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遠

相關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4—468 【介紹】: 或稱摩訶衍。南朝宋時僧,中天竺人。本婆羅門族。習大乘,專精志學,博通三藏,苦節(jié)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住祗洹寺講經。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經《勝鬘經》,為時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羅,譯言功德賢,中天竺人,號摩訶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從譙王之荊州,孝建中住中興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賢。
中天竺人。
始以家世事外道法。
因遁去。
求師剃落。
為沙門。
師令探經。
得大品華嚴。
師喜曰。
汝于大乘有緣乎。
為授菩薩戒。
而大乘益精。
時號摩訶衍。
尋以書諭父母。
使歸正。
既遍歷師子諸國。
乃附舶而東。
屆中途。
所飲之水既竭。
又風息不能進。
賢咒之。
驟雨充足。
抵廣州。
刺史車朗以聞。
驛至京師。
元嘉十二年。
初住祗洹寺。
已而詔入內供養(yǎng)。
瑯瑯顏延之。
通才碩學。
束帶造門。
于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彭城王義康。
南譙主義宣。
皆師事之。
譯雜阿含法鼓勝鬘楞伽等經。
共百馀卷。
譙王請講華嚴經。
而賢獨恨未善華言。
禱觀世音以求感應。
夜夢神力士易其首。
旦起頓通語義。
遂就講。
王以屢有怪夢問之。
對曰。
京都行有禍矣。
王構逆謀。
賢諫之。
至流涕。
王逼與俱下。
梁山之敗墮江中。
一心誦觀世音。
手捉竹杖。
見童子牽其衣。
賢曰。
汝小兒。
乃能爾耶。
至岸欲脫納衣償童子。
忽失所在。
王玄謨承詔。
送賢至臺上尉安之。
且曰。
企德有日。
乃今始遇。
間關來歸。
寧有恨乎。
對曰。
無所恨。
但念夙緣逢此適成熟耳。
上又戲之曰。
頗念譙王否。
對曰。
古人不忘一飯。
王飯我十年。
敢遽忘哉。
愿當從階下。
求為王脩冥福。
惟哀憐之。
上為改容。
中興寺成。
詔徙以住持。
上嘗宴東府。
王公畢集。
詔趣賢。
賢至。
皤然清臞。
上望見謂謝莊曰。
摩訶衍有機辯。
當戲之。
賢趨陛。
上曰。
摩訶衍不負來。
唯有一在。
即應聲曰。
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
恩遇之厚。
無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
上喜為促席。
一坐盡傾。
永明六年旱。
遍走群望無所驗。
詔賢曰。
霶霈而后相見。
賢即絕飲食。
自嚗北湖釣臺上。
嘿誦經咒。
明日大霔。
公卿入賀。
施與有加焉。
太始四年正月。
示疾而卒。
春秋七十五。
神僧傳·卷第三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后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范。即投簪落?(音采)專精志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隨舶泛海中途風止。淡水復竭舉舶憂惶。跋陀曰??赏牟⒘δ钍椒鸱Q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濟。宋丞相南譙王義宣鎮(zhèn)荊州。創(chuàng)房殿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華言有懷愧嘆。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砣槐阌X心神喜悅。旦起語義皆通備領華言。于是就講。元嘉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云。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兇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傪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諍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火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秀敝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償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時王玄謨督軍梁山。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釁戾分當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準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宋靈秀等并是驅迫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帝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愿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榆風震云合連日降雨。尋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禮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三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傳抄
中天竺人也。少傳五明。天文書算。醫(yī)方咒術。風甬盈虛。世間術業(yè)。多所究竟。而志力堅明。偏習方等。以外典雜事弊釋氏。乃遁游師子國。依師入道。專情學務。辭小習大。世號之為摩訶乘焉。師欲試之。命就闇室。操取經匣。即得華嚴大品。師曰。大乘于汝乃有重緣。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外道。雖還無益。若歸依三寶。則長得奉見。父感至言。遂乖邪崇正。頃之功德賢乃奉送資供。求向東方。因隨舶汎海。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廣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為名。時刺史車朗表聞。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師。敕住祇洹寺。遙入宮臺傳譯。意好欣然若故舊。帝甚敬異之?,樞邦佈又?。宕才碩學。束帶詣門。于是京邑道俗。車蓋相望。彭城譙王義宣置師事焉。眾僧共請出經。于祇洹寺。集義學諸僧。初出雜阿含經五十卷。又于東安寺。出法鼓經二卷。出相續(xù)解脫經二卷。第一義五相略一卷。后于舟楊郡。譯出勝鬘經一卷。又于道場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經四卷。眾七百馀人。寶云傳譯?;萦^執(zhí)筆。辨章文義妙會。先自元嘉二十三年。譙王鎮(zhèn)荊洲。請與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于寺內。出無憂王經一卷。八吉祥經一卷。過去現在因果四卷。無量壽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漢語。愧難積旬。即旦夕禮懺。請乞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邪。跋陀具以事對答。曰。不痛。壑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言義皆備領漢語。于是就講。弟子法勇傳譯。僧念為都講。雖因譯人。而玄解往復。