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安樂公主

相關(guān)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5—475 【介紹】: 北魏代人。
乙瑰子。
襲父爵。
習書疏,好兵法,尚拓拔晃女安樂公主,除駙馬都尉。
獻文帝時為秦州刺史,有惠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虢州閿鄉(xiāng)人,俗姓張。
據(jù)說其兄久戍遼陽,母憂甚,萬回朝往視之,暮持兄書歸,因號萬回。
高宗時得度,武則天時詔入內(nèi)道場,號法云公。
安樂公主將謀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
”不久安樂果誅。
玄宗在藩,曾私謁萬回,回預言玄宗將為五十年太平天子。
卒,賜號國公,圖形集賢院。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張,虢州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人。有異術(shù),言則成讖,多有應(yīng)驗。高宗與武后年間,常應(yīng)詔入內(nèi)道場,賜號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長安,贈虢國公?!?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八、《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庭事苑》卷六存萬回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閿鄉(xiāng)張氏子。幼年氣貌昏濁。涎沫涕洟滿面。踉蹡狂走?;蛐蚩?。無常時。鄰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為憾。而回則安之。未嘗恤。年十歲。其兄久戍遼陽。絕音好。家為設(shè)齋祈福?;睾鲋^其母曰。兄起居狀。極易知耳。母奚庸憂。齋馀竟裹餅餌出門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歸出其兄書袖中。問所從得不對。及遼陽役罷。兄言回是日至。??餅餌共啖。且急索書告反。終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遼虢相去萬里。其往反不啻過東西舍。此豈非神通力歟。萬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聞之。皆敬異。高宗之季。則天屢召入內(nèi)。賜錦袍玉帶。兩宮女左右侍。及紹周歷。詔賜號法云公。當是時。大開告密之門。酷吏羅織。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脫。博陵崔玄煒之母盧氏。命玄煒邀回問禍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階擲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讖緯書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讖緯。盡發(fā)瓦無所見乃已。蓋酷史投此而欲誣之以罪也。神龍二年。詔薙落。特為開壇受具戒。時韋庶人與朝政?;孛恐櫫R曰。奈何反悖。會將斫爾頭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駕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義。薛稷。皆從回以迎駕。立道左。諸公愿求一言?;負醽缙谠弧H暾娌抛?。謂平一曰。汝宜名佛童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間問回。僧伽何如人。曰觀音化身也。睿宗居潛邸。或出游。回則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來也。臨淄王嘗階張煒等。謁回。回亟呼杖。遂出煒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撫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煒等竊于門外聞之。由是傾戴益謹。道遇大平安樂二公主車騎。輒趨避。連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請為造宅懷遠坊中。獨處之自若。景龍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飲鄉(xiāng)里水。侍者念。道遠不易得。恲??計無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鑿之汲水進。飲盡一器以卒。訃聞。上震悼。詔贈司徒虢國公。圖形集賢院。先是貞觀間。三藏玄奘法師。游天竺石藏寺。偶閱一房。見胡床錫杖而已。從問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閿鄉(xiāng)。法師歸而訪之信。法師之將訪也。回宿戒其家掃灑。且誘治蔬飯曰。明日有勝客至。法師至。則與語天竺山川之詳?;刂e。雖法師。有所未遍歷者。事備別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萬回。
俗姓張氏。
虢州閿鄉(xiāng)人也。
年尚弱齡白癡不語。
父母哀其濁氣。
為鄰里兒童所侮。
終無相競之態(tài)。
然口自呼萬回。
因爾字焉且不言寒暑。
見貧賤不加其慢富貴不足其恭。
東西狂走終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無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異之。
不好華侈尤少言語。
言必讖記事過乃知。
年始十歲兄戍遼陽。
一云安西久無消息。
母憂之甚。
乃為設(shè)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極易知耳。
奚用憂為。
因裹齋馀出門徑去。
際晚而歸。
執(zhí)其兄書云。
平善。
問其所由默而無對。
去來萬里。
后時兄歸云。
此日與回言適從家來。
因授餅餌其啖而返。
舉家驚喜。
自爾人皆改觀。
聲聞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詔見崇重。
神龍二年敕別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時。
常詔入內(nèi)道場。
賜綿繡衣裳。
宮人供事。
