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即故儒生張賓也。高齊元魏之際。國學有雄安先生者。博學能文辭。為時師范。其徒李范齊鑣安席。皆材藝所歸。而賓其一也。嘗至趙州堰角寺。即今之應覺寺也。渴因從寺索水。沙彌問賓。水具幾塵。必言之。乃可以飲。賓罔然。沙彌遂澆其面。賓大慚。謂其人曰。非直以辱我而已。亦足以見佛法之不易知如此。吾今投誠趨向矣。于是悉辭去其從者。而從寺出家。寺法當三年歷試而后剃落。以賓名士故。即日使受具戒。乃入西山。廣尋藏部。造詣淵微。嘆留神之晚。宣武皇帝崇尚大教。永平元年。詔西竺三藏菩提流支于紫極殿。勒那摩提于太極殿。翻譯十地。然各置禁衛(wèi)。不相往來。四年方訖。及讎校義句恰同。其所不同者。特一字耳。蓋或以為不二。或以為不盡。后那的定為不異。而眾共稱美。謂合圣心。寵聞之。因訪流支以所譯指趣。支授十地曲教。而寵于三冬之間。盡為疏出。尋而講演。聽侶云臻。鄴下歆艷焉。時魏收邢子才揚休之等在座。寵默識之曰。諸賢既皆國華朝彥。頗憶受業(yè)有所自來否。答以為始皆北面張君。君茲厭俗。罔知所向。寵咄曰。師資之禮。典籍具存。今乃爾何耶。三子遽拜伏謝過。轉以聞上。詔日賜黃金三兩。以旌異之。而終其身。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釋道寵。姓張。俗名為賓。高齊元魏之際。國學大儒雄安生者。連邦所重。時有李范張賓。齊鏕安席。才藝所指莫不歸宗。后俱任安下為副。年將壯室。領徒千馀。至趙州元氏縣堰角寺側。即今所謂應覺是也。從寺索水。沙彌持與。問具幾塵方可飲之。素不內(nèi)涉罔然無對。乃以水澆面。賓大恧謂徒屬曰。非為以水辱我。直顯佛法難思。吾今投心此道。宜各散矣。即日于寺出家。寺法入道三年歷試。以賓聰明大博不可拘于常制。即日便與具戒。遂入西山廣尋藏部。神用深拔慨嘆晚知。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極殿。勒那摩提在大極殿。各有禁衛(wèi)不許通言。校其所譯恐有浮濫。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訖。及勘讎之。惟云。有不二不盡。那云。定不二不盡。一字為異。通共驚美若奉圣心。寵承斯問。便詣流支訪所深極。乃授十地典教三冬。隨聞出疏。即而開學。聲唱高廣。鄴下榮推。時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楊休之等。昔經(jīng)寵席官學由成自遺世網(wǎng)形名靡寄。相從來聽皆莫曉焉。寵默識之。乃曰。公等諸賢既稱榮國。頗曾受業(yè)有所來耶。皆曰。本資張氏厭俗出家。寵曰。師資有由今見若此。乃曰。罪極深矣。初聆聲相寔等昔師。容儀頓改致此無悟。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悲慶相循。遂以聞奏。以德溢時命義在旌隆。日賜黃金三兩盡于身世匠成學士堪可傳道千有馀人。其中高者。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等是也。一說云。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菩提三藏惟教于寵。寵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憑范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當現(xiàn)兩說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今則闕矣輒不繁云。
姓張。俗名為賓。高齊元魏之際。國學大儒。雄安生者。連邦所重。時有李范張賓齊鏕安席。才藝所指。莫不歸宗。后俱依安下為嗣。年壯。領徒千馀。至趙州元氏縣。堰角寺側。從寺索水。沙彌持與。問具幾塵。方可飲之。素不內(nèi)涉。罔然無對。乃以水澆面。賓大恧。謂徒屬曰。非以為水辱我。直顯佛法難思。吾今投心此道。宜各散。便于寺出家。聰明博大即具戒。遂入西山。廣尋藏部。神用深拔。慨嘆晚知。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極殿。勒那摩提。在太極殿。各有禁衛(wèi)。不許通言。校其所釋。恐有浮濫。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訖。及勘讎之。惟云有。不二不盡。那云。定不二不盡。一字為異。通共驚美。寵詣留支。訪所深極。乃授十地。曲教三冬。隨聞出疏。即而開學。聲唱高曠。鄴下榮推。時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楊休之等。昔經(jīng)寵席。官學由成。自遺世網(wǎng)。形名靡寄。相從來聽。寵默識之。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悲慶相循。遂以聞奏。以德溢時命。義在旌隆。日賜黃金三兩。匠成學士。傳道千馀。其中高者。僧休。法繼誕禮。罕宜。儒果等。
人物簡介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學人甚眾。倡“漸悟”禪學。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歷6年,升為上座僧。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卒謚大通禪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有傳。《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外編》收此詩偈。全唐詩續(xù)補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生洛陽尉氏。李氏。小年從師薙染受法。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開示心要。嘆曰此吾志也。敢不力。雖躬事樵汲。無所憚。會有行者慧能。