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長卿

相關(guān)人物:共 57 位。
共 5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師。
或謂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則趨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師也。
其必往天臺乎。
至剡之石城寺。
見一翁。
貌奇古。
神氣秀爽。
問朗曰。
子何之。
曰天臺求佛大法爾。
因同行數(shù)十里。
憩林樹間。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遠(yuǎn)適哉。
汝于鄉(xiāng)里有緣。
宜歸以闡化。
毋后也。
言畢而隱。
朗亦豁然心悟。
乃復(fù)峰啄澗飲數(shù)載。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頭陀法。
未幾秦望山無故振動。
大龜出焉。
見者咸以為異。
尋有僧??自云門來。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維摩等經(jīng)。
兼融貫諸論。
眾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為師。
??徵維摩義。
朗答殊超邁。
景龍中。
鄉(xiāng)里吳川縣尉余少興。
新昌縣令余仁等十?dāng)?shù)家為檀越。
輪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其頂出。
旁燭山川盈數(shù)十里。
由是??公反以師禮視朗。
而朗升座為說法。
變化莫測。
道俗欣慶。
嘆曰。
昔者山動龜出。
其祥非為??公明矣。
自是四方學(xué)者云萃。
開元四年。
州牧李思絢。
卜于龍山之陽。
建伽藍(lán)以延之。
大設(shè)戒壇。
廣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會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韋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隨眾聚敬。
伏于前若聽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會門人告逝。
且曰。
吾當(dāng)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爾。
言訖。
如入禪定。
壽六十四。
稟遺命苶維建塔。
大歷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開元寺道欽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jìn)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yuǎn)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蕭定撰文。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
乃逆相謂曰。
汝久積凈業(yè)吾非汝師。
可往天臺當(dāng)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
莫知其來。
鶴發(fā)冰膚目如流電。
聲含鐘律神合太虛。
乃問朗曰。
子將何之。
答曰。
欲往天臺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dāng)?shù)里憩林樹下。
而指訓(xùn)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隨遠(yuǎn)。
當(dāng)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
言畢求之無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見。
林棲谷飲凡經(jīng)數(shù)載。
乃卻歸故邑慧安寺。
凈名白衣服非法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
驪珠尚潛師子未吼。
弱喪之終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俄有大龜呈質(zhì)。
咸相謂言。
此何祥也。
尋有禪僧曰??。
自會稽云門而來。
身長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維摩等經(jīng)。
兼博通諸論。
眾曰。
神僧也。
大龜應(yīng)乎此也。
朗秘菩薩行請之為師。
??徵維摩經(jīng)義。
答曰。
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
??公深器之。
曰真凈名也。
景龍中鄉(xiāng)人吳川縣尉余少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dāng)?shù)家。
咸共宗事遞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項(xiàng)而出。
旁燭山川盈十?dāng)?shù)里。
含情之類罔不歸依。
??公加師資之禮。
由茲反拜請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嘆曰。
昔山之震動龜之?dāng)椤?div id="gcag6w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76_1_55_comment'>
非??公之應(yīng)明矣。
至是四方學(xué)禪觀者臻萃開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絢。
于龍山之陽建伽藍(lán)。
延以居之。
方大設(shè)戒壇廣邀律德。
有光州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
既而發(fā)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圓月滿內(nèi)外俱明。
遍臨壇為戒師。
旋請益。
為學(xué)士。
眾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
