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898—972 【介紹】: 五代時高郵人,字亞元。少能屬文。李昪輔吳,用為秘書省正字。及昪建南唐,宋齊丘辟置幕中十余年,歷大理評事,屯田員外郎。久之,齊丘出鎮(zhèn)洪州,始表為節(jié)度掌書記。李璟保大中,召為駕部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李煜嗣位,為殿中監(jiān),知貢舉,時稱得人,遷刑部侍郎。謚貞。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人物簡介
【生卒】:902—970 【介紹】: 五代時濰州北海人,字叔言。少隱嵩山。后唐莊宗同光中擢進士第。工文章書畫,名聞京洛,時稱“韓夫子”。父韓光嗣坐事誅,熙載奔南唐。初補校書郎,出為滁、和、常三州從事。李璟時拜虞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又令兼太常博士,擢知制誥。書命典雅,有元和之風。累官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充鑄錢使。李煜時改吏部侍郎,拜兵部尚書。熙載才氣逸發(fā),多藝能,善談笑,衣冠常制新格,為當時風流之冠。尤長于碑碣。然性細謹,蓄妓數(shù)十輩,縱其出入。卒謚文靖。有《擬議集》、《定居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匯評【生卒】:902—970 字叔言,其先為南陽(今屬河南)人,后家于齊,遂為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后唐同光四年(926)登進士第。天成元年(926),南奔歸吳,為校書郎,出為滁、和、常三州從事。南唐烈祖時,召為秘書郎。元宗嗣位,拜虞部員外郎,歷史館修撰,貶和州司士參軍。后召為虞部員外郎,遷郎中,拜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主時,改吏部侍郎,徙秘書監(jiān)。后任兵部尚書,充勤政殿學士承旨。熙載目睹國勢日蹙,且以北人南來,身處疑難,遂廣蓄女樂,徹夜宴飲以排遣憂憤。坐托疾不朝,貶為太子右庶子,分司東都。復(fù)召為秘書監(jiān)、兵部尚書。官終中書侍郎、充光政殿學士承旨。開寶三年(970)卒,謚文靖。生平事跡見馬令《南唐書》、陸游《南唐書》本傳、徐鉉《韓公墓志銘》。熙載高才博學,又精音律,善書畫。為文長于碑碣,頗有文名,當時求其為文章碑表者甚多。其所作制誥典雅,人稱“有元和之風”(《湘山野錄》卷下)。熙載所撰詩文頗多。《郡齋讀書志》卷四中著錄《韓熙載集》5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〇記其《格言》5卷等,皆佚。《全唐詩》存詩5首,《全唐詩外編》補收詩1首。
韓熙載(902-970),字叔言,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后遷居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后唐同光中,登進士第。南奔吳,釋褐校書郎,為滁、和、常三州從事。南唐烈祖受祥,官秘書郎。中主即位,以為虞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復(fù)以本官知制誥,為權(quán)要所嫉,貶和州司士參軍。征拜中書舍人,遷戶部侍郎,充鑄錢使。后主即位,歷吏部侍郎、秘書監(jiān)、兵部侍郎,遷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卒。熙載審音律,善書畫,工文辭,有《格言》五卷、《擬議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五首,殘句一。全唐詩補逸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七韓熙載字叔言,北海人。弱冠擢進士第。李建南唐,召為秘書郎,傅東宮。李璟立,遷虞部員外郎。言事切直,宋齊丘、馮延巳忌之,貶和州司馬。起為中書舍人。后主煜襲位,為兵部尚書,累官光政殿學士承旨。宋開寶三年卒,年六十九。(據(jù)徐鉉撰《唐故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昌黎韓公墓志銘》)熙載工文,與徐鉉齊名,稱韓徐。補詩一首。
熙載字叔言。濰州北海人。后唐同光中擢進士第。奔吳補校書郎。出為滁和常三州從事。南唐代吳。召為校書郎。嗣主襲位。累除中書舍人。拜戶部侍郎。后主襲位。改吏部侍郎。拜兵部尚書。坐托疾不朝。謫授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復(fù)為兵部尚書。拜中書侍郎。充光政殿學士承旨。開寶二年卒。年六十九。贈右仆射同平章事。謚文靖。
作品評論
韓熙載字叔言,事江南三主,時謂之神仙中人,風彩照物……制誥典雅,有元和之風,江南野史
韓熙載初知貢舉,人皆以為巨題。熙載是夕自賦五首,旦視諸生,皆有可觀。及著格言五十馀篇,時輩罕及。誘掖后進,號“韓夫子”。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919—1001 【介紹】: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龍興寺,受業(yè)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時稱“律虎”。兼通六經(jīng)史書莊老百氏之學。吳越王錢镠署為兩浙僧統(tǒng)。隨錢俶入朝,太宗召對于滋福殿,賜號通慧大師。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卒謚圓明。奉詔撰有《宋高僧傳》,另有《物類相感志》、《荀譜》、《內(nèi)典集》、《外學集》等。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間,于杭州祥符寺出家。習《南山律》,時稱為“律虎”。詩文俊捷,又稱為“文虎”。任兩浙僧統(tǒng)數(shù)十年,賜號明義宗文。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對,改號通惠大師。不久奉詔撰《宋高僧傳》30卷。晚年住汴京天壽寺?!?a target='_blank'>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著有《宋高僧傳》,記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間六百多位僧人事跡。另著《大宋僧史略》、《筍譜》、《傳載》等書?!端胃呱娺x》、《吳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輟耕錄》、《吟窗雜錄》等書存詩7首,斷句8,《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全宋詩
