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沖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孔沈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會稽山陰人,字德度。
孔群子。
有美名。
何充薦之于王導,辟丞相司徒掾、瑯邪王文學,并不就。
與魏顗、虞球、虞存、謝奉并為四族之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太原晉陽人,字敬仁,小字茍子。
王濛子。
明秀有美稱。
善隸、行書。
起家著作佐郎、瑯邪王文學,轉中軍司馬,未拜而卒。
時年二十四。
全晉文·卷二十九
脩字敬仁,小字荀子,濛子。
為著作郎瑯邪王文學,轉中軍司馬,未拜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75—413 【介紹】: 東晉末瑯邪臨沂人,字茂世。少有才藻,襲爵雉鄉(xiāng)侯。為會稽王司馬元顯后軍長史。盧循據廣州,以為平南府長史,甚賓禮之。后隨劉裕為太尉咨議參軍,轉長史。南北從征,北伐廣固,領齊郡太守,敗盧循,滅劉毅,劉裕甚委仗之。起為輔國將軍,卒。
全晉文·卷十九
誕字茂世,恬孫,襲父混爵雉鄉(xiāng)侯。
歷秘書郎、瑯邪王文學中軍功曹,又補元顯后軍府功曹,除尚書吏部郎,仍為后軍長史,領廬江太守,加鎮(zhèn)蠻護軍,轉龍驤將軍瑯邪內史,隨府轉驃騎長史。
桓玄輔政,徙廣州,為廬循平南府長史,還除員外散騎常侍,未拜。
太尉劉裕請為咨議參軍,轉長史,從征南燕,領齊郡太守,遷吳國內史,母憂去職。
義熙九年卒,追贈作唐縣侯。
(案:《宋書·傅亮傳》:高祖文筆,北征廣固,悉委長史王誕。
又案:王誕《宋書》有傳,《藝文類聚》亦以為宋人,今以卒年為斷編入晉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8 【介紹】: 唐宗室。
太宗子。
始封漢王,后改封越王。
善騎射,涉文史。
歷任徐、揚、安州都督,相州刺史。
武則天臨朝,遷太子太傅、豫州刺史。
則天垂拱四年,與其子瑯邪王李沖及諸皇族密謀反則天。
起于博州,貞應于豫州,破上蔡。
然起事倉卒,眾無斗志,凡二十日,即敗。
服毒自盡。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8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徙居長安(今陜西西安)。唐太宗第八子。始封漢王,改封原王,徙封越王,歷徐、揚、安三州都督,相、絳二州刺史。武后臨朝,累遷太子太傅,豫州刺史。武后垂拱四年(688)與韓王元嘉等圖謀反正,兵敗,仰藥而死。玄宗開元四年(716)復爵,謚曰敬。貞善騎射,頗涉文史,兼有吏干。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昭陵碑林《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貞墓志》。《全唐詩》存詩1首。
丘神績 朝代:武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1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
丘行恭子。
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
高宗崩,奉武后命逼章懷太子賢自殺。
佐來俊臣等大興冤獄。
瑯邪王沖起兵,神績討之,誅千余族,拜大將軍。
武周天授中以謀反被殺。
僧光儀 朝代:武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 【介紹】: 唐僧。
瑯邪王李沖子。
武則天時以起兵復唐室而族誅,光儀方在襁褓,乳母負而匿之,后遇老僧剃度為僧。
中宗復位,敕求瑯邪王后代,光儀始自陳,詔令襲父爵,懇讓,誓愿為僧,居法興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宗室瑯琊王子也。
武后時。
與越王起兵。
得罪族誅。
儀方襁褓。
乳母竊負逃民間。
且八歲。
詔求之急。
乳母懼與決舍去。
儀獨行。
終以凍餒。
依老僧落發(fā)于青龍寺。
稍長經律通貫。
習禪燕。
自以為出家之樂。
誠非世俗榮名利達。
所可比也。
會中宗詔訪瑯琊王后。
儀因向寺主吐實。
寺主大駭。
即言之扶風郡郡太守悅其狀貌。
逼妻以女。
不可。
遽以聞。
召見。
詔使返服襲父爵。
懇辭。
愿守志自放丘壑。
詔許之。
仍聽繕治蘭若。
領徒眾以居。
平生素愛終南山水之勝。
自法興諸寺之葺。
而庵廬精舍。
往往皆是。
侍衛(wèi)瞻候者。
常數千百人。
雖權要卿相。
所不逮。
亦其勢然也。
開元二十三年。
六月二十三日。
集弟子垂訓訖。
北首枕肱。
右脅臥而卒。
弟子稟遺命。
葬之少陵原南。
復辟天寶寺于其地。
以弟子世傳守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光儀。
姓李氏。
本唐宗室也。
瑯琊王與越王起兵。
欲復本朝中興帝道不克。
天后族誅之而無噍類。
儀方在襁褓中。
乳母負之而逃。
后數年則天竊聞瑯琊有子在民間。
購之逾急。
乳母將至扶風界中。
鬻女工以自給。
儀年八歲狀貌不群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敗。
且極憂疑。
乃造布襦置錢于腰腹間。
于桑林之下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慮俱死無益于事。
汝聰穎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貴無忘老姥。
言訖對泣。
儀慟不自勝。
乳母從此而逝矣。
儀茫然行至逆旅與群兒戲。
有郡守夫人往夫所住處方息。
俱此見儀群聚且貌俊爽。
因而憐之。
召謂之曰。
郎君家何在。
而獨行至此。
儀紿之曰。
莊鄰于此。
有時閑戲耳。
夫人食之又給之錢。
乃解衣而內其錢。
日暮尋徑而去擬投村墅。
遇一老僧。
呼曰。
爾小子。
汝今一身家已破滅。
將奚所適。
儀驚愕佇立。
老僧又曰。
出家閑曠且無憂畏。
小子欲之乎。
儀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攜其手至大樹陰。
令禮十方佛。