恭請往治所。
朗升法座。
無何熊伏于前。
聞鐘而來。
眾散而去。
時皆驚懼虞其搏攫。
原其有聽法之心耳。
其馴猛獸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
吾將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訖儼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稟遺命茶毗建塔。
學(xué)者既多。
穎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jìn)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yuǎn)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傳朗之法。
相繼若瓜瓞然。
至大歷十二年。
新定太守蕭定述碑。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宣州(今安徽宣城)人。
詩人劉長卿祖父。
歷任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等職。
約于武后時至玄宗初年在世。
生平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二、《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四。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引《玉臺后集》錄存劉處約詩1首。
另《吟窗雜錄》卷三七收《亡奴詩》2句,《全唐詩》錄作劉夷道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東川人。擢進(jìn)士第。官新鄉(xiāng)尉。有詩集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0?—754? 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jìn)士第,曾官新鄉(xiāng)尉。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是東川人,誤。近世承之,定其為四川三臺(一說,云南會澤)人,訛誤尤甚。參稽李頎詩歌,知為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東川實(shí)指潁水一支流。頎有別業(yè)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稱“李東川”。李頎早年出入兩京,結(jié)交貴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閉戶10年,折節(jié)讀書。及第、釋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職,繼授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調(diào),憤而歸隱,直至去世。隱居時于學(xué)佛讀經(jīng)、求仙煉丹頗為醉心。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二,今人譚優(yōu)學(xué)《李頎行年考》(見《唐詩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頎考》(見《唐代詩人叢考》)。李頎為盛唐著名詩人,其邊塞詩、人物素描詩、音樂詩、詠史懷古詩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體。七律7首,乃該體發(fā)展成熟時期之佳構(gòu),形式規(guī)范,聲調(diào)洪亮,風(fēng)格朗暢,尤為明人所尊崇。高柄認(rèn)為其體“聲調(diào)最遠(yuǎn),品格最高”,“足為萬世法程”(《唐詩品匯》卷二)。王世貞稱之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藝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無不摹擬仿作,故沈德潛云:“明嘉、隆諸子專尊李頎”(《說詩晬語》)。李頎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轉(zhuǎn)接奇橫”(《三唐詩品》),酣暢恣肆。胡應(yīng)麟將其與高適、岑參、王維并稱,視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詩藪》內(nèi)編卷三)。清王闿運(yùn)認(rèn)為其七古兼具盧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淺近,李、杜之宏贍(《湘綺樓說詩》卷六)。綜而言之,李頎詩歌麗而不縟,豪不失粗,“風(fēng)骨高華”(《詩藪》內(nèi)編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詩品》卷二),無愧為盛唐名家?!?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2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頎(?—約751),籍貫不詳。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jìn)士第,授新鄉(xiāng)尉。去職,歸隱潁陽(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寶八載秋,高適授封丘尉,頎有詩送之。天寶十三、十四載殷璠編《河岳英靈集》,謂頎“只到黃綬”。頎工詩,尤以邊塞詩著稱。與王昌齡、崔顥、綦毋潛、岑參、王維、高適等交游,時輩咸重之。有《李頎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頎詩發(fā)調(diào)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又《聽彈胡笳聲》云“幽音變調(diào)忽飄灑,長風(fēng)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蕩心神。惜其偉才,只到黃緩,故論其數(shù)家,往往高于眾作。
容齋隨筆