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以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而二兇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慘。而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陳爭墾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翼。貧道不容扈從。義宣問曰。法師何故謂弟子舉事不成。答曰。大王名義宣。當以義濟。今興兵犯從非義也。何以能剋。義宣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過江洲。見咸質質。問曰。法師觀弟子軍容何如。答曰。猶如聚墨耳。梁山之敗。火欖轉迫。去岸懸遠。??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裁至滕。以杖刺水。水深流駛。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泻鲋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賓童子。顧覽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時王玄謨督軍梁山。孝武敕軍中得摩訶乘。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還都。孝武即時引見。顧問委典。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曰。既染覺戾。分為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置誰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事。然張暢宗靈秀等。并是驅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洲十載。每與誰王書疏。無不記錄。及軍敗簡檢。無片言及軍事者。孝武明其托謹。益加禮遇。后因閑談。聊戲問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從陛下。乞愿為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容。義而許焉。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令開三間房。后于東府宴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時未及凈??。白首皓然。孝武遙望。顧語尚書謝莊曰。摩訶乘聰明機解。但老期已至。朕試問之。必悟人意。跋陀上階。因迎謂之。摩訶乘不負遠來之意。但有一在。即應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四十年。天恩隆遇。銜塊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機辨。敕近御座。舉朝屢目焉。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曰。汝宿緣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居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居。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禱山川。累日無驗。孝武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效。不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翼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如車蓋。日在桑榆。風震云合。即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敕見慰勞。嚫施相續(xù)。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竟輒分食。飛鳥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泰始四年正月。覺體不平。便豫與明帝公卿告辭。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賻甚厚。公卿會葬。榮眾備焉。又續(xù)有求那毗地。中天竺人。聰瞻有記。誦經十馀萬言。兼解陰陽道術。以齊建元中來至。住毗舍離寺。永明十年。譯出十二因緣。及頎湏達長者經。造正觀寺(云云)。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下
求那跋陀羅。
此云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
本婆羅門種。
幼學五明諸論。
天文書算醫(yī)方咒術靡不該博。
后遇見阿毗曇雜心。
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
乃舍家潛遁遠求師友。
即投簪落彩專精志學。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
頃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
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
即得大品華嚴。
師嘉而嘆曰。
汝于大乘有重緣矣。
于是讀誦講宣莫能詶抗。
進受菩薩戒法。
乃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
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
若歸信三寶則長相見。
其父感其言至。
遂棄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
皆傳送資供。
既有緣東方。
乃隨舶汎海中途風止。
淡水復竭舉舶憂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誦咒經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濟。
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刺史車朗表聞。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嚴慧觀。
于新亭郊勞。
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
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敬。
瑯琊顏延之通才碩學。
束帶造門。
于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
大將軍彭城王義康。
丞相南譙王義宣。
并師事焉。
頃之眾僧共請出經于祇洹寺。
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經。
東安寺出法鼓經。
后于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
徒眾七百馀人。
寶云傳譯。
慧觀執(zhí)筆。
往復咨析妙得本旨。
后譙王鎮(zhèn)荊州。
請與俱行安止辛寺。
更創(chuàng)房殿。
即于辛寺出無憂王過去現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羅相續(xù)解脫波羅蜜了義現在佛名經三卷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傳譯度語。
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嘆。
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悅懌。
旦起道義皆備領宋言。
于是就講。
