岳欲叛,真切諫。后為惟岳所殺。朝廷聞而嘉之,贈戶部尚書。生平見《舊唐書》本傳、《新唐書·李惟岳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
真為成德軍李寶臣書記。
寶臣子惟岳。
倚田悅拒命。
真切諫不從。
兵敗。
召真議歸順。
悅遣使來責(zé)。
惟岳懼。
斬真以謝。
王武俊表其忠。
贈戶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785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
朱泚弟。
初與泚同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李懷仙部將,與朱希彩等共殺懷仙。
后希彩為部下所殺,泚領(lǐng)節(jié)度,滔乃說泚入朝,詔以滔為節(jié)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與王武俊等叛唐,滔建國號冀,稱王。
次年,泚于京師稱帝,立滔為皇太子,召趨洛陽。
俄而泚敗死,滔引回紇兵攻貝州,亦為王武俊、李抱真所敗,乃走還幽州,上書待罪。
卒于位。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滔。
幽州昌平人。
兄泚。
盧龍節(jié)度使。
滔勸泚入朝。
遂權(quán)知留后兼御史大夫。
進(jìn)檢校司徒。
領(lǐng)節(jié)度。
賜德棣二州。
封通義郡王。
田悅叛。
滔及王武俊李納同謀。
滔自號冀王。
既而與武俊有隙。
武俊擊滔敗。
走還幽州。
上書待罪。
詔免之。
貞元元年死。
年四十二。
贈司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6 【介紹】: 唐定州安喜人,始名華。
德宗時為張孝忠牙將。
后領(lǐng)滄州刺史。
朱滔叛,兵屯河間,滔及王武俊皆招之,不納。
建中二年以州歸,德宗乃置橫海軍,以為節(jié)度使,賜名日華。
尋加檢校工部尚書、御史大夫,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或748—825 【介紹】: 唐扶風(fēng)平陵人,字中行。代宗大歷十四年進(jìn)士。隱居廣陵二十年,多所論著。德宗貞元十四年杜佑鎮(zhèn)淮南,奏授校書郎,為節(jié)度參謀。歷朗、夔、江、撫四州刺史。入為國子祭酒致仕。與弟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均以詩名,后人集五人詩為《竇氏聯(lián)珠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6—825 字中行,排行大,京兆金城(今陜西興平)人,郡望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父叔向,有詩名。常于代宗大歷十四年(779)登進(jìn)士第,久為鹽鐵轉(zhuǎn)運府小吏。德宗貞元十四年(798)任淮南節(jié)度參謀,歷鹽鐵轉(zhuǎn)運從事,湖南觀察判官。憲宗元和六年(811)征為侍御史,轉(zhuǎn)水部員外郎,七年授朗州刺史,歷夔、江、撫三州刺史。穆宗長慶中以國子祭酒致仕,敬宗寶歷元年(825)卒。生平見褚藏言《竇常傳》,新、舊《唐書·竇群傳》附傳。常工詩,曾編《南熏集》3卷,收大歷詩人作品。今存《竇氏聯(lián)珠集》5卷,收常與弟牟、群、庠、鞏詩各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入。
唐詩匯評
竇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郡望扶風(fēng)(今陜西興平東南)。
大歷十四年,登進(jìn)士第。
父叔向卒,遂卜居揚州之柳楊,疏泉種樹,隱幾著書。
貞元十四年,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武俊辟掌書記,不就。
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奏授校書郎,為節(jié)度參謀,后歷泉府從事,由協(xié)律郎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
元和中,佐薛蘋、李眾湖南幕,為團(tuán)練判官、副使。
入朝為侍御史、水部員外郎。
八年,出為朗州刺史,轉(zhuǎn)夔、江、撫三州刺史,后除國子祭酒致仕。
有文集十八卷,已佚。
大中中,褚藏言編常兄弟五人詩為《竇氏聯(lián)珠集》,今存。
全唐詩》存詩二十六首。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常兄弟五人,聯(lián)芳比藻,詞價靄然,法度風(fēng)流,相距不遠(yuǎn)。且俱陳力王事,膺寵清流,豈懷玉迷津區(qū)區(qū)之比哉!后人集其所著詩通一百首為五卷,名《竇氏聯(lián)珠集》、謂若五星然。
楊孝直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835 【介紹】: 唐燕人。
生于軍門,幼習(xí)武略。
初為鎮(zhèn)州王武俊將校,以善戰(zhàn)有名河朔。
憲宗元和十二年,權(quán)深州刺史。
十四年,攝冀州刺史。
穆宗長慶初,從王承元歸朝,拜滑州長史。
官至鄧州長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靈州人。
康植孫。
少事李惟岳。
德宗時擢趙州刺史。
惟岳叛,日知說其先鋒兵馬使王武俊,武俊悟,斬惟岳首以獻(xiàn)。
旋又拒命,日知攻破之,俘送京師。
德宗興元元年擢奉誠軍節(jié)度使,加檢校尚書左仆射,封會稽郡王。
貞元初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21 【介紹】: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參群經(jīng)。年二十,至襄州受戒,習(xí)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禮參馬祖道一,得傳心印。尋遍參名山圣跡。至長安西明寺,舉充兩街大德,辭之。至上黨,為節(jié)度使李抱真所禮重。后住汾州開元寺,歷二十年,并汾間多向化之。憲宗、穆宗屢召之,不行。卒謚大達(dá)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聞空中有聲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異光充室。童年不戲弄。行必直視。坐必跏跗。見者知其為法器。九歲即依郡之開元寺。志本禪師。習(xí)誦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年十二乃薙落。閱講席。曉寤越流輩。滿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師。明年夏。乃為眾闡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爾?譯經(jīng)律。冬夏無所倦。俄聞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禮。業(yè)軀干素頎碩。大寂見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無佛。業(yè)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嘗窮其說。至于宗門即心是佛。實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別更無物。蓋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則眾生。悟則是佛。佛固不離眾生。離眾生別無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業(yè)由是頓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謂佛道曠劫方成。始知今日親見法身實相。一切具足。法從心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是。業(yè)既受記莂。尋詣曹溪。禮祖塔。遍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圣跡。自洛抵雍止西明寺。眾欲舉充兩街大德。非其志也。時則相國李抱真。以節(jié)鎮(zhèn)上黨。慕賢嗜善。未嘗有倦色。堅以幣請。業(yè)顧語其門人曰。吾本以避京國浩攘。而來于此今又重?zé)┯???蓱z哉乃復(fù)遁于綿上之抱腹山。又讀大藏于清涼山之金閣寺。凡八歷寒暑。俄振錫西河。寓眾香寺。州牧董叔纏。迎徙開元寺。從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fù)有它志。豈吾緣法在爾耶。遂領(lǐng)徒說法。垂二十年?;⒎陂g。憲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璽書起之。辭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辭。穆宗即位。尤渴瞻禮。命兩街僧錄靈準(zhǔn)喻旨。準(zhǔn)曰師絕塵物表。秕糠世務(wù)。因其理也。然法委國王。請師熟慮。業(yè)笑曰。貧道何德。累紆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見聞覺知。性同太虛。不生不滅。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當(dāng)知。心性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寔者。故經(jīng)云。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dāng)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二。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謚大達(dá)國師塔號澄源。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業(yè)。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聞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