歐陽公好稱誦唐嚴(yán)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及楊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以為不可及。予絕喜李頎詩云:“遠(yuǎn)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鼻易骺蜕孢h(yuǎn),適當(dāng)窮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側(cè),而聞檐外雨聲,其為一時襟抱,不言可知。而此兩句十字中,盡其意態(tài),海水喻愁,非過語也。
《唐詩品》
頎詩意主渾成,遂無斫練,然情思清澹,每發(fā)羽調(diào)。七言古詩善寫邊朔氣象,其于玄理間出奇秀。七言律體如《送魏萬》、《盧司勛》、《浚公山池》等作,可謂翛然遠(yuǎn)意者也。
《批點(diǎn)唐音》
李頎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
藝圃擷馀
李頎七言律最響亮整肅。
詩藪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傲麂D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斑h(yuǎn)公遁跡”之幽,“朝聞游子”之婉,皆可獨(dú)步千載。
唐詩選
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致其妙,即子美篇什雖眾,憒焉自放矣。
唐詩鏡
李頎七律,詩格清煉,復(fù)流利可誦,是摩詰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簽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dú)七言律祧孟,進(jìn)李頎,應(yīng)稱王、李、岑、高云。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新鄉(xiāng)七古,每于人不經(jīng)意處忽出異想,令人心賞其奇逸,而不知其所從來者。新鄉(xiāng)七律,篇篇機(jī)宕神遠(yuǎn),盛唐妙品也。
《詩源辨體》
李頎五言古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在達(dá)夫之亞,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詩源辨體》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風(fēng)調(diào)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愚按……李較岑、王,語雖熔液,而氣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蓋由盛唐體多失粘,諷之則難諧協(xié),李篇什雖少,則篇篇合律矣。
《唐詩評選》
盛唐之有李頎,猶制藝之有袁黃,古文詞之有李覯,朽木敗枝,區(qū)區(qū)以死律縛人。
圍爐詩話
李頎五律高澹,大勝七律,可與祖詠相伯仲。
詩筏
唐李頎詩雖近于幽細(xì),然其氣骨則沉壯堅老,使讀者從沉壯堅老之內(nèi)領(lǐng)其幽細(xì),而不能以幽細(xì)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獨(dú)成一家。
《唐七律選》
舊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稱,雖襄陽、嘉州與輞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題。至嘉、隆諸子以李頎當(dāng)之,則頎詩膚俗,不啻東家矣。明詩只存體面,總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惡習(xí),不可不察也。
師友詩傳錄
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
《唐詩箋要》
東川詩典瞻風(fēng)華,兼復(fù)音調(diào)句亮,盛唐能手。
《歷代詩法》
新鄉(xiāng)長于七字,古詩、今體并是作家。其蘊(yùn)氣調(diào)辭,含毫瀝思,緣源觸勝,別有會心。向來選家徒以音節(jié)高亮賞之,乃牝牡驪黃之見耳。
《唐詩別裁》
東川七律,故難與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聲。自明代嘉、隆諸子奉為圭臬,又不善學(xué)之,只存膚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譏也。然譏諸子而痛掃東川,毋乃因噎而廢食乎?
《唐詩別裁》
東川比高、岑多和緩之響。
石洲詩話
東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詩人,莫之與京。徒以李滄溟揣摹格調(diào),幾嫌太熟。然東川之妙,自非滄溟所能襲也。
石洲詩話
東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雖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籠罩之中。至李東川,則不盡爾也。學(xué)者欲從精密中推宕伸縮,其必問津于東川乎!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李頎賦筆輕新,以作七律,流麗婉潤,自覺勝人。所垂七篇,盡為濟(jì)南標(biāo)錄。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摛詞典則,結(jié)響和平,固當(dāng)在摩詰之下,高、岑之上。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七言古詩,只讀得《兩漢書》爛熟,故信手揮灑,無一俗料俗韻。
昭昧詹言
東川纏綿,情韻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鱗以東川配輞川,姚先生以為不允。東川視輞川,氣體渾厚微不及之,而意興超遠(yuǎn)則固相近。
《海天琴思錄》
李東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滄溟獨(dú)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賢三昧集》
李東川七律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猶隔一黍。
