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義懷(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陳,世稱天衣懷。溫州(今屬浙江)人。為青原下十一世,雪竇顯禪師法嗣。落發(fā)于汴京景德寺。仁宗天圣中試經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剎。晚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迎住臨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兆诔鐚幹匈n謚振宗大師。事見《寶晉英光集》卷七《天衣懷禪師碑》、《禪林僧寶傳》卷一一及《五燈會元》卷一六。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義懷(九八九——一○六○),永嘉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姓陳氏,世以漁為業(yè)。長入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天圣中試經得度。東游姑蘇翠峰寺,謁雪竇重顯,汲水擔柴,辛苦修煉。后出世于鐵佛寺,倡言法要,重顯激賞,以為類己。尋住越州天衣寺,五遷法席,興荒廢,振法道,大興云門宗風,世稱天衣義懷。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崇寧中謚振宗大師。有《天衣義懷禪師語要》一卷。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八等。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禪師名義懷。
生陳氏。
溫州樂清人也。
世以漁為業(yè)。
母夢星殞于屋除。
而光照戶。
已而娠。
及生尤多吉祥。
兒稚坐父船尾。
漁得魚付懷。
懷不忍串之。
私投江中。
父怒笞詬。
甘甜之。
不以介意。
長游京師。
依景德寺。
天圣中試經得度。
懷清癯。
行步遲緩。
眾中望見。
如鶴在雞群。
時有言法華者。
不測人也。
行市井。
拊懷背曰。
臨濟德山去。
懷初未喻。
問耆宿。
曰。
汝其當宏禪宗乎。
行矣。
勿滯于此。
懷初謁荊州金鑾善禪師。
不契。
后謁葉縣省禪師。
又不契。
東游至翠峰。
眾盛。
懷當營炊。
自汲澗。
折擔悟旨。
顯公印可。
以為奇。
辭去久無耗。
有僧自淮上來。
曰懷出世鐵佛矣。
顯使誦提倡之語。
曰譬如雁過長空。
影沈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
水無留影之心。
顯激賞以為類己。
先使慰撫之。
懷乃敢通門人之禮。
然諸方服其精識。
自鐵佛至天衣。
五遷法席。
皆荒涼處。
懷至必幻出樓觀。
四事成就。
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
門弟子智才。
住杭州佛日山。
迎歸養(yǎng)侍劑藥。
才如姑蘇未還。
懷促其歸。
至門而懷已別眾。
才問。
卵塔已畢。
如何是畢竟事。
懷豎拳示之。
遂倒臥。
推枕而化。
閱世七十二。
坐四十六夏。
葬佛日。
崇寧中。
敕謚振宗大師。
贊曰。
予觀雪竇天衣。
父子提唱之語。
其指示心法。
廣大分曉。
如云廓天布。
而后之學者。
失其旨的。
爭以識情數量。
義學品目。
緇穢之。
譬如
燧人氏鉆火。
將以烹飪饗上帝。
而秦始皇用之。
以烹儒焚書。
豈不誤哉。
然余聞。
菩薩宏法。
為內外護。
皆本愿力故。
曾集賢之知雪竇。
言法華之識天衣。
疑非茍然者耶。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義懷。溫州樂清陳氏子。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隕屋除。其光照戶。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父命坐船尾串魚。師不忍投魚江中。父怒笞詬。甘受之。長游京師。依景德寺。試經得度。師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言法華遇師市中。拊師背曰。臨濟德山去。初謁金鑾善。次謁葉縣省。皆不契。謁明覺于翠峰。師當營炊。因汲澗折擔悟旨。覺印可之。辭去久無耗。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峰使誦提唱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覺激賞。以為類己。先使慰撫之。乃敢通門人之禮。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凡五遷法席。所至必幻出樓觀說法??v橫馳騁。人難遘仰。廬山舜老夫。疑之。后聞其語嘆云。真善知識也。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山。仰歸養(yǎng)侍劑藥。才如姑蘇未還。師促歸至門。師已別眾。才問。卵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師舉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閱世七十二。坐夏四十六。塔全身佛日山。崇寧中。賜謚振宗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釋義懷,姓陳氏,樂清人。游汴京,投景德寺,為行童。天圣中,試經得度,依明覺禪師。于翠峰,偶汲水折擔,忽大悟,作偈呈覺,覺稱善。其后五坐道場,化導甚廣。懷既了悟法原,密修凈行。嘗問學者云:“若言舍穢取凈,厭此欣彼,則取舍之情,乃是眾生妄想。若言無凈土,則又違佛語。畢竟如何?”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蓖硪约簿映仃査缮解?。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迎歸奉養(yǎng)。才往蘇州,懷促之歸,別眾而逝,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