先為兒時。
于閿鄉(xiāng)興國寺累瓦石為佛塔入內(nèi)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閣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輒量。
出言則必有其故。
敕賜號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見。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
博陵崔玄煒位望俱極。
其母廬氏賢而憂之曰。
汝可一日迎萬回。
此僧寶志之流。
以可觀其舉止知其禍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禮兼施中金匕箸一雙。
回忽下階擲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謂為不祥。
經(jīng)數(shù)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書一卷。
觀之乃讖緯書也。
遽令焚之。
數(shù)日有司忽來其家大索圖讖。
不獲得雪。
時酷吏多令盜投蠱道物。
及偽造秘讖用以誣人。
還令誣告得實屠戮。
籍沒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擲匕箸何由知其偽圖讖也。
中宗末嘗罵韋后為反悖逆。
斫爾頭去尋而誅死太平公主為造宅于懷遠坊中與主宅前后爾。
又孝和親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駕。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肅揖鄭重。
問訊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兇。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圣人與我受記。
諸子不可更爭。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同時有僧伽化跡不恒。
中宗問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觀音之化身也。
貞觀中三藏奘師西歸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時見一空房。
有胡床錫杖而已。
因問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緣闕法事罰在東方國名震旦。
地號閿鄉(xiāng)。
于茲萬回矣。
奘歸求見回。
便設(shè)禮問西域。
宛如目矚。
奘將訪其家。
回謂母曰。
有客至請備蔬食俄而奘至神異之跡多此類也。
正諫大夫明崇儼者。
道術(shù)之士。
謂人曰。
萬回神僧也。
玄宗潛龍時。
與門人張煒等同謁。
回見帝甚至褻黷。
將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驅(qū)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悉如常人更無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愛。
已后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
睿宗在邸時。
或游行人間。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圣人來。
其處信宿閒。
帝必經(jīng)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
宜兄弟也。
安樂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會韋后。
熱可炙手。
道路懼焉。
回望車騎連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禍滅。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賢院圖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
門人徒侶求覓無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眾于階下掘井。
河水涌出。
飲畢而終。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稱小萬回。
以惑市里多至誅死焉。
至于終后右常侍徐彥伯為碑。
立閿鄉(xiāng)玉澗西路矣。
系曰。
日行萬里非人必矣。
為鬼神邪。
為仙術(shù)邪。
通曰。
觀行知人。
回無邪行。
非鬼神也。
無故作意。
非仙術(shù)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論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飛行如鳥無礙。
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沒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號如意通矣。
瑜伽論神境同也。
云或羅漢有大堪能現(xiàn)三神變焉。
神僧傳·卷第七
萬回師。
閿鄉(xiāng)人也。
俗姓張氏。
初母祈于觀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歲方言語。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長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顧。
口惟連稱平等。
因耕一隴長數(shù)十里。
遇溝坑見阻乃止。
其父怒而擊之。
回曰。
總耕何分彼此。
乃止擊而罷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問隔絕父母謂其亡矣。
日夕涕泣憂思不止。
回顧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豈非憂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之屬請悉備焉。
某將往視之。
忽一日朝赍所備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發(fā)書視之乃兄跡也。
一家異之。
弘農(nóng)抵安西。
蓋萬馀里。
以其萬里而回故。
號曰萬回。
先是玄奘向佛國取經(jīng)。
見佛龕題曰。
菩薩萬回。