《唐詩三百首續(xù)選》
東川七律風(fēng)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鱗深得其妙。
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鮑明遠(yuǎn),發(fā)言清雋,骨秀神清,雖偶泛弦中,仍復(fù)自然合奏。七言變離,開闔轉(zhuǎn)接奇橫,沉郁之思,出以明秀,運(yùn)少陵之堅重,合高、岑之渾脫,高音古色,冠絕后來。
《詩學(xué)淵源》
(欣)古詩猶是齊梁一體,獨(dú)七言樂府雄渾雅潔,一片神行,與崔顥同一機(jī)杼,而使事寫懷,或且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嘉興人。
玄宗天寶初擢進(jìn)士第。
累官太子右庶子。
奉養(yǎng)繼母,以孝聞。
年八十余致仕,母猶無恙。
善為詩,與王維、劉長卿友善。
卒年九十六。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嘉興(今屬浙江)人,初累舉不第,歸山讀書數(shù)年,于玄宗天寶二年(743)進(jìn)士及第。
與王維、劉長卿相友善。
以孝敬繼母聞名于世。
為人謙恭揖讓,舉動有禮。
累官太子右庶子,96歲卒,時德宗貞元年間。
生平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才子傳》卷二。
有集已佚。
全唐詩》存詩13首,多寫田園風(fēng)物。
《全唐詩外編》補(bǔ)詩5首。
唐詩匯評
丘為(約702一約797),嘉興(今屬浙江)人。
累舉進(jìn)六不第,歸山讀書數(shù)年,天寶二年(743)方登進(jìn)士第。
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騎常侍致仕。
年卒九十六。
為詩長于五言,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唱和。
有《丘為集》,已佚。
全唐詩》存詩十三首。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王維甚稱許之,嘗與唱和。
《唐詩解》
丘為,蘇人,未免染吳音,然亦清情不凡。
《載酒園詩話又編》
讀丘為、祖詠詩,如坐春風(fēng)中,令人心曠神怡。其人與摩詰友,詩亦相近,且終卷和平淡蕩,無叫號嘄噭之音。唐詩人唯應(yīng)幾近百歲,其詩固亦不干天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曾從蕭穎士學(xué)。
玄宗時應(yīng)進(jìn)士試,屢下第。
至天寶十三載,方登進(jìn)士第。
歷微官,遂浪跡江湖,不知所終。
有詩名,與錢起、劉長卿友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排行三。
嘗從蕭穎士學(xué)。
玄宗時累試不第,“十年失路”(錢起《送鄔三落第還鄉(xiāng)》)。
至天寶十三載(754),始進(jìn)士及第。
嘗任侍御史,至江南巡災(zāi)。
后浪跡江湖,不知所終。
生平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二七。
鄔載有詩名,與錢起、劉長卿友善,錢、劉均有詩惋嘆鄔載懷才不遇之遭際。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內(nèi)人,字正言。玄宗天寶二載進(jìn)士。肅宗乾元中為尚書郎。代宗大歷中官潭州刺史,歷太子左庶子,遷禮部侍郎。曾三典貢舉。工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8? 字正言,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排行十四。玄宗天寶二載(743)進(jìn)士及第。約十三、四載,入安西節(jié)度副大使封常清幕,參預(yù)謀劃有功。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尚書郎,出使夏口,與故友李白相遇。代宗永泰初,在淮南田神功幕中任軍職。大歷二、三年任潭州刺史,與詩人元結(jié)有交往,后入朝為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任禮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貢舉,時人稱其能“妙選彥才”。約卒于十二年(777)后。生平散見《唐詩紀(jì)事》卷二五、《唐才子傳》卷四。謂工詩?!案穸葒?yán)密,語致精深,多擊節(jié)之音”(《唐才子傳》卷四?!?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其詩集1卷。今人陳文華有《張謂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逸》補(bǔ)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斷句2句。
唐詩匯評
張謂(約711—約780),字正言,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開元中客游梁宋、齊魯,又北游幽薊。天寶二年,登進(jìn)士第。入安西封常清幕,又曾參淮南暮府。乾元元年,為禮部郎中,出使夏口,與李白同游沔州南湖。大歷二年,為潭州刺史。征還,為大子左庶子,遷禮部侍郎,掌大歷七、八、九年貢舉,復(fù)知東都舉。大歷十二年尚在。有《張謂詩》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一卷,間條有他人之作。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謂字正言。河南人。天寶二年進(jìn)士。乾元中為尚書郎。大歷中官禮部侍郎。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謂《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對酒行》,在物情之外,但眾人未曾說耳。亦何必歷遐遠(yuǎn)、探古跡,然后始為冥搜?
唐才子傳
(謂)工詩,格度嚴(yán)密,語致精深,多擊節(jié)之意。
唐詩歸
鐘云:七自律,詩家所難。
初盛唐以莊嚴(yán)雄渾為長,至其癡重處,亦不得強(qiáng)為之佳,耳食之夫,一概追逐,滔滔可笑。
張謂變而流麗清老。
可謂善自出脫。
劉長卿與之同調(diào),俗人泥長卿為中唐,此君,盛唐也,猶不足服其口耶?