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而大師遽亦示寂。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陽山。以闡化導眾。四海禪侶。向風而靡。則天聞其名。詔肩輿赴闕。入內(nèi)道場。躬拜跪。執(zhí)弟子禮。供施豐縟。以致崇重道德之意。仍詔于前所居地。建后度門寺。當是時。王公貴人。逮夫士庶。皆屣履造庭。伏謁聽訓誨。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留韶陽。秀因累疏舉薦。以為其操履之素。出已上。當必召以淑天下。不宜捐棄裔土。使本朝有輕教。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中宗朝尤進言不已。然能公終莫之動也。語載能禪師傳。神龍二年。秀卒。名士達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岐王范。燕公張說。徵士盧鴻。各為碑誅。門人普寂義??私B宗緒。詔謚大通中宗朝。又詔以舊邸。為報恩寺。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世相傳付。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達磨貴傳徑門心要。機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尋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門徒發(fā)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向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互得發(fā)揚無私于道也。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終不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岐王范燕國公張說。徵士盧鴻各為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之道也。系曰。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如是則為藥治病。偏重必離也。昔者達磨沒而微言絕。五祖喪而大義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練之勤。從是分岐南。服興頓門之說。由茲荷澤行于中土。以頓門隔修練之煩。未移磐石。將弦促象韋之者。空費躁心。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遂見甘苦相傾之驗矣。理病未效乖競先成。秖宜為法重人。何至因人損法。二弟子濯擊師足。洗垢未遑折脛斯見。其是之喻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人。中宗景龍中登進士第。歷任陳王掾。玄宗開元中,從岐王李范游,賦詩相娛。后貶山茌丞。工詩,頗為時所稱。
唐詩匯評
張諤,生卒年里貫均未詳。景龍二年(708)登進士第,開元中官至太祝。岐王李范好學工書,雅愛文士,博與間朝隱、劉庭埼、鄭繇等皆游其門,篇題唱和。時玄宗禁諸王與外人交接,諤坐與范飲酒賦詩,貶山茌丞,后復為陳王掾。《全唐詩》存詩十二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人,郡望沛國相縣。工詩,書法亦有名當時。玄宗開元中,為萬年尉,坐與惠文太子范飲酒賦詩,黜為雅州司戶。天寶初,任汾州長史。
唐詩匯評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劉庭琦,生年年未詳,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西北)人。開元中,官萬年尉。岐王李范好學工書,雅愛文士,庭琦與閻朝隱、張諤、鄭繇皆游其門,篇題唱和。時玄宗禁諸王與外人交結,庭琦坐與范飲酒賦詩,貶雅州司戶。后復官西河部長史。《全唐詩》存詩四首。
庭琦。開元時官雅州司戶。
人物簡介
黃華秀(1559年10月4日—1597年7月20日),字居約,號同春, 一說號桂齋,明朝泉州府同安縣人《泉州市志》:「號回春,南安石井端安下村人」。另說是金門西黃(今「西園」)人。。黃華秀生于嘉靖己未年九月初四日(1559年10月4日),早年是南安縣庠生。幼年時與哥哥黃華瑞就學于楊子山「陽林書院」,后在泉州繼續(xù)學習。萬歷十六年(1588年)與其兄黃華瑞同為戊子科舉人,時人譽為“兄弟同榜,雙鳳聯(lián)科”。此外他與哥哥也被認為是金門同時中舉八人的成就「八鯉渡江」的人物之一其他六人分別是平林蔡獻臣、陽翟陳基虞、浦邊蔣孟育、青嶼張繼桂、浦邊趙維藩、林兜呂大楠。。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聯(lián)捷進士,被認為是金門同時中進士五人的成就「五桂聯(lián)芳」的人物之一其他四人分別是平林蔡獻臣、平林蔡懋賢、浦邊蔣孟育、陽翟陳基虞。。之后黃華秀授廣東韶州府推官,任內(nèi)雪殺姑之冤,釋代兄之囚,辨伐冢之詭。當?shù)鼐用駴_擊教會房子,傳教士利瑪竇向知府謝臺卿告狀,并交由黃華秀徹查,很快整飭肇事者。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以考績第一,召為南京浙江道御史。剛果洞達,條陳時事。時有遼東建奴之慮,中原有礦稅之興,楚藩有小人之構,華秀皆上疏極言之。空暇時從德興祝世祿、寧國張應泰、潛江歐陽東鳳及郡人李范廉、駱日升為讀書之會。萬歷二十五年六月七日(1597年7月20日),積勞成疾,猝逝于任上,不馀一錢,諸人為其經(jīng)紀后事。黃華秀有女兒,嫁給何喬遠次子何九云。明神宗嘉其廉政,讓黃華秀入祀南京鄉(xiāng)賢祠與廣東韶州府學名宦祠配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