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哥舒翰

相關(guān)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 【介紹】: 唐時高麗人。
少習(xí)戎旅,以戰(zhàn)功充關(guān)西兵馬使。
安祿山反,哥舒翰奏充元帥府馬軍都將,每事獨與之決。
密勸翰誅楊國忠,翰不應(yīng)。
潼關(guān)失守,走行在,肅宗責(zé)其不堅守,將斬之,賴房琯諫得免。
戰(zhàn)數(shù)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
代李光弼為河?xùn)|節(jié)度副大使。
卒謚武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dá)夫,一字仲武。
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
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
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
世稱高常侍。
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
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dá)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
排行三十五。
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
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
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
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
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
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
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進(jìn)封渤??h侯。
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
新、舊《唐書》有傳。
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
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dá)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nèi)容較深廣。
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
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
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
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
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fēng)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
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
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dá)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
早年隨父旅居嶺南。
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
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
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
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
潼關(guān)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
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
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
入朝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
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
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dá)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隱跡博徒,才名自遠(yuǎn)。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nèi)事干進(jìn)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xí)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diào)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fēng)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yuǎn)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dāng)厲名手。調(diào)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dá)夫調(diào)響而急。
詩藪
達(dá)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yuǎn)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cè)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xué)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dá)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zhì)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隱于博奕,才情自遠(yuǎn)。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fēng)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diào)達(dá);岑語雖調(diào)達(dá),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diào)合準(zhǔn)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fēng),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dá)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fēng)調(diào)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xué)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dāng)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dāng)于豪邁之外賞其風(fēng)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yuǎn)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dāng)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jié)意調(diào)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總之以月白風(fēng)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zhì)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xué)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dá)夫二家乃正善學(xué)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dá)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yīng)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xué)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yuǎn)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xì)w;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yuǎn),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dāng)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有道術(shù)。
開元中召入禁中,后求出,住玄都觀。
所題居壁之詩,言安祿山、哥舒翰及幸蜀事,后人謂皆驗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玄宗時道士。有異術(shù)。開元間曾召入禁中。后出住玄都觀。李林甫作宰相后,曾往謁之。天寶末,于所居院內(nèi)題詩數(shù)章,皆預(yù)言安祿山謀亂及玄宗幸蜀事,時人不悟,后皆驗。事跡見《太平廣記》卷三一引《明皇雜錄》、卷一六三引《抒情詩》?!?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一四引《青瑣高議》另存2句?!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9或702—791 【介紹】: 唐河南人,祖籍南蘭陵,字中明。
蕭恢七世孫。
少補崇文進(jìn)士,玄宗時二舉博學(xué)宏辭,累遷憲部員外郎,為哥舒翰掌書記。
肅宗時,累遷秘書監(jiān),代宗時轉(zhuǎn)國子祭酒。
大歷初出使回鶻,有折沖之功。
德宗時,朱泚亂,昕徒步至奉天從帝,遷太子少傅。
貞元初,兼禮部尚書。
致仕,卒謚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9—791 字中明,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首舉博學(xué)宏詞科,天寶初復(fù)舉宏詞,累遷左拾遺、憲部員外郎、起居郎,天寶十四載(755)為兵馬元帥哥舒翰判官。
蕭宗至德年間任中書舍人,張巡亡,蕭昕誄其行。
遷禮部侍郎,知寶應(yīng)二年、廣德二年貢舉。
代宗永泰元、二年任國子祭酒。
大歷三年(768)以右散騎常侍充回鶻吊祭使。
十二年遷工部尚書。
德宗建中四年(783)拜太子少傅,封晉陵郡公。
貞元五年(789)以太子少師致仕,七年夏卒,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懿。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昕字中明。
河南人。
少舉崇文進(jìn)士。
再中博學(xué)宏詞科。
累遷左拾遺。
哥舒翰為副元帥。
辟掌書記。
翰敗。
入蜀。
累遷秘書監(jiān)。
代宗幸陜。
轉(zhuǎn)國子祭酒。
大歷初轉(zhuǎn)工部尚書。
封晉陵侯。
德宗幸奉天。
遷太子少傅。
爵郡公兼禮部尚書。
以太子少師致仕。
貞元七年卒。
年九十三。
贈揚州大都督。
謚曰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3—750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字令軌,小名粲。
顏惟貞子。
玄宗時,起家后土齋郎。
天寶間,調(diào)補汝南郡新息縣主簿,居官謹(jǐn)恪。
八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從攻石堡城,拜左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
次年病卒。
包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玄宗時山人。
相傳玄宗冬月令致雷聲,至期果然。
