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梁震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2—? 京兆(今陜西西安)人。
出身孤寒,宣宗大中時即舉進(jìn)士,然屢試未第。
僖宗幸蜀時,象亦隨駕入蜀。
時象已有文名,梁震曾投文請益。
昭宗天復(fù)元年(901),禮部侍郎杜德祥知貢舉,以象已70歲,特放其與曹松、王希羽、柯崇、鄭希顏等人進(jìn)士及第。
時5人年皆老大,號為“五老榜”。
昭宗特下詔授五人官,象為太子校書。
生平事跡散見《唐摭言》卷八、《鑒誡錄》卷九、《唐詩紀(jì)事》卷六一、洪邁《容齋三筆》卷七。
象擅詩,所作《詠仙掌》一詩最為人所稱道,稱象為“劉仙掌”。
全唐詩》存劉象詩10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4?—943后 【介紹】: 唐僧。潭州長沙人,一說益陽人,俗名胡得生,自號衡岳沙門。天性穎悟,常以竹枝畫牛背為詩,詩句多出人意表。眾僧奇之,勸令落發(fā)為浮圖。風(fēng)度日改,聲價益隆。嘗住江陵之龍興寺,署為僧正。后終于江陵。好吟詠,與鄭谷酬唱,積以成編,號《白蓮集》。又有《風(fēng)騷旨格》。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湖南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幼孤,7歲至大溈山寺牧牛。性穎悟,往往取竹枝畫牛背為小詩,頗為僧人稱賞,遂剃度為僧。居道林寺約10年,自號“衡岳沙門”。后又徙居廬山東林寺。后梁龍德元年(921),于入蜀途中為南平王高從誨遮留于江陵,命作僧正,遂居龍興寺。性好放逸,愛樂山水,懶謁王侯。乃作《渚宮莫問詩》以寄意。約卒于后晉天福三年(938)前。生平散見孫光憲《白蓮集序》、《宋高僧傳》卷三〇、《五代史補(bǔ)》卷三、《唐詩紀(jì)事》卷七五、《唐才子傳》卷九。己工詩,多才藝,能琴棋,擅書法,頗有詩名。當(dāng)時詩人如貫休、孫光憲、曹松、沈彬、方干等人多與之唱和。所作《早梅》詩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之句,鄭谷改“數(shù)枝開”為“一枝開”。己深為欽服,稱谷為“一字師”。其詩多為登臨題詠、酬和贈別之作,頗為時人推重,間亦流露佛教厭世之情,誠為唐末五代著名詩人。孫光憲稱其“趣尚孤潔,詞韻清潤,平淡而意遠(yuǎn)”。至云“江之南,漢之北,緇儒業(yè)緣情者,靡不希其聲彩”(《白蓮集序》)。明胡震亨亦評其詩“清潤平淡,亦復(fù)高遠(yuǎn)冷峭”(《唐音癸簽》卷八)。己又曾與鄭谷、黃損等人共定葫蘆、轆轤、進(jìn)退等近體詩用韻詩格,又曾摭古人詩聯(lián),以類分為風(fēng)、賦、比、興、雅、頌。《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白蓮集》10卷、《風(fēng)騷指(旨)格》1卷,今傳?!?a target='_blank'>白蓮集》有汲古閣本、《四部叢刊》影明抄本。《全唐詩》存詩10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3首,斷句4,又與牟儒聯(lián)句詩1首。
唐詩匯評
齊己(約806-約937),自號衡岳沙門,潭州(今湖南長沙)人。
俗姓胡,名得生,本佃戶子。
幼穎悟,與兒童牧牛,常以竹枝畫牛背為詩。
后于大溈山同慶寺出家。
曾至洪州,居豫章觀音院。
又曾至袁州,謁退居林下之鄭谷,結(jié)為詩友。
后居長沙道林寺,與馬殷幕中文士徐仲雅輩交游。
齊已有贅疣,愛其詩者戲呼為“詩囊”。
將入蜀,至江陵,為高季興所留,龍德元年(921),于龍興寺安置,署為僧正,與孫光憲、梁震友善,卒。
有《白蓮集》十卷,《風(fēng)騷旨格》一卷,今存。