釋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臺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錄通慧大師文集序》)。通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吳越中,置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入宋,改賜通慧大師。初補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咸淳臨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釋氏疑年錄》卷六)。一說咸平二年卒(《釋氏稽古略》卷四)。徽宗崇寧四年(一一○五),加謚圓明。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學集》四十九卷?!段骱呱侣浴返扔袀鳌=皲浽姲耸?。全唐詩補逸
贊寧,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龍興寺,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詩二首。(《全唐詩》無贊寧詩)全宋文·卷四○
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縣(今浙江德清)。吳越寶正中,舍身杭州靈隱寺為僧,已而入天臺山。精于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太宗嘗召對,賜號「通慧大師」,命充史館編修。后住東京天壽寺,知西京教門事,充東京右街僧錄,尋遷左街。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謚圓明大師,葬龍井。所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等。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師文集序》,《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十國春秋》卷八九本傳,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贊寧。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師生于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出家杭之祥符。習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人謂之律虎。文學日茂。聲望日隆。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興國三年。太宗聞其名。詔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改賜通慧。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初補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咸平初加右街僧錄。師又著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內(nèi)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極其贊美。及有書稱其文辭。末云。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復(fù)何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崇寧四年加謚圓明。 贊曰。 學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贊寧,姓高氏,德清人。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棲靈隱,習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稱“律虎”。錢武肅王欽其聲望,署為兩浙僧統(tǒng)。宋太祖徵入京錫,號“通慧”,兼賜紫衣。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寧博物強記,辯語縱橫。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興國三年,太守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號“通慧”。七年敕修《高僧傳》,與新譯經(jīng)同入藏。端拱元年,書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傳》,令弟子顯忠拜表進納,有敕嘉許。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門。代有奇人,迭恢圣教。若無纂述,何以顯揚。繄爾真流,棲心法苑,成茲編集,頗效辛勤。