玄宗令隨哥舒翰西征,每陣常得勝風(fē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74 【介紹】: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譯名不空金剛。幼喪父,隨叔父至中國,師事金剛智。后奉金剛智命赴天竺及獅子國求密藏。玄宗天寶五載再入唐,加號智藏國師,居京兆大興善寺,譯出密部經(jīng)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為灌頂國師。官至鴻臚卿,封肅國公。出入宮廷,廣占田園,勢移權(quán)貴。卒謚大辨廣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北天竺婆羅門族。幼隨季父至東土。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師子國。天寶五載。赍密藏還京師。賜號智藏。歷元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永泰元年詔特進(jìn)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九年敕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是年卒。敕贈司空。謚大辨正廣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不空金剛。
今止行不空。
略也。
其先北天竺婆羅門也。
幼從季父東游。
年十五。
師事金剛智三藏。
不旬浹。
能通梵本悉曇章。
聲明論等。
師大異之。
俄受菩薩戒。
且入金剛界大曼茶羅。
擲華以驗后事。
知其為教門瑞器。
洎登具。
善一切有部。
異國書語。
六月而畢聲明大論。
再夕而終文殊普賢行愿。
此在它人。
非一紀(jì)一年。
未易習(xí)者。
其敏利可當(dāng)哉。
祈學(xué)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師久未之許。
詔空還天竺。
人以為必不可留矣。
師獨夜夢。
京師諸寺佛菩薩像。
皆東行。
旦詔止空。
師益以為神。
乃盡傳五部灌頂。
摩訶阇梨法。
毗盧遮那經(jīng)。
蘇悉地軌則等。
開元二十年。
三藏師示滅。
圖塔影堂。
既加繕治。
旋游五天。
弟子含光慧??等。
三十人侍。
始抵南海。
采訪使鎦巨鄰。
懇請灌頂于法性寺演暢。
度者萬計。
感文殊見身。
二十九年。
過訶凌國。
遇大風(fēng)。
作法止之。
至獅子國。
見普賢阿阇黎。
空自是學(xué)無常師。
凡秘藏諸經(jīng)。
五百部本三昧耶諸尊密印。
儀形色像。
壇法標(biāo)幟。
文義性相。
無不通究。
一日王縱狂象。
人趨避莫敢近。
空口誦手印。
住慈定當(dāng)衢立。
象數(shù)頭輒踢跌。
次游五印土。
屢彰奇應(yīng)。
天寶五載。
還京師。
進(jìn)獅子國王尸羅迷伽表。
金寶瓔珞。
般若梵夾。
雜珠白氎等。
詔止鴻臚寺。
既而又詔入內(nèi)。
立壇為帝灌頂。
后徙居凈居寺。
是歲夏旱。
詔禱雨。
制曰。
時不得賒。
雨不得暴。
空請立孔雀王壇禱之。
未三日而雨。
上大悅。
躬持筐。
出紫袈裟一副。
使即披擐。
并賜帛三百匹。
嘗詔空止大風(fēng)。
請一銀瓶作法。
風(fēng)遂止。
偶池鵝觸翻瓶。
風(fēng)起益暴。
詔如前作法。
隨效。
賜號智藏。
八載詔許西還。
乘驛至南海郡。
詔留赴河隴。
節(jié)度使哥舒翰。
請弟子含光等。
別為功德使。
開府李元琮授法。
十三載。
并授金剛界大曼拿羅于武威開元寺。
士庶數(shù)千人。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所感之至也。
十五載。
還京師居大興善寺。
肅宗皇帝即位初。
空常密表鳳翔靈武起居。
上亦遣使求密法。
逮收復(fù)返正。
皆如逆料。
乾元中詔入內(nèi)。
建道場護(hù)摩。
受轉(zhuǎn)輪王位。
七寶灌頂法。
上元末。
上不豫。
空祓除。
誦大隨求至七遍。
翌日有瘳。
表乞歸山。
李輔國宣詔。
許。
于終南山智炬寺脩功德。
一夕感大樂薩埵。
放光證驗。
以位鄰悉地。
空曰。
眾生未度。
吾寧自度耶。
代宗即位。
恩禮隆渥。
譯嚴(yán)。
密。
仁王二經(jīng)。
上為序以頒行之。
是日卿云見。
天下表賀。
永泰元年。
制受特進(jìn)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三年。
于興善寺立道場。
詔近侍大臣諸禁。
并入灌頂。
四年請自今于天下僧堂中。
奉文殊菩薩。
為上座。
蓋憍陳如。
雖先度。
而特小乘故爾。
制曰可。
五年夏彗星出。
詔空于五臺脩功德。
訖事星沒。
秋還自五臺。
詔以所御獅子驄迎入。
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二月二日。
進(jìn)所譯經(jīng)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且以賀上生日也。
有疏不錄。
京師不雨。
詔立壇以禱。
制曰必三日內(nèi)者。
則法力致也。
三日外者。
非法力矣。
僅二日果大霔。
上賜紫羅衣一襲。
雜?百段。
弟子衣各一襲。
飯千僧。
請造文殊閣。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
共成之。
內(nèi)出錢。
約三千萬以助。
九年示疾。
上疏以辭。
詔勞問賜醫(y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允。
六月十五日卒。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謚大辨廣正智三藏。
弟子慧朗紹灌頂位。
空于總持。
最彰殊勝。
利物尤多。
玄宗嘗詔禱雨。
空曰此天數(shù)也。
某日當(dāng)自雨。
不可強。
強之恐暴。
因以詔其師金剛智。
果風(fēng)雨大作。
坊市有漂溺而死者。
遽詔空止之。
空于寺庭。
捏六七泥媼。
灑水作梵語罵之。
有頃霽。
一日偕術(shù)士羅公遠(yuǎn)。
侍玄宗。
坐便殿。
公遠(yuǎn)時時以如意反手搔背。
空怒奪如意。
擊碎其前。
公遠(yuǎn)再三俯地拾不可得。
玄宗且起助之拾。
空遽舉手出如意。
示公遠(yuǎn)。
因笑曰。
特戲耳。
在地者其影也。
可拾乎。
北邙巨蛇見形。
作人語。
丐空救度。
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
陷洛陽。
以快所懷。
空為授歸戒。
說因果。
至謂汝昔以嗔毒太重。
受此業(yè)身。
今復(fù)甚。
吾力其柰何哉。
當(dāng)思吾言。
勿自縱放。
后樵者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shù)里。
天寶中。
西蕃大石康居三國兵。
圍西涼。
詔空誦仁王密語于內(nèi)道場。
才二七遍。
帝于殿庭見若五百馀人者。
驚問空。
空曰此毗沙門天王子。
領(lǐng)兵赴陛下命。
救西涼。
宜急設(shè)食遣之。
既而西涼捷書至。
以為三國圍急。
忽東北去城三十馀里。
云霧蔽塞。
鼓角聲動山谷。
三國營壘。
中夜有金色鼠。
咋絕弓弩弦。
莫能制。
至是用輒廢。
遂大奔潰。
于時或見神人。
皆介冑刀劍以立。
光發(fā)北城門樓上。
有天王坐而怒視。
帝省書益多空。
或謂空無它伎能。
遇禱雨。
但設(shè)繡座。
手持?jǐn)?shù)寸木神。
簸旋之。
擲使立座上。
俟牙出目瞬。
則雨矣。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
隨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
初導(dǎo)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已通徹矣。