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齊己名得生。俗姓胡氏。潭州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fù)住衡岳東林寺。荊南高從誨迎置龍興寺。署為僧正。自號衡岳沙門。卒于豫章西山金鼓寺。著有白蓮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益陽之胡氏。幼出家于大溈山寺。既受具。遂習(xí)律儀。臻其奧。性嗜吟詠。蚤歲即有重名。每以未得心法之妙為恨。乃游方。遍造藥山鹿門護(hù)國之席。卒典賓石霜。梁革唐命。天下方擾攘。高季昌逐雷滿于渚宮。而自稱荊門留后。尋受朝庭節(jié)度命。逮莊宗自河?xùn)|入代梁。則高氏因據(jù)有一方。而名節(jié)之士四至。龍德初。起己為僧正。仍月給俸。館于龍興寺凈院。非所好也。作渚宮莫問篇十五章。以見意。己頸有癭。累垂如匏壺。時號詩囊。擁破納行山水間。陶然以樂。曾莫知世之治亂也。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此其趣興何如哉。詩與華山處士相唱酬。卒別稱沖岳沙門。有白蓮集。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齊己。姓胡。益陽人也。秉節(jié)高亮氣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溈山寺。聰敏逸倫納圓品法。習(xí)學(xué)律儀而性耽吟詠。氣調(diào)清淡。有禪客自德山來述其理趣。己不覺神游寥廓之場。乃躬往禮訊。既發(fā)解悟都亡眹跡矣。如是藥山鹿門護(hù)國。凡百禪林孰不參請。視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會請知僧務(wù)。梁革唐命天下紛紜。于時高季昌稟梁帝之命攻逐雷滿。出渚宮已便為荊州留后。尋正受節(jié)度。迨乎均帝失御河?xùn)|莊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據(jù)一方。搜聚四遠(yuǎn)名節(jié)之士。得齊之義豐南岳之己。以為筑金之始驗也。龍德元年辛巳中。禮己于龍興寺。凈院安置給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也。其如閑辰靜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宮莫問篇十五章。以見意。且侚高之命耳。己頸有瘤贅時號詩囊。棲約自安破納擁身。枲麻纏膝。愛樂山水懶謁王侯。至有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句。為狎華山隱士鄭谷詩相酬唱。卒有白蓮集行于世。自號衡岳沙門焉。

作品評論

孫光憲《白蓮集序》
師趣尚孤潔,詞韻清潤,平淡而意遠(yuǎn),冷峭而(下闕十三字)。
詩話總龜引《郡閣雅談》
僧齊己往袁州渴鄭谷,獻(xiàn)詩曰“高名喧省闥,雅頌出吾唐。疊巘供秋望,飛云到夕陽。自封修樂院,別下著僧床。幾許朝中事,久離鴛鴦行。”谷覽之云:“請改一字、方得相見?!苯?jīng)數(shù)日再謁,稱已改得詩,云:“別掃著僧床”。谷嘉賞,結(jié)為詩友。
瀛奎律髓
齊己潭州人,與貫休并有聲。同師石霜。二僧詩,唐之尤晚者。
唐詩歸
鐘云:齊己詩有一種高渾靈妙之氣,翼其心手。
唐音癸簽
齊己詩清潤平淡.亦復(fù)高遠(yuǎn)冷峭,一徑都官點(diǎn)化,《白蓮》一集,駕出《云臺》之上,可謂智過其師。
《五朝詩善鳴集》
己公精神力量,細(xì)大不捐,無所不有。
一瓢詩話
唐釋齊己作《風(fēng)騷旨格》,六詩、六義、十體、十勢、二十式、四十門、六斷、二格,皆系以詩,不減司空表圣。獨(dú)是“十勢”立名最惡,宛然少林棍譜,暇日當(dāng)為易去乃妙。
《近體秋陽》
釋齊己詩,躡跡云邊,落想天外,煙火絕盡,服食自如,妙在一不猶人,而掉尾回龍,亡不適當(dāng)。其馀如《劍客》、《原上》等篇,此豈可與區(qū)區(qū)緇品同日語者?篇多佳,收不可盡,三唐雖多多金缽,吾于齊師又何以加諸!