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云。
京都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元兇構逆。
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
跋陀顏容憂慘未及發(fā)言。
譙王問其故。
跋陀諫爭懇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無所冀。
貧道不容扈從。
譙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梁山之敗大艦轉迫。
去岸懸遠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駛。
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忽之間覺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時王玄謨督軍梁山。
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
善加料理驛信送臺。
俄而尋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釁戾分當灰粉。
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誰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預戎事。
然張暢宋靈秀等并見驅逼貧道。
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帝曰。
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初跋陀在荊十載。
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
及軍敗檢簡無片言及軍事者。
世祖明其純謹益加禮遇。
后因閑談聊戲問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從陛下乞愿。
愿為丞相三年燒香。
帝悽然慘容義而許焉。
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間房。
后于東府宴會。
王公畢集。
敕見跋陀。
時未及凈發(fā)白首皓然。
世祖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
摩訶衍聰明機解。
但老期已至。
朕試問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階。
因迎謂之曰。
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應聲答曰。
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
天子恩遇銜愧罔極。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機辯。
敕近御而坐。
舉朝屬目。
后于秣陵界鳳皇樓西起寺。
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
視之無人。
眾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愿曰。
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隨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
寺眾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
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冀必隆澤。
如其不獲不復重見。
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
不復飲食。
默而誦經。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如蓋。
日在桑榆風震云合連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賀。
敕見慰勞。
?施相續(xù)。
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
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
每食竟轍分食飛鳥。
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世禮供彌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
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
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之。
見天華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時又有沙門寶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以宋孝建中來止京師瓦官禪房。
恒于寺中樹下坐禪。
又曉經律。
時人亦號三藏。
常轉側數百貝子。
立知兇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見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
高二尺許。
常在床前。
忽有人竊之。
意以席一領。
空卷之咒上數通。
經于三夕唾壺還在席中。
莫測其然。
于是四遠道俗咸敬而異焉。
齊文惠文宣及梁太祖。
并敬以師禮焉。
永明末年終于所住。
僧慧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劉氏。不知何許人??颓G州。數十年主南陽劉虸所建陟??寺。狀五六十歲許。為人無威儀。至病人家。瞋必死。喜必生。俗以此卜之。見人先未嘗相識。輒知其親。表存亡之詳。嘗從津吏求渡。吏以舟小辭焉。俄見慧已濟行岸上。時中山甄恬。南平車曇同日請慧。皆赴之。文慧太子要入京師。過寶志。志撫其背曰。赤龍子馀無所言。還荊州遇鎮(zhèn)西長史劉景蕤。忽慟哭。俄景蕤果為刺史所害。后不知所終。時長沙有沙門慧遠亦有異跡。能分身赴請云。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僧慧。
姓劉。
不知何許人。
在荊州數十年。
南陽劉 立陟屺年請以居之。
時人見之已五六十年。
終亦不老。
舉止趨爾無甚威儀。
往至病人家。
若瞋者必死。
喜者必差。
時咸以此為讖。
凡未相識者。
并悉其親表存亡。
慧嘗至江邊告津吏求度。
吏迫以舟小未及過之。
須臾已見慧在彼。
兩岸諸人咸嘆神異。
中山甄恬南平車曇。
同日請慧。
慧皆赴之。
后兩家檢覆方知分身。
齊永明中文慧要下京。
行過保志。
志撫背曰赤龍子。
他無所言。
慧后還荊。
遇見鎮(zhèn)西長史劉景??。
忽泣慟而投之數日。
??果為刺史所害。
后至湘州城南。
忽云。
地中有碑。
眾人試掘。
果得二枚。
慧后不知所終。
或云。
永元中卒于江陵。
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遠者。
本沙門慧印之蒼頭也。
印見其有信因為出家。
仍行般舟之業(yè)數歲勤苦遂有神異。
能分身赴請。
及預記興亡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東莞芮氏。聰警有信力。聞徐州僧藥明經論。挾策從之。悉究涅槃法華勝鬘。后從僧淵究成論。譽動魏都。屢見徵聘。同學法度曰。盍行乎隨方適化。為物津梁。彼慧遠拂衣廬阜。曇諦滅跡昆山。亦秪一時耳。豈可以今日比哉。及到洛陽。寵逮族屬。以其本姓不華。詔易耐氏。玄侶追隨。講說斯盛。晚年居恒岳。遂終于報德寺。壽八十五。時景明間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道登。
姓苪。
東莞人聰警異倫殊有信力。
聞徐州有僧藥者雅明經論。
挾策從之研綜涅槃法花勝鬘。
后從僧淵學究成論。
年造知命譽動魏都。
北土宗之。
累信徵請。