師大異之。
與受菩薩戒。
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
驗以擲花。
知后大興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諳異國書語。
師之翻經(jīng)常令共譯。
凡學(xué)聲明論。
一紀(jì)之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普賢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
欲求學(xué)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載。
師未教詔。
空擬回天竺。
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與五部灌頂護(hù)摩阿阇梨法及毗盧遮那經(jīng)蘇悉地軌則等。
盡傳付之。
厥后師往洛陽。
隨侍之際遇其示滅。
即開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謚已畢。
曾奉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
遂議遐征。
初至南???。
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
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
感文殊現(xiàn)身。
及將登舟。
采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lǐng)伊習(xí)賓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
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并弟子含光慧??等三七人國信等達(dá)彼無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離南海。
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fēng)。
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
禳之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hù)。
慧??等亦慟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經(jīng)夾。
作法誦大隨求一遍。
即時風(fēng)偃海澄。
又遇大鯨出水。
噴浪若山。
甚于前患。
眾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誦娑竭龍王經(jīng)。
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dá)師子國。
王遣使迎之。
將入城步騎羽衛(wèi)駢羅衢路。
王見空禮足。
請住宮中七日供養(yǎng)。
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
王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輔佐。
如王之禮焉。
空始見普賢阿阇梨。
遂奉獻(xiàn)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
并許含光慧??等。
同受五部灌頂。
空自爾學(xué)無常師。
廣求密藏。
及諸經(jīng)論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
文義性相無不盡源。
一日王作調(diào)象戲。
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作于慈定。
當(dāng)衢而立。
狂象數(shù)頭頓皆踢跌。
舉國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yīng)。
至天寶五載還京。
進(jìn)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
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氎等。
奉敕權(quán)止鴻臚續(xù)詔入內(nèi)立壇為帝灌頂。
后移居凈影寺。
是歲終夏愆陽。
詔令祈雨。
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帝大悅。
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
親為披擐。
仍賜絹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風(fēng)卒起。
詔空禳止。
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
其風(fēng)又作急暴過前。
敕令再止。
隨止隨效。
帝乃賜號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
乘驛騎五匹至南???。
有敕再留十二載。
敕令赴河隴。
節(jié)度使哥舒翰所請。
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
節(jié)度使洎賓從皆愿受灌頂。
士庶數(shù)千人咸登道場。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
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請入內(nèi)。
建道場護(hù)摩法。
為帝受轉(zhuǎn)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禮焉。
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fā)光以相證驗位鄰悉地。
空曰。
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
代宗即位。
恩渥彌厚。
譯密嚴(yán)仁王二經(jīng)畢。
帝為序焉。
頒行之日慶云俄現(xiàn)。
舉朝表賀。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進(jìn)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
敕賜錦繡褥十二領(lǐng)繡羅幡三十二首。
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
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
并入灌頂。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
制許之。