及至成童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坐即加趺。
商于緇徒見皆驚嘆。
此無上法器。
速令出家紹隆三寶。
年至九歲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
五行俱下一誦無遺。
年十二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聊聞即解。
同學(xué)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xí)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冬夏無倦。
可謂生肇不泯琳遠(yuǎn)復(fù)興。
后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業(yè)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顧必凝睇聲仵洪鐘。
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業(yè)于是禮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xué)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別物更無。
不了時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
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yuǎn)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
星八周天斯愿方畢。
復(fù)振錫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fù)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準(zhǔn)公。
遠(yuǎn)赍敕旨迎請。
準(zhǔn)至作禮白之曰。
知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wù)。
法委國王請師熟慮。
此回恩旨不比常時。
愿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
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業(yè)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無一物。
當(dāng)情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寂。
嗚呼可謂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齡六十二。
僧臘四十二。
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香華幢幡。
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
積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異香西來都馥氛氳。
闔境士庶咸皆聞睹。
及薪盡火滅。
獲設(shè)利羅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殮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為塔。
以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練若之庭。
業(yè)遷化之歲。
州牧楊潛得僧錄準(zhǔn)公具述其事。
遂為碑頌。
敕謚大達(dá)國師。
塔號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聞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誕生之夕。
異光滿室。
至成童。
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
坐即跏趺。
年至九歲。
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
五行俱下。
一誦無遺。
年十二。
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
聊聞即解。
同學(xué)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
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習(xí)。
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
冬夏無倦。
后聞洪洲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大寂一見異之。
業(yè)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xué)。
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別物。
更無不了。
不了時。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眾生。
悟即是佛。
道不離眾生。
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
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yuǎn)。
勤苦曠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
從心所生。
但有名字。
無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
本自空寂。
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
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
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
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
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
及諸名山。
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
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
與馬燧。
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
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贍禮。
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
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
讀大藏經(jīng)。
星入周天。
斯愿方畢。
復(fù)振錫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
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復(fù)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
作師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犀公。
遠(yuǎn)赍敕旨迎請。
業(yè)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
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
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
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dāng)情。
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跏趺而坐。
奄然歸寂。
孟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初事李寶臣為府官屬。
德宗時王武俊斬李惟岳,遣華至京師陳事,召對稱旨,擢檢校兵部尚書。
后辭武俊還恒州,閉門謝客。
武俊稱王,授華禮部侍郎,不受,嘔血死。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