登問同學法度曰。
此請可乎。
度曰。
此國道學如林師匠百數。
何世無行藏。
何時無通塞。
十方含靈皆應度脫。
何容盡期。
南國相勸行矣。
慧遠拂衣廬阜。
曇諦絕跡昆山。
彭城劉遺民辭事就閑。
斯并自是一方。
何必盡命虛想巖穴追巢許。
縱復如此終不離小乘之機。
豈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哉。
隨方適化為物津梁不亦快乎。
登即受請度亦隨行。
及到洛陽君臣僧尼莫不賓禮。
魏主邀登昆季策授榮爵。
以其本姓不華。
改苪為耐。
講說之盛四時不輟。
未趣恒岳以息浮競。
學侶追隨相仍山舍不免談授。
遂終于報德寺焉。
春秋八十有五。
即魏景明年也。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犍陀羅國人,姓金步氏,譯名德志。父為國之宰輔。崛多髫齔之年立愿出家。隨本師歷游諸國。北周明帝武成時初至長安。武帝時為造四天王寺居住。尋西還,至突厥,為所留。入隋,文帝開皇中再入京師。召居大興善寺翻譯佛經。所譯有《佛本行經》、《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德志。
北賢豆揵陀羅國人。
髫齔出家于其國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與其落發(fā)師勝名。
得戒師志賢。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國踰大雪山。
備嘗崄岨。
至鄯州。
則西魏后元年也。
以周明帝武成初。
駐錫長安之草堂寺。
未幾譽徹上聽。
詔偕勝名智賢二師。
后園論法。
且為造四天王寺。
傳度梵文。
則十一面觀音。
金仙所問經是也。
會譙王宇文儉鎮(zhèn)蜀。
邀俱往。
止龍淵寺。
建德廢教。
逼從祿仕。
以死辭。
詔放歸。
北陷突厥。
連丁二師喪。
初沙門寶暹。
道邃。
僧曇等。
以齊武平間西訪經法。
獲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東。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禍。
相得歡甚。
會隋受禪。
而暹等先以所獲經來。
上詔訪宿德傳譯。
開皇五年。
崛多偕使者。
謁文帝于洛陽。
即詔就職于大興善寺。
時耶舍已亡。
久曠元匠。
更詔婆羅門僧達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傳梵語。
置十大德。
沙門僧休。
法粲。
法經。
慧藏。
洪尊。
慧遠。
法纂。
僧暉。
明穆。
曇遷。
等。
監(jiān)掌翻事。
銓定宗旨。
明穆彥琮重對梵本。
詳審文義。
開皇二十年崛多唱滅。
春秋七十又八。
始終出經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則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護念。
賢護。
等是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篇二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賢豆。
賢豆。
本音因陀羅婆陀那。
此云主處。
謂天帝所護故也。
賢豆之音。
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訛稱也。
而彼國人。
總言賢豆而已。
乃之以為五方也。
揵陀啰國人也。
隋言香行國焉。
居富留沙富羅城。
云丈夫宮也。
剎帝利種。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項也。
謂如孔雀之項。
彼國以為貴姓。
父名跋阇邏婆啰。
此云金剛堅也。
少懷遠量長乘清范。
位居宰輔燮理國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發(fā)道心。
適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親深識其度。
不違其請。
本國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歸投。
因蒙度脫。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謂和上。
此乃于闐之訛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勝名。
專修宴坐妙窮定業(yè)。
其阿遮利耶。
此云傳授。
或云正行。
即所謂阿阇梨也。
亦近國之訛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達啰。
此云智賢。
遍通三學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專誠。
教誨積年。
指歸通觀。
然以賢豆圣境靈跡尚存。
便隨本師具得瞻奉。
時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師徒結志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國。
淹留歲序。
國王敦請其師。
奉為法主。
益利頗周。
將事巡歷。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險之峻極也。
至厭怛國。
既初至止。
野曠民希。
所須食飲無人營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數經時艱。
冥靈所祐。
幸免災橫。
又經渴啰槃陀及于闐等國。
屢遭夏雨寒雪。
暫時停住。
既無弘演。
棲寓非久。
又達吐谷渾國。
便至鄯州。
于時即西魏大統元年也。
雖歷艱危心逾猛勵。
發(fā)蹤跋涉三載于茲。
十人之中過半亡沒。
所馀四人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屆長安。
止草堂寺。
師徒游化已果來心。
更登凈壇再受具足。
精誠從道尤甚由來。
稍參京輦漸通華語。
尋從本師勝名。
被明帝詔延入后園。
共論佛法。
殊禮別供充諸禁中。
思欲通法無由自展。
具情上啟。
即蒙別敕。
為造四天王寺。
聽在居住。
自茲已后乃翻新經。
既非弘泰。
羈縻而已。
所以接先闕本。
傳度梵文。
即十一面觀音。
金仙問經等是也。
會譙王宇文儉鎮(zhèn)蜀。
復請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龍淵寺。
又翻觀音偈佛語經。
建德隳運像教不弘。
五眾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輦。
重加爵祿逼從儒禮。
秉操鏗然守死無懼。
帝憫其貞亮。
哀而放歸。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賢還西滅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為突厥所留。
未久之間和上遷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賴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
因斯飄寓。
隨方利物。
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結同行采經西域。
往返七載將事東歸。
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屬齊亡。
亦投彼國。
因與同處講道相娛。
所赍新經請翻名題。
勘舊錄目轉覺巧便。
有異前人。
無虛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禪佛法即興。
暹等赍經先來應運。
開皇元年季冬屆止京邑。
敕付所司訪人令譯。
二年仲春便就傳述。
夏中詔曰。
殷之五遷恐民盡死。
是則居吉兇之土。
制短長之命。
謀新去故如農望秋。
龍首之山。
川原秀麗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無窮之業(yè)。
在茲可域。
城曰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
門曰大興門。
縣曰大興縣。
園花池沼其號并同。
寺曰大興善也。
于此寺中傳度法本。
時崛多仍住北狄。