謫向閿鄉(xiāng)地教化。
奘馳驛至閿鄉(xiāng)。
問此有萬回無。
令呼之。
萬回至奘禮之。
施三衣瓶缽而去。
后則天追入內(nèi)語事多驗。
時張易之大起第宅。
萬回嘗指曰。
將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將作監(jiān)。
嘗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
三郎斫汝頭。
韋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變遂鴆之。
不悟為玄宗所誅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見回皆肅揖鄭重問訊。
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兇。
撫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圣人與我受記。
諸弟子不可更爭。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煒等同謁。
回見帝甚至褻瀆。
將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驅(qū)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撫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愛。
已后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
及睿宗在藩邸時。
或游行人間。
萬回于聚落街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
圣人來。
其處信宿間。
睿宗必經(jīng)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則天以示萬回。
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儀形瑰偉善于飲啖。
景龍中時時出入。
士庶貴賤競來禮拜。
萬回披錦袍。
或笑罵或擊鼓。
然后隨事為驗。
太平公主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臨終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
弟子徒侶覓無。
萬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階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飲竟而終。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6—710 【介紹】: 唐朝皇帝。
高宗第七子。
既嗣位,母武后臨朝稱制,廢之為廬陵王,遷均州,又遷房州。
武周圣歷二年,復為太子。
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以羽林兵討亂,始復帝位及唐國號。
復位后,皇后韋后與武三思等專權(quán),安樂公主賣官鬻爵。
前后在位七年,為韋后及安樂公主毒死。
謚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諱顯。高宗第七子。顯慶元年生。二年封周王。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廢帝為廬陵王。房州安置。圣歷元年復立為皇太子。仍名顯。神龍元年正月復辟。十一月上尊號應(yīng)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號應(yīng)天神龍皇帝。立二年被廢。復位四年。年五十五。謚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6 【介紹】: 唐絳州聞喜人。
裴琰之子。
舉明經(jīng)第。
累擢監(jiān)察御史。
時崔湜、鄭愔典吏部,坐奸贓,詔漼按訊,而安樂公主、上官昭容為阿右,漼執(zhí)正其罪,天下稱之。
累進中書舍人。
睿宗命造金仙、玉真二觀,時旱甚,役不止,漼上書力諫。
玄宗開元五年,為吏部侍郎,甄拔士為多。
歷遷御史大夫、吏部尚書,官終太子賓客。
卒謚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66—736 一作裴璀,誤。排行三,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應(yīng)大禮舉,授陳留縣主簿。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執(zhí)法嚴明,為時所稱。進中書舍人。尋轉(zhuǎn)兵部侍郎。玄宗開元五年(717),遷吏部侍郎,典選數(shù)年,多所甄拔。遷尚書左丞,再轉(zhuǎn)黃門侍郎、御史大夫。張說薦之,拜禮部尚書,改太子賓客。二十四年卒,年70余歲,贈禮部尚書,謚曰懿。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卷二。《全唐詩》存應(yīng)制詩4首,間有工巧精麗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漼。絳州聞喜人。初以養(yǎng)不仕。后應(yīng)大禮舉。累官兵部侍郎。開元中擢吏部尚書。改太子賓客。二十四年卒。年七十馀。贈禮部尚書。謚曰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 【介紹】: 唐并州文水人。
武承嗣次子。
母為帶方人,妻為突厥默啜之女。
中宗神龍初授左衛(wèi)中郎將。
時宗兄武崇訓為安樂公主婿,延秀數(shù)與宴昵,唱突厥歌,作胡旋舞,為公主所愛。
崇訓死,遂尚公主。
武三思死,韋后復私延秀。
韋后敗,延秀與安樂公主同被斬。
后追貶為悖逆庶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
武周長安中,官易州刺史。
中宗神龍初,其妹婿桓彥范誅二張,奏與履溫共謀其事,得召拜司農(nóng)少卿。
乃以二婢遺彥范以報德。
及彥范罷相,又脅奪其婢,為時所譏。
后附安樂公主,遷司農(nóng)卿。
景龍四年,助韋氏為逆,被誅,夷三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 【介紹】: 唐中宗后。
京兆萬年人。
韋玄貞女。
中宗為太子時,納為妃。
中宗嗣圣初,立為皇后。
帝廢處房陵,每使至輒恐,欲自殺,后止之。
及帝復位,后居中宮,參與政治。
與武三思通,重用宗楚客及從兄韋溫等,縱容其女安樂公主納賄賣官,時“斜封官”達數(shù)千人。
