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司馬札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五代時陳州西華人,字表儒。唐昭宗乾寧五年進士。后仕吳,楊行密時累官翰林學(xué)士。篤于學(xué),硯為之穿。有《登龍集》、《從軍稿》、《筆耕》、《冥搜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殷,宋時避諱改為湯。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人。昭宗乾寧五年(898),朱全忠表薦登進士第,尋為裴樞宣諭判官。后投啟公卿間,觸全忠怒。經(jīng)宋、汴時,全忠遣吏捕之而不及。后與康耕、楊夔、王希羽等人同為田頵幕客,頗受器重。天復(fù)三年(903),頵為楊行密所滅,遂事行密,為淮南節(jié)度掌書記。武義元年(919),楊隆演稱帝,以文圭為翰林學(xué)士。仕終左千牛衛(wèi)將軍。生平見《唐摭言》卷九、《新唐書·田頵傳》、《唐詩紀(jì)事》卷六八、《唐才子傳》卷一〇。文圭工詩善文,有名于時。辛文房云“唐季文體澆漓……文圭稍入風(fēng)度,間見奇崛”(《唐才子傳》)。著述甚多,《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殷文圭集》1卷、《宋史·藝文志七》尚著錄有《登龍集》15卷、《冥搜集》20卷、《筆耕詞》20卷等,均已佚。《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殷文圭,生卒年不詳,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人。少居九華山,苦學(xué),硯底為之成穴。乾寧五年(898),因朱全忠薦進士及第,為汴州宣諭使裴樞判官。南歸。時寧國節(jié)度使田頵雅重儒士,與杜荀鶴、康駢、楊夔等均為頵上客。頵為置田宅,迎養(yǎng)其母。天復(fù)三年(903),頵敗,又事淮南楊行密父子,為掌書記。武義元年(919),拜翰林學(xué)士。或云終左千牛衛(wèi)將軍。有《登龍集》十五卷,又《冥搜集》、《筆耕詞》、《從軍稿》、《鏤冰集》各二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八
文圭。陳州西華人。乾寧中及第。為裴樞宣諭判官。后依寧國節(jié)度使田頵。頵死。事吳先主。掌書記。武康元年拜翰林學(xué)士。

作品評論

詩話總龜引《南唐近事》
李德誠加司空,守臨川,殷文圭草麻。德誠儒毫之賂久而未至,(殷)以詩督之曰:“紫殿西頭月欲斜,曾草臨川上相麻。潤筆已曾關(guān)奏謝,更飛章句問張華。”時皆少之。
唐才子傳
唐季,文體澆漓,才調(diào)荒穢,稍稍作者,強名曰詩,南郭之竿,茍存于眾響,非復(fù)盛時之萬一也。
如王周、劉兼、司馬札、蘇拯、許琳、李咸用等數(shù)人,雖有集相傳,皆氣卑格下,負(fù)魚目唐突之慚,竊賦玞韞襲之濫,所謂家行弊帚,享之千金,不自見之患也。
文圭稍入風(fēng)度,間見奇崛,其殆庶兒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五代時京兆杜陵人,名鄴,以字行。唐宣宗大中時,舉進士不第。往來商洛、巴蜀間。嘗賣卜于市,隱居自適。后欲卜居瀟湘,未果。一說唐末登進士第,五代時仕后唐,曾任都官員外郎、工部郎中。后唐明宗天成三年自縊卒。工詩,尤善五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名鄴,以字行。
杜曲(今陜西長安縣南)人。
宣宗大中時,舉進士不第,往來商、洛、巴、蜀間。
不慕榮貴,賣卜于市,隱居自適。
與山僧、道士、隱者交往。
后至瀟湘,愛其風(fēng)景,欲卜居而不成,遂歸老嵩陽別墅。
生平事跡散見《唐詩紀(jì)事》卷五八及卷六三、《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唐才子傳》卷八。
武陵工詩,尤長五律。
元辛文房稱“興趣飄逸多感。
每終篇一意,策名當(dāng)時”(《唐才子傳》卷八)。
明胡震亨謂其“擬項斯、馬戴未足,方儲嗣宗、司馬札有余”(《唐音癸簽》卷八)。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于武陵詩》1卷、《于鄴詩》1卷。
全唐詩》存于武陵詩1卷、于鄴詩1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首。
唐詩匯評
于武陵,生卒年不詳,京兆(今陜西西安)杜曲人。大中中,登進士第。曾漫游巴蜀、商洛、吳楚等地,后歸老嵩陽別墅。工五言詩,多羈旅行役、送別寄贈之作。有《于武陵詩》一卷,又《于鄴詩》一卷。《全唐詩》于鄴、于武陵名下各編詩一卷,其中十八首詩重出互見?;蛟莆淞昝?,然此事未見北宋前記載,唐末有于鄴,恐別是一人。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清奇雅正主:李益……及門八人:僧良又、潘誠、于武陵、詹雄、衛(wèi)準(zhǔn)、僧志定、喻鳧、朱慶馀。
唐才子傳
(武陵)詩多五言,興趣飄逸多感。每終篇一意,策名當(dāng)時。
唐音癸簽
于鄴詩小小有致,擬項斯、馬戴未足,方儲嗣宗、司馬扎有馀。
《詩源辨體》
《于武陵集》五言律之外,惟絕句數(shù)篇而已。其詩氣格遒緊,故為矯激,而聲韻急促,語意快露,實多出于元和,亦晚唐一家。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于鄴五律外無別體,所得句亦鏤心刻骨者也。雖乏峭削之致,然自不得混水部派,附賈氏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