至開皇五年。
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請還。
帝乃別敕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
流滯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寶。
忽蒙遠訪欣愿交并。
即與使乎同來入國。
于時文帝巡幸洛陽。
于彼奉謁。
天子大悅賜問頻仍。
未還京闕尋敕敷譯。
新至梵本眾部彌多。
或經或書。
且內且外。
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
僉以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
故得宣辯自運。
不勞傳度。
理會義門句圓詞體。
文意粗定銓本便成。
筆受之徒不費其力。
試比先達抑亦繼之。
爾時耶舍已亡。
專當元匠。
于大興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傳梵語。
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
纂僧暉明穆曇遷等。
監(jiān)掌翻事銓定宗旨。
沙門明穆彥琮。
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昔支曇羅什等所出大集。
卷軸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廣本。
而前后譯分。
遂便支離。
部帙羈散。
開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門僧就。
合之為六十卷。
就少出家專寶坊學。
雖加宣導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從。
附入大部。
至于詞旨愜當未善精窮。
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
識度明達。
為國監(jiān)寫藏經。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題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見翻諸經。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會之應滿百卷。
若依梵本。
此經凡十萬偈。
據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傳。
于闐東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國。
彼王純信敬重大乘。
宮中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
王躬受持親執(zhí)鎖鑰。
轉讀則開香華供養(yǎng)。
或以諸餅果誘引小王令其禮拜。
此國東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巖險有深凈窟。
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經等凡十二部。
減十萬偈。
國法相傳防衛(wèi)守護。
又有入滅定羅漢三人。
窟中禪寂。
每至月半。
諸僧就山為其凈發(fā)。
此則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憑賴。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
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遠究真宗。
遍學五明兼閑世論。
經行得道場之趣。
總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終固其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老而彌篤。
強識先古久而逾詣。
士庶欽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遵仰戒范。
奉以為師。
因事塵染流擯東越。
又在甌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為益極多。
至開皇二十年。
便從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從西服來至東華。
循歷翻譯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是也。
并詳括陶冶理教圓通。
文明義結具流于世。
見費長房三寶錄。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毗舍達等。
于內史內省。
翻梵古書及乾文。
至開皇十二年。
書度翻訖。
合二百馀卷。
奏聞進內。
見唐貞觀內典錄。
時又有優(yōu)婆塞。
姓瞿曇氏。
名達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備詳馀傳。
智本中天國人。
流滯東川遂向華俗。
而門世相傳祖習傳譯。
高齊之季為昭玄都。
齊國既平佛法同毀。
智因僧職轉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禪。
梵牒即來。
有敕召還使掌翻譯。
法智妙善方言。
執(zhí)本自傳。
不勞度語。
譯業(yè)報差別經等。
成都沙門釋智鉉。
筆受文詞銓序義體。
日嚴寺沙門彥琮制序。
見隋代經錄。
釋慧達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
襄陽人。
幼年在道。
尤務脩繕。
后業(yè)禪于天臺之瀑布寺。
又北游武當山。
習靜如前。
有陳御歷。
江南疫癘大作。
達建藥藏于楊都市。
所濟殊廣。
金陵佛寺之多。
過七百所。
而達所扶仆起廢。
華敞之者。
馀三百。
仁壽中營七層木浮圖于楊州之白塔寺。
復溯江西。
至鄱陽豫章諸郡。
隨緣演化。
以成就功德。
沙門慧遠邀止廬岳。
造西林重閣七間。
誓以黃楠為之材。
闔境推求。
了不可得。
僉欲改圖。
達曰。
但誠心未至。
故追訪無從。
茍愿力之堅。
則樗櫟將化而楠矣。
眾因四出尋索。
果得黃楠一谷于境內之下巢山。
計其數。
可了此閣。
然窮險無路以出。
達偶行歷崖壁間。
僅見一處通人往來。
遂挽拽至江。
??筏而下。
略無遺逸者。
閣成。
宏壯冠世。
后忽偏欹于南三尺。
地當石門澗。
適有大風。
從澗起。
北吹閣。
閣隨以正。
晚往長沙。
樹立益廣。
達率性任真。
言無華綺。
衣被弊惡。
殆不可觀。
而檀信向慕。
所舉輒遂。
亦其感應之理然也。
大業(yè)六年七月晦。
舊疾增劇。
室中異香旋繞。
像設流汗。
倚臥七日而逝。
壽八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慧達。姓王。家于襄陽。幼年在道??樞蕹蓜铡;虻巧脚R水?;蛞芈溆涡小5珦蝿僦?。皆厝心寺宇?;蜓a緝殘廢。為釋門之所宅也。后居天臺之瀑布寺。修禪系業(yè)。又北游武當山。如前攝靜。有陳之日癘疫大行。百姓斃者殆其過半。達內興慈施。于楊都大市建大藥藏。須者便給。拯濟彌隆。金陵諸寺數過七百。年月逾邁朽壞略盡。達課勸修補三百馀所。皆鎣飾華敞有移恒度。仁壽年中。于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材石既充付后營立。乃溯江西上。至鄱陽預章諸郡。觀檢功德。愿與眾生同此福緣。故其所至封邑。見有坊寺禪宇靈塔神儀。無問金木土石。并即率化成造。其數非一。晚為沙門慧云邀請。遂上廬岳。造西林寺。晚閣七間欒櫨重壘。光耀山勢。初造之日誓用黃楠。闔境推求了無一樹。僉欲改用馀木。達曰。誠心在此。豈更馀求。但至誠無感。故訪追不遂。必心期果決。松散并變?yōu)殚H缜蟛猾@。閣成則無日矣。眾懼其言四出追索。乃于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并是黃楠。而在窮澗幽深無由可出。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明。窺見其中可通材道。惟有五尺馀并天崖。遂牽曳木石至于江首。中途灘澓??筏并壞。及至廬阜不失一根。閣遂得成。宏冠前構。后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設計取正無方。有石門澗當于閣南。忽有猛風北吹還正。于今尚在。晚往長沙。鑄鐘造像。所至方面若草從焉。傾竭金貝者。兢兢業(yè)業(yè)恐其不受。達任性造真言無華綺。據經引喻篤勵物情。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外綜繁殷內收理靜。傍觀沈伏似不能言。而指撝應附立有成遂。斯即處煩不撓。固其人矣。又為西林閣成。尊容猶闕。復沿江投造修建充滿。故舉閣圓備。并達之功。大業(yè)六年七月晦日。舊疾忽增。七日倚臥。異香入室旋繞如云。閣中像設并汗流地。眾見此瑞審達當終。官人檢驗具以聞奏。達神志如常。累以馀業(yè)。奄爾長逝。年八十七矣。