且初唐七言律,盡有如此風(fēng)致者,因思“氣格”二字,蔽卻多少人心眼,阻卻多少人才情。
詩筏
張謂侍郎七言律,多奇警之句。及死后見形,獨(dú)愛人誦其“櫻桃解結(jié)垂檐子,楊柳能低入戶枝”二語。
《載酒園詩話又編》
張正言詩,亦倜儻率真,不甚蘊(yùn)藉,然胸中殊有浩落之趣。“眼前一樽又長滿,胸中萬事如等閑”,有此風(fēng)調(diào),固宜太白與之把臂。
圍爐詩話
讀張謂《杜侍御送貢物》及《代北州老翁》,其人子美之流。
《詩學(xué)淵源》
(張謂)詩取實(shí)境,頗有高致。蓋自李、杜以后,風(fēng)尚所趨呈反復(fù),齊、梁一體,唯獨(dú)主于性靈,故使事無跡,而以傳神為能事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5—768 【介紹】: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字茂政。十歲能屬文,張九齡呼為小友。玄宗天寶十五年擢進(jìn)士第,授無錫尉。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jié)度,表掌書記。累遷右補(bǔ)闕。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7?—770? 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
10歲能屬文,張九齡深器之,后又獲蕭穎士、李華獎掖。
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登進(jìn)士第,授無錫尉。
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jié)度使,辟為掌書記,官至右補(bǔ)闕。
生平見《新唐書》本傳、《藝文志四》《皇甫冉詩集》注,獨(dú)孤及《唐故左補(bǔ)闕安定皇甫公集序》。
劉長卿、嚴(yán)維、劉方平相善,有唱酬。
“冉詩巧于文字,發(fā)調(diào)新奇,遠(yuǎn)出情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上),五七律風(fēng)格清迥,為時所重。
有《皇甫冉詩集》3卷,為其弟曾編定,獨(dú)孤及作序,稱有350篇。
全唐詩》編為2卷,僅存230篇,已非其舊。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6首。
唐詩匯評
皇甫冉(約717-約770),字茂政,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州)。十歲能屬文,為張九齡所賞,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fēng)”。天寶十五年(755)登進(jìn)士第,授無錫尉。罷任游越,隱居陽羨,后官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廣德二年,王縉為河南元帥,表掌書記。入朝為拾遺,遷補(bǔ)闕。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陽,卒于家。工詩,與弟皇甫曾齊名,時人方之晉張載、張協(xié)。有《皇甫冉詩集》三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頗與他人作品相雜。
全唐詩補(bǔ)逸
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天寶十五載盧庚榜進(jìn)士。大歷二年卒,年五十四(據(jù)獨(dú)孤及撰《唐故左補(bǔ)闕安定皇甫公集序》)。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冉字茂政。天寶中進(jìn)士。授無錫尉。王縉帥河南。表掌書記。累遷右補(bǔ)闕。

作品評論

獨(dú)孤及《唐故左補(bǔ)闕安定魚甫公集序》
沈、宋既歿,而崔司勛顥、王右丞維復(fù)崛起于開元、天寶之間,得其門而入者,嘗代不過數(shù)人,補(bǔ)闕其又也?!湓姶舐砸怨胖扰d,就今之聲律,涵詠風(fēng)騷,憲章顏、謝。至若麗曲感動,逸思奔發(fā),則天機(jī)獨(dú)得,非師資所獎,每舞雩詠歸,或金谷文會,曲水修禊,南浦愴別,新聲秀句,輒加于常時一等,才鐘于情故也。
中興間氣集
冉詩巧于文字,發(fā)調(diào)新奇,遠(yuǎn)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與“閉門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遠(yuǎn)山重疊見,芳草淺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驚”,又“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L轡未騁,芳蘭早凋。悲夫!
高仲武《皇甫冉集序》
皇甫冉補(bǔ)闕,自擢桂禮闈,遂為高格。往以世道艱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變色。于詞場為先輩,推錢、郎為伯仲,誰家勝負(fù),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籬疏從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舊廬”,又“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
唐詩紀(jì)事
張迪江深愛之,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fēng)。
《唐詩品》
皇大詩意在遣情,時出奇瑰,酬應(yīng)彌多,而興寄閑暇。高仲武極取《巫山篇》,至于排體所長,乃遺采拾。如《奉和獨(dú)孤中丞法華寺》,全篇綺密,形神兼茂;而擬騷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寶以后作者雖多,而翩翩然有盛時之風(fēng),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豈作蘭玉森然之會耶?