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詔。
請空往五臺山修功德。
于時彗星出焉。
法事告終星亦隨沒。
秋空至自五臺。
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
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二日。
帝誕節(jié)進(jìn)所譯之經(jīng)。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
稟受瑜伽法門。
復(fù)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諸經(jīng)論。
計五百馀部。
天寶五載卻至上都。
上皇詔入內(nèi)立灌頂?shù)缊觥?div id="2kulye4"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86_3_189_comment'>
所赍梵經(jīng)盡許翻度。
肅宗于內(nèi)立護(hù)摩及灌頂法。
累奉二圣。
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
或絳索脫落者修。
未譯者譯。
陛下恭遵遺旨。
再使翻傳利濟(jì)群品。
起于天寶迄今大歷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錄。
及筆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jié)。
謹(jǐn)具進(jìn)上。
敕付中外并編入一切經(jīng)目錄中。
李憲誠宣敕賜空錦?絹八百匹。
同翻經(jīng)十大德。
各賜三十匹。
沙門潛真表謝。
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
詔空祈請。
如三日內(nèi)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賜紫羅衣并雜?百匹。
弟子衣七副。
設(shè)千僧齋。
以報功也。
空進(jìn)表。
請造文殊閣。
敕允奏。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
舍內(nèi)庫錢約三千萬計。
復(fù)翻孽路荼王經(jīng)。
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揚妙法誡勖門人。
每語及普賢愿行出生無邊法門經(jīng)。
勸令誦持。
再三嘆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重重囑累。
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
吾略出涅槃茶毗儀軌以貽后代。
使準(zhǔn)此送終。
遷稽首三請。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眾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辭。
敕使勞問賜醫(y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肅國公。
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俞。
空甚不悅。
且曰。
圣眾儼如舒手相慰。
白月圓滿吾當(dāng)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shù)珠。
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jìn)。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東首倚臥。
北面瞻望闕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馀知法者數(shù)人。
帝聞輟視朝三日。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馀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hù)喪事。
空未終前諸僧夢。
千仞寶臺摧。
文殊新閣頹。
金剛杵飛上天。
又興善寺后池?zé)o故而涸。
林竹生實庭花變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詔高品劉仙鶴。
就寺置祭。
贈司空。
謚曰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收舍利數(shù)百粒。
八十粒進(jìn)內(nèi)。
其頂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隱半現(xiàn)。
敕于本院別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總持門最彰殊勝。
測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嘗因歲旱。
敕空祈雨。
空曰。
過某日可禱之。
或強得之其暴可怪。
敕請本師金剛智設(shè)壇。
果風(fēng)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詔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媼五六。
溜水作梵言罵之。
有頃開霽矣。
玄宗召術(shù)士羅公遠(yuǎn)。
與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時時反手搔背。
羅曰。
借尊師如意。
時殿上有華石。
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
羅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舉手示羅。
如意復(fù)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見之。
矯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復(fù)恚恨乎。
吾力何及。
當(dāng)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shù)里。
空凡應(yīng)詔祈雨無他軌則。
但設(shè)一繡座。
手簸旋數(shù)寸木神子。
念咒擲之。
當(dāng)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則雨至矣。
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
詔空入。
帝御于道場。
空秉香壚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毗沙門天王子領(lǐng)兵救安西。
請急設(shè)食發(fā)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東北三十許里。