僧曇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2—607 【介紹】: 隋僧。博陵饒陽人。俗姓王。少俊朗,通詩書,明《周易》,善卜筮。二十一歲從定州曇靜律師出家。從師至五臺山及鄴都求道進益。后隱林慮山凈國寺。研習《華嚴》、《十地》、《維摩》、《棱伽》等諸經。文帝開皇初入京講經,從之受業(yè)者千余人。聲名遐布。帝下敕使主勝光寺,為蜀王楊秀門師。后又主禪定道場。
全隋文·卷三十四
曇遷俗姓王,博陵饒陽人,初住揚都道場寺,終西京禪定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博陵饒陽王氏子也。
姿性俊朗。
年十三。
父母俾從舅氏權會受學。
備善經史。
而于易老莊。
尤究心焉。
然佛典幽極。
非妙悟深證。
莫可窺測。
于是哀懇二親。
以祈出家。
年二十一。
遂依定州賈和寺曇靜律師薙落。
初誦勝鬘。
輒了其義。
乃復問法綱要于曇遵法師。
當有齊教門之盛。
宮禁營治福利。
眾所奔競。
遷因遁避林慮山。
黃華谷凈國寺。
蔬素覃研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方尋唯識。
感心熱之疾。
而悉略去醫(yī)藥。
專事懺禱。
夜夢月入懷取而擘食之。
香脆清涼。
如冰片。
覺而所苦頓愈。
馀味經旬。
流齒頰間。
易名月德。
其謂此歟。
每授戒。
則對其人唱曰。
于我月德前。
三說求授菩薩戒。
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見。
遽南造金陵。
道路屢遭攘奪。
達壽陽。
謂其屬曰。
吾輩為群盜所窘如此。
皆宿業(yè)也。
今茲值遇怨結深矣。
茍非解免。
來報莫窮。
乃于曲水寺。
估鬻行季。
以作佛事。
冀于他生為善知識。
既濟江。
住揚都道場寺。
掃衣乞食。
攝念而已。
時慧曉智璀。
學兼內外。
弘暢定宗。
陳朝之領袖也。
又有高麗智晃。
善薩婆多部。
遷亦綜理唯識。
并一見傾蓋。
或欲以遷之名行。
聞于上者。
立謝絕。
獨與國子博士張機。
發(fā)莊易義。
機為盡禮。
偶詣桂州刺史蔣君家。
獲大乘攝論。
誠為全珠。
樂不自勝。
將事開演。
而聞隋歷聿新。
盛隆釋運。
未幾陳亡。
區(qū)宇混一。
故遷奉持攝論。
北返彭城。
會檀越舍宅創(chuàng)慕圣寺。
而攝論之流通于北。
寔此其始也。
兼以楞伽起信如實等論。
輪環(huán)披析。
則其指趣愈益白矣。
總管谷城公萬緒。
引僚佐伸弟子禮。
上柱國宋公賀若弼。
鎮(zhèn)維揚。
遣長史張?zhí)埂?div id="nwwrpyy"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94_2_92_comment'>
具疏邀之。
遷往應。
則宋公鋤驕刬慢。
悉使妻子受歸戒。
開皇七年秋詔曰。
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
承脩敘妙因。
勤精道教。
護持正法。
利益無邊。
誠釋氏之棟梁。
即僧倫之龍象也。
深愿巡歷所在。
趨風餐德。
限以朝務。
實懷虛想。
當即來儀。
以沃勞望。
弟子之內。
間解法相。
能轉梵音。
并將入京。
當與師崇建正法。
刊定經典。
且道法初興。
觸途草創(chuàng)。
弘獎建立。
終藉通人。
京邑之間。
近遠所湊。
宣揚法事。
為利殊廣。
想振錫拂衣。
勿辭勞也。
尋望見師。
不復多及。
時洛陽慧遠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濟陽鎮(zhèn)寶。
汲郡洪遵同。
被詔至。
則偕謁帝。
于大興殿接遇優(yōu)渥。
詔于大興善寺安置。
咨詢問遺。
冠蓋相望。
而眾以攝論初辟。
投誠請業(yè)者千數。
慧遠以老成自居。
猶處輪下。
橫經稟義。
自是攝論一燈。
傳者盛矣。
蓋真諦懸記。
有所謂大國大根性人能弘之。
噫信矣。
十年春。
駕幸晉陽。
詔遷從。
夜復同榻行在所。
察其地多私度僧尼。
上悉欲拘檢以從公度。
間語遷。
遷恐致騷動。
對曰。
此皆周武廢教之時。
逃竄巖谷。
及陛下恩宥。
或失際會而然者。
惟陛下憐之。
上默然久之。
詔凡出家。
雖私度不復問。
尋詔京師。
建勝光寺。
起遷主之。
并其徒六十馀人。
相與俱。
仍詔皇子蜀王秀。
為檀越。
其供養(yǎng)之豐。
施予之饒。
茲不暇述。
而或以遷過于沈痼聲利。
乃著巳是非論。
文多不載。
十三年春。
駕蒐于岐從之。
詔蜀王縱騎逐走獸。
獸入故窯中。
故窯中無所見。
徒見殘壞佛像堆積而已。
王即具以聞。
遷進曰。
靈儀圣相。
厄于前朝。
陛下嚴飾。
不為不多。
而其遺馀尚爾充遍。
貧道觸目增慟。
莫之奈何。
上悵然曰。
弟子垂拱巖廊。
而使尊像蒙冒霜露。
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
殆天所以啟朕也。
如師之說。
情實摧割。
詔諸有舊像。
仰所在官司。
送置近寺。
俾率土之內。
口施一文。
以完美焉。
十四年。
駕幸岱宗柴祭。
遷有奏請。
復岱寺之廢者。
及無貫逃僧。
皆俾安堵。
故詔河南王。
以朗公寺。
為泰岳神通道場。
齊王。
以靜默寺。
為神寶道場。
華陽王。
以靈巖寺。
為寶山道場。
諸王悉奉詔。
以檀越從事。
且詔天下寺。
自一僧已上。
聽給額私度附貫。
仁壽初。
上出天竺沙門。
于龍潛時。
所授大覺真身舍利若干。
詔遷相與枚計之。
以定其數。
雖彼此專意。
至再三。
輒增減不能當。
上問其故。
遷曰。
如來法身。
過于數量。
上悟。
由是先詔天下三十道。
起塔。
分遣大德。
安置舍利。
而遷始以蜀王故。
將之梁益中。
以道險。
非老人所宜。
遂請易岐。
乃于鳳泉寺。
東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
光潤如玉。
倏忽變化雙樹狀。
枝葉宛轉。
鳥獸龍象。
異色相宣。
上聞而悅之。
二年春。
益詔以舍利。
分五十馀州起塔。
四年又詔三十州。
至是合一百馀州。
起塔如前指。
其感應祥瑞。
語具各傳。
皆自遷發(fā)之也。
獻后之喪。
創(chuàng)禪定寺。
薦冥福。
堂盤萬礎。
塔聳七層。
工費殫極。
觀者以為侈。
詔曰。
自稠師之滅。
禪門不開。
今所立寺。
既名禪定。
宜于海內。
召禪師百二十人。
各許侍者二人自隨。
庶嗣前塵。
尚光末運。
并委遷禪師具名以聞。
有司以禮迎致者。
仍詔遷主其寺。
大興善寺像。
有光景。
上問遷。
遷辨答祥允。
上不能詰。
大業(yè)三年十二月六日。
以風瘺疾作。
禪坐而卒于勝光寺。
春秋六十六。
葬于終南之北麓云。
遷美容儀。
器宇恢雅。
談吐應對合機要。
疏財慕義。
薄于奉己。
而厚于恤物。
能自慕圣。
至禪定。
所獲施予。
不可勝紀。
而隨以盡。
其所濟多矣。
停柩之際。
忽有一白犬。
號叫柩側。
而亦莫察其所從來者。
既葬乃失所在。
且其將終也。
或夢禪定佛殿傾者。
俄而沙門專誠。
夢凈土嚴麗。
于既卒之后。
嗚呼其亦偉矣。
著攝論疏十卷。
楞伽起信惟識如實等疏。
九識四明等章。
華嚴明難品玄解等。
二十馀卷。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禪三
釋曇遷。
俗姓王氏。
博陵饒陽人。
近祖太原歷宦而后居焉。
少而俊朗爽異常倫。
年十三父母嘉其遠悟。
令舅氏傳授。
即齊中散大夫國子祭酒博士權會也。
會備練六經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窮象系。
奇遷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隨言即曉。
始學文半。
馀半自通。
了非師受悟超詞理。
會深異也。
曾有一嫗失物。
就會決之。
得于兌卦。
會告遷曰。
汝試辯之。
應聲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釵。
嫗驚喜曰。
實如所辯。
遷曰。
兌是金位。
字腳兩垂似于釵象耳。
舅曰。
更依卦審悉盜者為誰。