又大建佛寺、第宅。
神龍三年,殺太子重俊。
景龍四年,毒死中宗,立重茂為帝,自為皇太后,臨朝攝政,謀效武則天所為。
俄臨淄王李隆基引兵斬關(guān)而入,后遁入飛騎營,為亂兵所殺。
追貶為庶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1—713 【介紹】: 唐定州安喜人,字澄瀾。
崔仁師孫。
第進士。
為左補闕。
中宗神龍初,桓彥范等引為耳目,令伺武三思動靜。
湜見三思勢大,反附三思,由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
中宗景龍中,依上官婉兒、韋后及安樂公主,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以典選納賂,貶江州司馬,改襄州刺史。
韋氏稱制,復同中書門下三品。
睿宗景云中又附太平公主,進為中書令。
玄宗立,太平公主被殺,湜亦賜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1—713 字澄瀾,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少以文辭知名,弱冠舉進士,累轉(zhuǎn)左補闕,預修《三教珠英》,遷殿中侍御史。中宗神龍初(705)轉(zhuǎn)考功員外郎。佞附武三思,驟遷中書舍人。歷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景龍三年(709),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御史劾奏,貶襄州刺史。未幾,入為尚書左丞。韋氏稱制,復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華州刺史。俄又入為太子詹事。為太平公主所引,復遷中書門下三品。玄宗先天元年(712),拜中書令。二年,以預逆謀,流徙嶺外,行至荊州,賜死。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其詩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9首,《全唐詩外編》補詩5首,以應(yīng)制奉和酬贈之作為多。
唐詩匯評
崔湜(671-713),字澄瀾,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弱冠登進士第,累擢左補闕,預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中宗神龍初,自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又附上官昭容,景龍二年自兵部侍郎拜吏部侍郎,尋轉(zhuǎn)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坐贓眨襄州刺史。未兒,入為尚書左丞。韋后臨朝,復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華州刺史,俄拜太子詹事,私附太平公主,復為相,官至中書令。玄宗立,流嶺表,以曾預逆謀,賜死荊州驛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三十八首。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湜字澄瀾。閭州刺史仁師子。第進士。神龍初累擢考功員外郎?;笍┓懂攪?。引湜使伺武三思奸謀。湜反以彥范計告三思。驟遷中書舍人。景龍二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李尚隱所劾。貶襄州刺史。韋氏稱制。復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先天元年拜中書令。元宗將誅蕭至忠。召湜對問。失旨。徙海外。宮人元氏稱嘗與湜密謀進酖。乃追湜賜死。年四十三。

作品評論

新唐書·崔仁師傳附崔湜傳
(湜)與弟液、澄、從兄淮并以文翰居要官。……湜執(zhí)政時,年三十八,嘗暮出端門,緩轡諷詩。張說見之,嘆曰:“文與位尚可致,其年不可及也?!?/blockquote>
《載酒園詩話又編》
初唐應(yīng)制,千口一聲,唯崔澄瀾力自振拔,與崔(融?、李(嶠)較,文翎錦翰中,一摶霄翮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3 【介紹】: 唐高宗女。
武則天所生。
初嫁薛紹,后嫁武攸暨。
少帝唐隆元年,參與李隆基宮廷政變,殺韋后及安樂公主,擁立睿宗。
睿宗時把持朝政。
玄宗即位后,陰謀廢立,謀泄被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3 高宗李治幼女,武后所生。初為女道士。高宗永隆二年(681)嫁薛紹。武后垂拱中,薛紹被殺,再嫁武承嗣,后更嫁武攸暨。有權(quán)略,武則天以為類己,甚寵愛,故常預謀議。中宗神龍元年(705)封鎮(zhèn)國太平公主,開府置官屬,多引天下之士,其勢益橫。景龍四年(710)助李隆基剪滅韋后。睿宗時,權(quán)傾天下。玄宗先天二年(713)擬行廢立之事,事覺,為玄宗所殺。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全唐詩》收其與中宗等聯(lián)句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5 【介紹】: 唐鄭州滎陽人。舉進士。武周天授中累遷司刑丞。中宗神龍初為給事中,遷黃門侍郎。睿宗景云初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侍中。玄宗先天元年,轉(zhuǎn)刑部尚書,致仕。治獄寬平無冤濫,事母孝,正直敢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5 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
舉進士,武后天授中歷司刑丞。
中宗神龍初,為給事中,累遷黃門侍郎。
安樂公主池館新成,中宗親往臨幸,從官皆預宴賦詩,日知卒章,獨以規(guī)誡。
睿宗景云元年(710),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zhuǎn)御史大夫,仍知政事。
明年,進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712),罷為刑部尚書。
自請致仕歸田。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全唐詩》存斷句2。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