云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諠鳴山地崩震。
蕃部驚潰。
彼營壘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絕。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jìn)納。
生榮死哀。
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
嗣其法位慧朗師也。
御史大夫嚴(yán)郢為碑。
徐浩書之樹于本院焉。
系曰。
傳教令輪者。
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不空為二祖。
慧朗為三祖。
已下宗承所損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別。
咸曰。
傳瑜伽大教。
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yīng)龍。
應(yīng)龍生鳳皇。
凰皇已降生庶鳥矣。
欲無變革。
其可得乎。
神僧傳·卷第八
釋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dǎo)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浹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fēng)。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hù)?;??等慟哭??赵?。吾今有法。汝等勿憂。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jīng)夾。作法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fēng)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于前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誦娑竭龍王經(jīng)。逡巡眾難俱息。既達(dá)師子國。王遣使迎之。極備供養(yǎng)。一日王作調(diào)象戲。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湛谡b手印住于慈定。當(dāng)衢而立??裣髷?shù)頭頓皆踢(徒郎切)趺。舉國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屢彰瑞應(yīng)。至天寶五載還京。是歲終夏愆陽。詔令祈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兆嗔⒖兹竿鯄?。未盡三日雨已浹洽。帝大悅。后因一日大風(fēng)卒起。詔空禳止。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須臾戢靜。忽因池鵝誤觸瓶傾。其風(fēng)又作急暴過前。敕令再止。隨止隨效。帝乃賜號曰智藏焉。天寶八載許回本國。乘驛騎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風(fēng)翔??粘C芊畋砥鹁?。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找源箅S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肅宗厭世。代宗即位。恩渥彌厚。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詔空祈請。如三日內(nèi)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帐茈妨V恋诙沾笥暝谱?。一歲復(fù)大旱。京兆尹蕭昕詣寺謂為結(jié)壇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樺皮僅尺馀。繢小龍于其上。而以爐香甌水置于前。轉(zhuǎn)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頃即以繢龍授昕曰??赏洞擞谇?。投訖亟還。無冒風(fēng)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龍才尺馀。搖鬣振鱗自水出。俄而龍長數(shù)丈。狀如曳素。倏忽亙天。昕鞭馬疾驅(qū)未及數(shù)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驟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決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東首以臥。比面瞻禮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滅。收舍利數(shù)百粒。其頂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xiàn)。敕于本院別起塔焉。初玄宗召術(shù)士羅公遠(yuǎn)與空角法。同在便殿。羅時時反手搔背??赵?。借尊師如意。時殿上有花石。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羅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舉手示羅。如意復(fù)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見之。矯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氣。見空人語曰。弟子惡報。和尚如何見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諡槠涫軞w戒說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報。那復(fù)恚恨乎吾力何及。當(dāng)師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見蛇死澗下。臭聞數(shù)里。又一日風(fēng)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樹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沼谒峦ブ心竽鄫嬑辶锼麒笱粤R之。有頃開霽矣。嘗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空秉香爐誦仁王密語二七遍。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赵?。毗沙門天王子領(lǐng)兵救安西。請急設(shè)食發(fā)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云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喧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絕。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奏謝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49 【介紹】: 唐太原祁人,居華州鄭縣。