對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角可年十四五者將去。
尋可得之。
后如言果獲。
有問其故。
遷曰。
兌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為白也。
兌字上點表??角之象。
內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測知。
非有異術。
舅乃釋策而嘆曰。
吾于卜筮頗工。
至于取斷依俙而已。
豈如汝之明耶。
老舅實顧多慚。
方驗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禮傳詩尚莊老等書。
但經一覽義無重問。
于時據宗儒學獨擅英聲。
每言大小兩雅當時之諷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禮序人倫樂移風俗。
無非耳目之玩。
其勢亦可知之。
未若李莊論大道。
周易辯陰陽。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當時先達頗蔑其幼年。
致或抗言褒貶者。
遷辯對縱橫詞旨明爛。
無不挹謝其聲實。
自爾留心莊易歸意佛經。
愿預染衣得通幽極。
二親愛之弗許。
懇誠歲久乃蒙放遣。
初投饒陽曲李寺沙門慧榮。
榮頗解占相。
知有濟器。
告遷曰。
有心慕道理應相度。
觀子骨法當類彌天。
自揣澄公有慚德義。
可訪高世者以副雅懷。
遷雖屬伸勤請。
而固遮弗許。
又從定州賈和寺曇靜律師而出家焉。
時年二十有一。
本圖既遂襟期坦然。
猛勵精勤昏曉無倦。
初誦勝鬘不日便了。
怪而檢覆未差一字。
當夜問經中深疑。
莫非妙義。
既知神思大成。
乃與受具恣其問道。
從師五臺山此山靈跡極多。
備見神異。
后歸鄴下歷諸講肆。
棄小專大不以經句涉懷。
偏就曇遵法師。
稟求佛法綱要。
當有齊之盛釋教大興。
至于宮觀法祀。
皆鋒芒馳騖。
遷性不預涉。
高謝世利。
眾咸推焉。
密謂人曰。
學為知法。
法為修行。
豈以榮利即名為道。
秦世道恒。
削跡巖藪。
誠有由矣。
遂竄形林慮山黃花谷中凈國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來請問乍為弘宣。
研精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深賾。
嘗尋唯識論。
遂感心熱病。
專憑三寶不以醫(yī)術纏情。
夜夢月落入懷。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訝香美。
覺罷所苦痊復。
一旬有馀流味在口。
因其圣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為月德也。
爾后每授人戒常云。
于我月德前三說受菩薩戒。
逮周武平齊佛法頹毀。
將欲保道存戒。
逃跡金陵。
結侶霄征。
間行假導多被劫掠。
進達壽陽曲水寺。
顧法屬曰。
吾等薄運所鐘。
屢逢群盜。
若怨結不解來報莫窮。
眾可哀彼愚迷自責往業(yè)各舍什物為賊營懺。
冀于來世為法知識。
既而南濟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誠齋福之助也。
初達楊都棲道場寺。
掃衣分衛(wèi)攝念無為。
時與同侶談唯識義。
彼有沙門慧曉智瓘等。
并陳朝道軸江表僧望。
曉學兼孔釋妙善定門。
瓘禪慧兩深帝王師表。
又有高麗沙門智晃。
善薩婆多部。
名扇當涂為法城塹。
并一見而結友于。
再敘而高沖奧。
有欲以聞天子者。
遷預知情事。
謂之曰。
余以本朝淪覆正法凌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參梵侶。
生平果志遂得有馀。
結援時榮幸愿緘默。
惟有國子博士張機。
每申盡禮請法。
馀景時論莊易。
竊傳其義用訓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蔣君之宅。
獲攝大乘論。
以為全如意珠。
雖先講唯識薄究通宗。
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滯。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將欲弘演未聞彼之家國。
承周道失御隋歷告興。
遂與同侶俱辭建業(yè)。
緇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題篇什。
曉禪師命章賦詩曰。
生平本胡越。
關吳各異津。
聯翩一傾蓋。
便作法城親。
清談解煩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涇河道。
慧業(yè)日當新。
我住?江側。
終為松下塵。
沈浮從此隔。
無復更來因。
此別終天別。
迸淚忽沾巾。
馀之名德并有綴詞。
久失其文。
各執(zhí)手辭袂。
登石頭岸。
入舟動楫。
忽風浪騰涌眾人無計。
遷獨正想不移。
捧持攝論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開彼未悟。
若北土無運命也如何。
必應聞大教請停風浪。
冀傳法之功冥寄有屬。
言訖須臾恬靜安流達岸。
時人以為此論譯于南國。
護國之神不許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賓為羅剎之稽留也。
進達彭城。
新舊交集遠近欣赴。
郁為大眾有一檀越。
舍宅棲之。
遂目所住為慕圣寺。
始弘攝論。
又講楞伽起信如實等論。
相繼不絕。
攝論北土創(chuàng)開。
自此為始也。
徐州總管谷城公萬緒。
率諸僚佐擁彗咨承。
盡弟子之禮。
遷弘化此土屢動暄涼。
黑白變俗大有成業(yè)。
自周毀正法。
遺形充野。
乃勸獎有緣。
于慕圣寺多構堂閣。
隨有收聚莊嚴供養(yǎng)。
上柱國宋公賀若弼長史張?zhí)埂?div id="mqssftj"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94_3_234_comment'>
出鎮(zhèn)楊州。
承風思展。
結為良導。
及諸道俗佇愿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遷亦虛舟待吹。
遠到廣陵。
舉郭迎望。
歌梵遏云霞。
香花翳日月。
桑門一盛榮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頗以學能傲誕。
遷應權授法。
不覺心醉形摧。
乃攜其家屬。
從受歸戒。
初停開善建弘攝論。
請益千計。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才了復迎還北。
盛轉法輪聲名遐布。
屬開皇七年秋。
下詔曰。
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
承修敘妙因勤精道教。
護持正法利益無邊。
誠釋氏之棟梁。
即人倫之龍象也。
深愿巡歷所在承風餐德。
限以朝務實懷虛想。
當即來儀以沃勞望。
弟子之內閑解法相能轉梵音者十人。
并將入京。
當與師崇建正法刊定經典。
且道法初興觸途草創(chuàng)。
弘獎建立終藉通人。
京邑之間遠近所湊。
宣揚法事為惠殊廣。
想振錫拂衣。
勿辭勞也。
尋望見師不復多及。
時洛陽慧遠。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濟陰寶鎮(zhèn)。
汲郡洪遵。
各奉明詔同集帝輦。
遷乃率其門人。
行途所資皆出天府。
與五大德謁帝于大興殿。
特蒙禮接勞以優(yōu)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興善寺安置供給。
王公宰輔冠蓋相望。
雖各將門徒十人。
而慕義沙門敕亦延及。
遂得萬里尋師。
于焉可想。
于斯時也宇內大通。
京室學僧多傳荒遠。
眾以攝論初辟投誠請祈。
即為敷弘。
受業(yè)千數。
沙門慧遠領袖法門。
躬處坐端橫經稟義。
自是傳燈不絕于今多矣。
雖則寰宇穿鑿時有異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習。
故真諦傳云。
不久有大國不近不遠大根性人。
能弘斯論。
求今望古豈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晉陽。
敕遷隨駕。
既達并部。
又詔令僧御殿行道。
至夜追遷入內與御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貫。
意愿度之如何。
遷曰。