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其所進《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lǐng)也,故茲獎諭,想宜知之。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初補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事。咸平中加右街僧錄。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后二年示寂,塔龍井塢。所著更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內(nèi)翰王禹偁為之序,極其贊許。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過。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寧答曰: “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以腐糟,隨毀者是也。”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獸骨。上脛可長五尺,膝面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以腐糟漚之,遂爛焉。徐諤嘗畫牛一輻,晝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持以獻后主煜,煜獻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倭人拾方,諸蚌臘中有馀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沃焦山或風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920—974 【介紹】: 五代末宋初廣陵人,字楚金。徐鉉弟。幼孤苦學,善為文。南唐李璟見其文,以為秘書省正字,歷虞部員外郎、屯田郎,知制誥,累遷內(nèi)史舍人卒,謚文。善小學,有《說文系傳》、《說文解字韻譜》。
【生卒】:920—974 字楚金,原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后遷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南唐中主時,為秘書郎,遷齊王景達記室。觸忤權(quán)貴,貶烏江尉。歲余,召為右拾遺、集賢殿直學士。以論馮延魯罪,貶秘書郎分司東都。后主時,累遷屯田郎中、右內(nèi)史舍人。賜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選事。宋開寶七年(974)卒,謚文。生平見馬令《南唐書》卷一四、陸游《南唐書》卷五。鍇酷嗜談,博學多才,工詩能文,與其兄鉉齊名,號“二徐”。早負大名,詞藻尤贍。10歲時,即以《秋聲》詩馳名。僧文瑩稱“盡見秋聲之意”(《玉壺清話》卷八)。又精小學,所校書尤精審。著作頗多,有《徐鍇集》15卷、《賦苑》200卷、《廣類賦》25卷、《說文解字韻譜》10卷、《靈仙賦集》2卷等,均散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唐詩匯評
徐鍇(920-974),字楚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南唐中主即位,起家秘書郎、齊王記室,眨烏江尉。歲馀,召為右拾遺、集賢殿直學士,重忤權(quán)要,以秘書郎分司東都,復(fù)召為虞部員外郎。后主立,棹屯田郎中、知制誥,官至右內(nèi)史舍人,兼兵、吏部選事,四知貢舉,號為得人。卒。鍇與兄鉉俱以文辭知名,時號“二徐”。又精小學,著《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有文集十五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五首。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鍇字楚金。與兄鉉齊名。事南唐嗣主。為秘書郎。授右拾遺集賢殿直學士。忤權(quán)要。以秘書郎分司東都。復(fù)召為虞部員外郎。后主立。遷屯田郎知制誥集賢殿學士。及貶制度。改拜右內(nèi)史舍人兼兵吏部選事。開寶七年卒。年五十五。贈禮部侍郎。謚曰文。
作品評論
徐鍇字楚金,仕江左至中書舍人。時吳淑為校理,古樂府中,“摻”字多改為“操”字,蓋章草之變。鍇四:“非可一例言。若《漁陽摻》者,三撾鼓也。禰衡作《漁陽摻》。古歌云:“城中宴聞《漁陽摻》,黃塵蕭蕭白日暗?!笔鐕@服。《南唐書》
初,鍇久次當遷中書舍人,游簡言當國,每抑之。鍇乃詣簡言……簡言徐出妓佐酒,所歌詞皆鍇所為,鍇大喜。
人物簡介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字文彧。五代時仕南唐,曾官太常少卿。后居江西,卒。生平事跡略見徐鉉《文彧少卿、文山郎中交好深至二紀已余……》、《送陳先生之洪井寄蕭少卿》等詩及李昉《東海徐公墓志銘》。彧能詩,與徐鉉交情深厚,有詩唱酬。又與鐘茜友善。中主保大九年(951),茜赴東都少尹任,喬舜、謝仲宣等人分題賦詩送行,彧亦有詩送之。《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五代時虔州南康人,字文山。仕南唐為郎中。李璟時,虔州節(jié)度使、信王李景逿辟為掌書記。景遏有失,??嘌砸?guī)正。又與徐鉉交好深至,歷二紀有余。卒后,景逿厚恤其孤。
生卒年不詳。字文山,南康(今江西贛州)人。仕南唐,官郎中。元宗時,信王李景逖為虔州節(jié)度使,辟為掌書記。景逖有失,峴??嘌砸?guī)正,為景逖所禮重。卒后,景逖厚恤其孤,每言及必流涕。峴與徐鉉為至交,卒后,鉉過南康,吊慰其家。生平事跡見馬令《南唐書》卷七及陸游《南唐書》卷一六《李景逖傳》、徐鉉《文彧少卿文山郎中交好深至,二紀已余。睽別數(shù)年,二子長逝。奉使嶺表,途次南康,吊孫氏之孤于其家》詩。《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