初名訓(xùn),九歲時父王海賓戰(zhàn)死于吐蕃,因得養(yǎng)于宮中,賜名忠嗣。
為人雄毅寡言,有武略。
幼嘗與玄宗論兵,應(yīng)對縱橫,皆出意表。
及長,以戰(zhàn)功累遷朔方、河?xùn)|、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
以不愿出兵攻吐蕃石堡城,忤玄宗。
李林甫素忌其功,遂趁機誣以謀立太子,幾陷極刑。
部將哥舒翰力陳其冤,請以己官贖其罪,始得貶漢陽太守,卒。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忠嗣。
華州鄭人。
始名訓(xùn)。
父海賓。
征吐蕃戰(zhàn)死。
授尚輦奉御。
時年九歲。
因入見。
賜今名。
養(yǎng)禁中。
試守代州別駕。
以功累遷左威衛(wèi)將軍代北都督。
封清源縣男。
開元二十九年徙封河?xùn)|縣公。
領(lǐng)河西隴右。
權(quán)朔方河?xùn)|。
佩四將印。
討吐谷渾于墨離。
平其國。
李林甫忌其功。
使人誣告忠嗣嘗養(yǎng)宮中。
云欲奉太子。
訊驗罪應(yīng)死。
哥舒翰請以官爵贖其罪。
乃貶漢陽太守。
徙漢東卒。
年四十五。
寶應(yīng)元年追贈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61 【介紹】: 唐河中河?xùn)|人。
玄宗天寶元年進(jìn)士。
哥舒翰節(jié)度河西,表為度支判官,勤總吏職,累擢侍御史。
安祿山亂,翰敗潼關(guān),諲馳赴靈武,超拜御史中丞,陳事無不順納。
肅宗乾元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門下省事。
累封須昌縣伯。
尋本官遷黃門侍郎,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坐貶太子賓客,復(fù)授荊州長史,充澧、朗等五州節(jié)度使。
號令明,賦斂均一,民歌詠之。
卒謚肅。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諲。蒲州河?xùn)|人。天寶初進(jìn)士。累歷虞部員外郎侍御史。肅宗即位于靈武。諲馳赴行在。拜御史中丞。從幸鳳翔。遷武部侍郎。乾元二年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黃門侍郎。上元元年同中書門下三品。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東平男。坐昵中官馬上言貶太子賓客。拜江陵府尹。卒年五十一。贈吏部尚書。謚曰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67 【介紹】: 唐趙州贊皇人,字遐叔。少曠達(dá)。擢進(jìn)士宏辭科。玄宗天寶間官監(jiān)察御史,累轉(zhuǎn)侍御史,禮、吏二部員外郎。后去官隱山陽,晚事浮圖法。善屬文,與蕭穎士友善,然時謂不及穎士,文辭綿麗,少宏杰氣。愛獎士類,名隨以重。有《李遐叔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5?—774 字遐叔,排行三,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進(jìn)士及第,天寶二年(743)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仕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右補闕。安史亂時,奉母避亂,為叛軍所虜,受偽鳳閣舍人職。兩京既復(fù),貶為杭州司戶參軍。肅宗上元二年(761)為左補闕,加司封員外郎。代宗廣德二年(764),李峴領(lǐng)選江南,辟華入幕,任檢校吏部員外郎,翌年因病棄官,客隱楚州。大歷九年(774)卒。生平見梁肅《為常州獨孤使君祭李員外文》、新舊《唐書》本傳。其為盛唐著名古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李華前集》10卷、《中集》20卷,今佚。后人輯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4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華(715—774),字遐叔,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
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jìn)士第,天寶二年(743),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
十一載拜監(jiān)察御史,改右補闕。
安史知己,哥舒翰守潼關(guān),表華為掌書記潼關(guān)破,華走鄴,欲奉老母南逃,被俘受偽職。
兩京收復(fù),貶杭州司功參軍。
上元中詔授左補闕,廣德中,加司封員外郎,自傷節(jié)隳親亡均告病不赴。
李峴領(lǐng)選江淮,召入暮府,擢檢校吏部員外郎。
因病云官,隱居山陽,卒。
華工文,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為韓、林先驅(qū)。
有《李華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已佚。
后人輯有《李遐叔文集》四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華字遐叔。趙州贊皇人。開元二十三年進(jìn)士。天寶中累轉(zhuǎn)侍御史禮吏二部員外郎。祿山陷京師。偽署為鳳閣舍人。賊平。貶杭州司戶參軍。上元中以左補闕司封員外郎召。不拜。李峴領(lǐng)選江南。表置幕府。擢檢校吏部員外郎。大歷初卒。

作品評論

新唐書·文藝傳下
(李)華文辭綿麗,少宏杰氣。(蕭)穎士健爽自肆,時謂不及穎士,而華*疑過之?!A愛獎士類,名隨以重,若獨孤及、韓云卿、韓會、李紓、柳識、崔祐甫、皇甫冉、謝良弼、朱巨川,后至執(zhí)政顯官。
《載酒園詩話又編》
李遐叔《雜詩》,雖不足以上繼陳伯玉、張子壽之《感遇》,要亦正聲雅奏也?!对伿贰吩姶笥泻嫌陂_元、天寶中事,似非無為而作,恨用事多沓拖耳。然如明揚仆伐朝鮮曰:“島夷非敢亂,政暴地仍偏。得罪因懷璧,防身輒控弦。三軍*裂土,萬里詎聞天!”說盡邊臣邀功生釁之弊,豈有感于青海之役耶?
《詩學(xué)淵源》
其詩清而博雅,無損以古;《雜詩》及《詠史》諸作,亦嗣宗、景純之亞也。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