《四庫全書總目》
唐代緇流能詩者眾。其有集傳于今者,惟皎然、貫休及齊己。皎然清而弱,貫休豪而粗。齊己七言律詩不出當(dāng)時之飛。其七言古詩以盧仝、馬異之體縮為短章,詰屈騖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詩居全集十分之六,雖頗沿武功一派,而風(fēng)格獨(dú)遒,如《劍客》、《聽琴》、《祝融峰》諸篇,猶有大歷以還遺意。其絕句《中庚午年十五夜對月》詩曰:“海澄空碧正團(tuán)圞,吟想元宗此夜寒。玉兔有情應(yīng)記得,西邊不見歸長安?!睈硱彻示?,尤非他釋子所及,宜其與司空圖相契矣。
《瀛奎律髓匯評》
紀(jì)昀:唐詩僧以齊己為第一,杼山實不及,閱全集自見。許印芳:按晝公乃盛唐人,嘗著《杼山詩式》,鑒裁頗精,所作詩格高氣清。然高而近空滑,清而多薄弱,非王、孟精深華妙之比。齊己雖所末人,其詩頗有盛唐人氣骨。如《秋夜聽業(yè)上人彈琴》……《劍客》……二詩皆以氣勝,不甚拘對偶,而街情思貫注其間,非若晝公徙標(biāo)高格,全無意味也。曉嵐謂齊己第一,真篤論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8 【介紹】: 五代宋初陵州貴平人,字孟文,號葆光子。少好學(xué)。游荊渚,依高從誨任從事,歷保融、繼沖三世,皆為幕府,累遷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宋軍入荊南,以勸獻(xiàn)三州地,太祖甚悅,授黃州刺史。博通經(jīng)史,聚書校讎,工詩詞,好著書。有《北夢瑣言》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68 字孟文,自號葆光子,陵州貴平(今四川仁壽東北)人。
曾為陵州判官。
后唐天成元年(926),因梁震之薦,為荊南高季興掌書記。
累官荊南節(jié)度副使。
宋建隆四年(963),勸荊南節(jié)度使高繼沖降宋,宋太祖授黃州刺史。
頗有治聲。
乾德六年(968),宰相薦其為學(xué)士,未及召而卒。
生平見《新五代史》卷六九、《宋史》及《十國春秋》本傳。
光憲博通經(jīng)史,能詩,善小詞,屬花間詞派。
其詞清麗疏朗,較少脂粉之氣。
尤善于描繪江南風(fēng)光,清新秀麗。
其詞五代時即廣為流播,《花間集》錄詞60首,《尊前集》亦錄23首。
著作頗多,據(jù)《宋史》本傳,有《荊臺集》30卷、《筆傭集》3卷、《北夢瑣言》30卷等。
今存《北夢瑣言》20卷。
全唐詩》存詩8首、斷句2聯(lián)、詞80首(其中《竹枝》、《八拍蠻》等3首已錄于其詩中)。
《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
全宋詩
孫光憲(?~九六八),字孟文,自號葆光子,陵州貴平(今四川仁壽東北)人。仕南平三世,累官荊南節(jié)度副使、朝議郎、檢校秘書少監(jiān),試御史中丞。入宋,為黃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著有《北夢瑣言》、《荊臺集》、《橘齋集》等,僅《北夢瑣言》傳世。《宋史》卷四八三、《十國春秋》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九首。
唐詩匯評
孫光憲(?-968),字孟文,陵州貴平(今四川仁壽東北)人。初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為高季興掌書記。歷事高從誨、保融、繼沖三世,自支使、郎中,累官至荊南節(jié)度副使、檢校秘書少監(jiān)兼御史大夫。乾德元年(963),力勸高繼沖以三州之地降宋,宋太祖授黃州刺史。卒。光憲博通經(jīng)史,尤勤學(xué),聚書數(shù)千卷,抄寫讎校,老而不廢。工詩詞,《花間集》錄其詞六十首。有《荊臺集》、《北夢瑣言》各三十卷,又有《鞏湖編玩》、《筆傭集》、《桔齋集》、《蠶書》、《續(xù)通歷》等,今唯存《北夢瑣言》二十卷。《全唐詩》存詩八首,殘句一。
詞學(xué)圖錄
孫光憲(約895-968) 字孟文,自號葆光子,《花間集》稱孫少監(jiān)。陵州貴平(今四川仁壽東北)人。有筆記《北夢瑣言》,詞存84首,王靜安輯《孫中丞詞》一卷。
全唐文·卷九百
光憲字孟文。貴平人。唐時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為荊南武信王高季興掌書記。累官荊南節(jié)度副使。試御史中丞。入宋授黃州刺史。乾德末卒。

作品評論

五代詩話引《三楚新錄》
光憲每患兵戈之際,書籍不備,遇發(fā)使諸道,未嘗不厚與金帛購求焉,于是三年間收書及數(shù)萬卷。然自負(fù)文學(xué),常怏怏不得志。又常慕史氏之作,自恨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謂交親曰;“安知獲麟之筆,反為倚馬之用?!币蛞鲃⒂礤a詩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為飽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