《大歷詩略》
補(bǔ)闕詩五言之善者,猶夷綽約,有何仲言之音韻,特歌行體弱耳。律詩當(dāng)與李從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閑淡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南陽湖陽人。
玄宗時登進(jìn)士第,又中書判拔萃科。
累歷祠部、度支員外郎。
天寶中,為汀州刺史。
代宗大歷間,任潤州刺史,與詩人劉長卿、皇甫冉友善。
曾輯杜甫詩為《杜工部小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其名又誤作樊冕、楚冕、樊光。
郡望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陽鎮(zhèn)),句容(今屬江蘇)人。
玄宗時登進(jìn)士第,又中書判拔萃科。
初任硤石主簿,又曾任祠部、度支員外郎。
天寶中,為汀州刺史,歷兵部員外郎。
代宗大歷時任潤州刺史。
與詩人劉長卿、皇甫冉友善,有詩唱和。
善詩,有詩名于當(dāng)時。
殷璠曾收其詩入《丹陽集》,芮挺章《國秀集》亦選入其詩。
晃曾集杜甫詩為《杜甫小集》,并為作《杜工部小集序》。
事跡散見《新唐書·林蘊(yùn)傳》、《元和姓纂》卷四、《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四及卷二二。
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1聯(lián)。
唐詩匯評
樊晃,生卒年不詳,郡望南陽湖城(今河南唐城湖城鎮(zhèn)),后徙居淮南。天寶初,舉進(jìn)士。肅宗朝,官祠部度支二員外郎、汀州刺史。大歷五年、官潤州刺史,集杜甫遺文二石九十篇為《杜甫小集》六卷,自為序。開元中又有硤石主簿樊光,句容(今屬江蘇)人,或以為即樊晃?!?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詩一首,原屬樊晃,出《國秀集》:又殘句一,原屬樊光,出《吟窗雜錄》。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冕。開元時擢書判拔萃科。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光。大歷時官硤石主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10—約780 【介紹】: 唐吳興人,字仲文。大歷十才子之一。詩與郎士元齊名,時稱:“前有沈、宋,后有錢、郎?!毙谔鞂毦泡d進(jìn)士。所作《省試湘靈鼓瑟》詩末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為世傳誦。肅宗乾元中任藍(lán)田縣尉,與王維相過從。歷司勛員外郎、司封郎中,終考功郎中,世稱錢考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0?—782? 字仲文,排行大。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寶十載(751)登進(jìn)士第(一說九年),釋褐授秘書省校書郎。安史亂起,逃難在外,肅宗至德二載(757)在長安迎肅宗還京。乾元元年(758)前后任藍(lán)田縣尉,與隱居終南山之王維酬唱,得王維稱許。寶應(yīng)二年(763)后入朝任司勛員外郎、司封郎中,終考功郎中、太清宮使。傳附《舊唐書·錢徽傳》,事跡見《極玄集》卷上、《新唐書·盧綸傳》、《嘉泰吳興志》卷一六、《唐才子傳》卷四等。今人傅璇琮有《錢起考》。錢起詩才清逸,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因久歷臺閣,詩多應(yīng)景獻(xiàn)酬之作。長于餞送,與郎士元齊名,時稱“前有沈、宋,后有錢、郎”。達(dá)官貴人出使作牧而無二人詩祖餞者,時論鄙之。其詩不甚接觸社會現(xiàn)實(shí),有粉飾太平之傾向。然藝術(shù)水平較高,高仲武稱其“體格新奇,理致清贍”(《中興間氣集》卷上),列于大歷詩人之首。其詩眾體兼擅,不拘一格。歌行風(fēng)華流麗,為大歷翹楚;古詩清空工致,在盛唐渾厚質(zhì)樸外別開一境。近體閑雅纖秀,語言洗練,足以代表大歷詩風(fēng)。五絕《藍(lán)田溪雜詠二十二首》步武王維《輞川集》,別有恬淡趣味,頗為人稱道。《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詩1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錢考功集》10卷。今人王定璋有《錢起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混入其孫錢珝詩多首,如《江行無題一百首》、《同程九早入中書》、《赴章陵酬李卿贈別》、《罷章陵令山居過中峰道者二首》等。今人吳企明《錢起錢珝詩考辨》一文有辨析?!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8首,斷句2。
唐詩匯評
錢起,生卒年不詳,字仲文,吳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十載(751)登進(jìn)士第。釋褐授秘書省校書郎。乾元中任藍(lán)田尉,與王維頻有唱和。大歷中,官司勛、祠部員外郎,遷考功郎中。建中末或貞元初卒。起工詩,與郎士元齊名,時稱“錢郎”。又與盧綸、韓翃、吉中孚、司空曙、苗發(fā)、耿湋、崔峒、李端、夏侯審合稱“大歷十才子”。有《錢起詩》一卷。今有《錢考功集》十卷行世,其中《江行無題一百首》等乃其曾孫錢珝詩誤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詩補(bǔ)逸