歸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
又出袈裟以披服之。
小大稱其體。
其執(zhí)持收掩猶如幾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習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東北曰。
去此數里有伽藍。
汝直詣彼謁寺主云。
我使汝為其弟子也。
言畢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儀如言趨彼寺。
主駭其言。
因留之。
經十年許。
儀已洞明經律善其禪觀。
而屬中宗即位唐室復興。
敕求瑯琊王后。
儀方向寺僧言之。
時眾大駭。
因出詣扶風李使君。
即儀之諸父也。
見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狀聞。
固請不可。
使君有女年齒相侔。
一見儀而心悅愿致情曲。
儀恐懾而避焉。
他日會使君夫人出。
其女靚妝麗服。
從者越多來而逼之。
儀固拒百端終不屑就。
紿之曰。
身不潔。
請沐浴待命。
女許諾方令具湯沐。
女出因閉關。
女還排戶。
既不得入。
自牖窺之。
方持削發(fā)刀。
顧而言曰。
有于此根故為欲逼。
今若除此何逼之為。
女懼止之。
不可。
遂斷其勢投之于地。
儀亦悶絕。
戶既不開。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實情具告遂破戶視之漸蘇。
命醫(yī)工舁歸蠶室。
以火燒地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以膏傅之。
月馀瘡愈。
使君奏儀是瑯琊王子。
有敕命驛置至京。
引見慰問優(yōu)赍豐洽。
詔襲父爵。
儀懇讓。
誓愿為僧確乎不拔。
中宗敕令領徒。
任置蘭若自恣化方。
儀性好終南山。
因居法興寺。
于諸谷口造庵寮蘭若凡數十處。
率由道聲馳遠談說動人。
或山行十里間緇素侍者常數千百人。
迎候瞻待甚于權要卿相焉。
儀恒居寂定。
或言將來事以決吉兇。
必無差忒。
人益歸之。
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先囑累弟子。
當謹護身口勿事諠嘩。
祖師意無別事。
靜則真法現前。
此外提唱皆不獲已。
言極激切。
因北首而臥。
枕肱右脅著席而亡。
此大涅槃之表兆也。
遺言令葬于少陵原南。
乃鑿原成室而封之。
柩之發(fā)也異香芬馥。
狀貌如生。
祖車出城白鶴數百鳴唳空中。
?云依約覆車數十里。
道俗號咷多持孝服。
所葬之地遂建天寶寺。
弟子皆留而守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本唐宗室。
瑯琊王。
與越王起兵。
欲復本朝。
中興帝道。
不克。
天后族誅之。
儀方在襁褓中。
乳母負之而逃。
后數年。
則天竊聞瑯琊有子在民間。
購之逾急。
乳母將至扶風界中。
鬻女工以自給。
儀年八歲。
狀貌不群。
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敗。
且極憂疑。
乃造布襦。
置錢于腰腹間。
于桑林下。
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慮俱死。
無益于事。
汝聰穎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貴。
無忘老姥。
言迄對泣。
儀慟不自勝。
乳母從此而逝矣。
儀茫然。
行至逆旅。
日暮尋徑。
擬投村墅。
遇一老僧呼曰。
爾小子。
汝今一身。
家已破滅。
將奚所適。
儀敬愕佇立。
老僧又曰。
出家閑曠。
且無憂畏。
小子欲之乎。
儀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攜其手。
至大樹陰。
令禮十方佛。
歸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
又出袈裟。
以披服之。
小大稱其體。
其執(zhí)持收掩。
猶如幾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習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東北曰。
去此數里有伽藍。
汝直詣彼。
謁寺主云。
我使汝為其弟子也。
言畢。
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儀如言趨彼。
寺主駭其言。
因留之。
經十年。
儀已洞明經律。
善其禪觀。
屬中宗即位。
唐室復興。
敕求瑯琊王后。
儀方向寺僧言之。
時眾大駭。
因出詣扶風李使君。
即儀之諸父也。
見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狀聞。
固請不可。
使君有女。
年齒相侔。
一見儀而心悅。
愿致情曲。
儀恐懾而避焉。
他日會使君夫人。
出其女靚妝麗服。
從者越多。
來而逼之。
儀固拒百端。
終不屑就。
紿之曰。
身不潔。
請沐浴待命。
女許諾。
方令具湯沐。
女出。
因閉關。
女還排戶。
既不得入。
自牖窺之。
方持削發(fā)刀。
顧而言曰。
有于此根。
故為欲逼。
今若除此。
何逼之為。
女懼止之不可。
遂斷其勢。
投之于地。
儀亦悶絕。
戶既不開。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實情具告。
遂破戶視之。
漸蘇。
命醫(yī)工舁歸蠶室。
以火燒地。
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
以膏傳之。
月馀瘡愈。
使君奏儀是瑯琊王子。
有敕命驛置至京。
引見慰問。
優(yōu)賚豐洽。
詔襲父爵。
儀懇讓。
誓愿為僧。
確乎不拔。
中宗敕令領徒。
任置蘭若。
自恣化方。
儀性好終南山。
因居法興寺。
于諸谷口。
造庵寮蘭若。
凡數十處。
道聲馳遠。
談說動人。
或山行十里間。
緇素侍者。
常數千百人。
迎候瞻待。
儀恒居寂定。
或言將來事。
以決吉兇。
必無差忒。
人益歸之。
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囑累弟子。
當謹護身口。
勿事諠嘩。
祖師意無別事。
靜則真法現前。
此外提唱。
皆不獲已。
言極激切。
因北首而臥。
枕肱右脅著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