錢起字仲文,吳興人。天寶十載李巨榜及第。大歷中,與韓翃、李端輩號十才子。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起。吳興人。天寶十年進(jìn)士。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大歷中官司勛員外郎司封郎中。終考功郎中。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員外詩,體格新奇,理致清贍。越從登第,挺冠詞林,文宗右丞,許以高格,右丞沒后,員外為雄。芟齊宋之浮游,削梁陳之靡嫚,迥然獨(dú)立,莫之與群。且如“鳥道掛疏雨,人家殘夕陽”,又“牛羊上山小,煙火隔林疏”,又“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皆特出意表,標(biāo)雅古今。又“窮達(dá)戀明主,耕桑亦近郊”,則禮義克全,忠孝兼著,足可弘長名流,為后楷式。士林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
南部新書
大歷來,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無錢起、郎士元詩祖送者,時論鄙之。
韻語陽秋
錢起與郎士元齊名,時人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然郎豈敢望錢哉!起《中書遇雨》詩云:“云銜七曜起,雨拂九門來。”《宴李監(jiān)宅》云:“晚鐘過竹靜,醉客出花遲。”《罷官后》云:“秋堂入閑夜,云月思離居?!薄秾τ辍吩疲骸吧缕紵o定,愁心云不開?!币嗫芍^奇句矣。士元詩豈有如此句乎?《贈蓋少府新除江南尉》云:“客路尋常隨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嵐?!薄额}王季友半日村別業(yè)》云:“長溪南路當(dāng)群岫,半景東鄰照數(shù)家?!贝撕蔚日Z!余讀其詩,盡帙未見有可喜處,以是知不及起遠(yuǎn)甚。
唐詩品匯
天寶以還,錢起、劉長卿并鳴于時,與前諸家實(shí)相羽翼,品格亦近似。
至其賦詠之多,自得之妙,或有過焉。
《批點(diǎn)唐詩正聲》
錢詩亦有奇趣,蓋劉為主盟,而錢為尸祝矣。排律自錢起以后,自是一格,中間隨珠、燕石俱在,觀者少失淘洗,便墜跡蹊徑矣。
四溟詩話
錢、劉七言近體,兩聯(lián)多用虛字,聲口雖好,而格調(diào)漸下,此文隨世變故爾。錢仲文七言律,《品匯》所取十九首,上四字虛者亦強(qiáng)半。
唐詩歸
鐘云:錢詩精出處,雖盛唐妙手不能過之,亦有秀于文房者。
泛覽全集,冗易難讀處實(shí)多,以此知詩之貴選也。
詩藪
詩至錢、劉,遂露中唐面目。錢才遠(yuǎn)不及劉,然其詩尚有盛唐遺響。
《唐詩韻匯》
唐詩七律……錢仲文清新閑雅,風(fēng)趣一變。
唐音癸簽
唐七言律……錢、劉稍加流暢,降為中唐,又一變也。
《詩源辨體》
錢、劉才力既薄,風(fēng)氣復(fù)散……五七言律造詣興趣所到,化機(jī)自在。
《唐詩品匯刪》
流利清雋,錢、劉亦可式也。
《唐詩歸折衷》
敬夫云:劉頗閑婉,其失也??;錢稍峭厲,其失也滯。似正相反,不知當(dāng)時何以錢、劉并稱。
《唐詩別裁》
仲文五言古仿佛右丞,而清秀彌甚。然右丞所以高出者,能沖和,能渾厚也。
《大歷詩略》
錢起詩盡有裴、王意,其失也淺。儲、王作清詩,定有厚氣裹其筆端。(《小澥草堂雜論詩》仲文五言稍近宣城,亦工起調(diào),顧語多輕俊,體質(zhì)不厚,為遜儲、王。
《大歷詩略》
仲文詩如芷珠春色,精麗絕塵,右丞以后,一人而已。
《四庫全書總目》
大歷以還,詩格初變,開、寶渾厚之氣漸遠(yuǎn)漸漓,風(fēng)調(diào)相高,稍趨浮響。升降之關(guān),十子實(shí)為之職志。起與郎士元,其稱首也。然溫秀蘊(yùn)藉,不失風(fēng)人之旨,前輩典型,猶有存焉。
《說鈴》
予謂中唐七言律詩,……唯錢員外規(guī)模摩詰,差屬秾麗。
《唐詩箋要》
理致清淡,仲文之長。高仲武稱其芟齊宋之浮游,削梁陳之靡嫚,未免太過。
石洲詩話
盛唐之后,中唐之初,一時雄俊,無過錢、劉。
然五言秀絕,固足接武,至于七言歌行,則獨(dú)立萬古,已被杜公占盡,仲文、文房皆浥右丞馀波耳。
然卻亦漸于轉(zhuǎn)調(diào)伸縮處,微微小變。
誠以熟到極處,不得不變,雖才力各有不同,而源委未嘗不從此導(dǎo)也。
石洲詩話
鐘仲文七律,平雅不及隨州,而撐架處轉(zhuǎn)過之。
《峴傭說詩》
大歷錢.劉古詩亦近摩詰,然清氣中時露工秀,淡字、遠(yuǎn)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趨于薄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朓,清新?lián)P采,寥然遠(yuǎn)音?!兜歉摺?、《愁望》、《苦雨》、《秋夜》諸篇,茜逸神清,宛然齊秀?!缎新冯y》、《秋夜長》,亦梁陳之選也。五律則“山來樵路”、“岸去花林”,與老杜“青惜峰巒”、“黃知橘柚”體境同工,不徒“江上峰青”、湘靈千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yùn)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自稱謝靈運(yùn)十世孫,實(shí)為謝安十二世孫。
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
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
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dá)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
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
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
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
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
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yùn)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吳興長城人。姓謝氏。康樂侯靈運(yùn)十世孫也。幼負(fù)異材。不為世俗所羈絆。遂削染。登具于靈隱戒壇。復(fù)依守真律師。究毗尼學(xué)。儒編老什。靡弗臻其極。尤工著述。辭章俊麗。吟詠尤造微賾。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故時諺曰。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霅之晝能清秀。中年遍訪禪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參扣。貞元初。居?xùn)|溪草堂。嘆曰。使雖有仲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自撓性真。豈若孤松片云。蒲團(tuán)相對。無言而意得。至靜而神諧者哉。于是作文謝遣筆硯。遁居杼峰。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守吳興。一見語合。請益宗乘大略。異日汎論及詩。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且言近日廢置之故。洪驚曰。向嘗讀沈約品藻?;坌莺擦?。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輟。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舊居京之興國寺。軍吏沈釗德清人。暮乘馬抵駱駝橋。月色如練。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釗問其故。曰項(xiàng)王祠東興國寺皎公。脩齋召我耳。長城赳卒錢沛。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百人。持食負(fù)帛。笑語而過。問之則曰。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dá)陸羽。其制作。則有號呶子十卷。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儒釋交游傳。外有韻海二十卷。蓋相國于公頔。魯公顏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康樂侯十世孫也。幼負(fù)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后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并進(jìn)。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jì)。因顧筆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風(fēng)。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shí)不忝江南謝之遠(yuǎn)裔矣。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惰色。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到此。曰項(xiàng)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fù)束帛怡然語笑而過。問其故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天下榮之。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螋⒔M?;虿家?。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時貴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yuǎn)來過舊草堂。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姓元氏。荊州人也。父為襄陽判司。素崇釋氏。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早知割愛。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后至黃陂剪茅營舍。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琳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xiàn)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晝大伏其鑒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yuǎn)。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jī)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yuǎn),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jī)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yuǎn)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共 5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