昔周武御圖殄滅三寶。
眾僧等或刬跡幽巖。
或逃竄異境。
陛下統臨大運更闡法門。
無不歌詠有歸來投圣德。
比雖屢蒙招引度脫。
而來有先后致差際會。
且自天地覆載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萬方寧止一郭蒙慶。
帝沈慮少時。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自十年四月已前。
諸有僧尼私度者。
并聽出家。
故率土蒙度數十萬人。
遷之力矣。
尋下敕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于京城置勝光寺。
即以王為檀越。
敕請遷之徒眾六十馀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養(yǎng)。
左仆射高颎。
右衛(wèi)將軍虞慶則。
右仆射蘇威。
光祿王端等。
朝務之暇。
執(zhí)卷承旨。
四門博士國子助教劉子平。
孔門俊乂。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岳。
洞曉莊老。
文皇欽重。
入京造展共談玄理。
遷既為帝王挹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紛起。
或謂滯于榮寵者。
乃著亡是非論以示諸己。
其詞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惡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舉世紜紜無自正者也。
斯由未達是非之患。
乃致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無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為因。
五迭不相及。
六隱顯有無。
七性自相違。
八執(zhí)者偏著。
九是非差別。
十無是無非。
初明無適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競取。
乃令是非無定從。
彼云此非。
此云彼非。
彼此競興。
遂使非無適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歸以非屬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強為之者莫不致敗耳。
物豈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遷時隨彼。
乃敕蜀王布圍南山。
行春蒐之事也。
王逐一獸入故窯中。
既失蹤跡。
但見滿窯破落佛像。
王遂罷獵。
具以事聞。
遷因奏曰。
比經周代毀道。
靈塔圣儀填委溝壑者多。
蒙陛下興建已得修營。
至于碎身遺影尚遍原野。
貧道觸目增慟。
有心無事。
帝聞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巖廊。
乃使尊儀冒犯霜露。
如師所說。
朕之咎也。
又下詔曰云云。
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檢括。
運送隨近寺內。
率土蒼生口施一文。
委州縣官人檢校莊飾。
故一化嚴麗遷寔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遷又上諸廢山寺并無貫逃僧。
請并安堵。
帝又許焉。
尋敕率土之內。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聽給額。
私度附貫。
遷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為泰岳神通道場檀越。
即舊朗公寺也。
齊主為神寶檀越舊靜默寺也。
華陽王為寶山檀越。
舊靈巖寺也。
又委遷簡齊魯名僧來住京輦。
其為世重誠無以加。
文帝昔在龍潛。
有天竺沙門。
以一顆舍利授之云。
此大覺遺身也。
檀越當盛興顯。
則來福無疆。
言訖莫知所之。
后龍飛之后。
迫以萬機未遑興盛。
仁壽元年。
追惟昔言將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與遷交手數之。
雖各專意。
而前后不能定數。
帝問所由。
遷曰。
如來法身過于數量。
今此舍利即法身遺質。
以事量之。
誠恐徒設耳。
帝意悟。
即請大德三十人安置寶塔為三十道。
建軌制度一準育王。
帝以遷為蜀王門師。
王鎮(zhèn)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檢校為功。
宰輔咸以劍道危懸涂徑盤折。
高年宿齒難冒艱阻。
更改奏之。
乃令詣岐州鳳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帝心。
將造石函。
于寺東北二十里許。
忽見文石四段光潤如玉大小平正。
取為重函。
其內自變作雙樹之形。
高三尺馀。
異色相宣。
或有鳥獸龍象之狀。
花葉旋轉之形。
以事上聞。
帝大悅。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馀州分布起廟。
具感祥瑞如別傳敘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廟。
遂使宇內大州一百馀所皆起靈塔勸物崇善。
遷寔有功。
及獻后云崩。
于京邑西南置禪定寺。
架塔七層駭臨云際。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閭等宮闕。
林圃如天苑。
舉國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師滅后禪門不開。
雖戒慧乃弘而行儀攸闕。
今所立寺既名禪定。
望嗣前塵。
宜于海內召名德禪師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遷禪師搜揚。
有司具禮。
即以遷為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臨之。
綏撫法眾接悟賢明。
皆會素心振聲帝世。
時大興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見。
以事聞上。
敕問遷曰。
宮中尊像并是靈儀。
比來修敬光何不見。
遷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機既別有見不見。
帝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遷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異也。
帝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為世尊。
道為天尊。
帝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開示來業(yè)。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法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帝大悅。
遷美容儀善風韻。
故臨機答對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門練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貪競。
雖帝王贈舍遠近獻餉。
一無自給并資僧眾。
或濟接貧薄。
追崇圖塔。
又不重厚味。
不飾華綺。
內有關籥外屏名利。
顯助弘道冥心幽隱。
立志清簡不雜交游。
時俗頗以疏傲為論。
深鑒國士而體其虛心應物也。
凡有言述理無不當。
皆能遣滯顯旨深矣。
遠公每云。
遷禪師破執(zhí)入理。
此長勝我。
斯言合也。
而詞旨典正有文章。
焉。
雖才人沈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風痿之疾。
運盡重增卒于禪定。
春秋六十有六。
即大業(yè)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終南北麓勝光寺之山園。
鑿石刻銘樹于墳所。
當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來。
徑至喪所。
雖遭遮約終不肯去。
見人哀哭犬亦號叫。
見人止哭犬亦無聲。
與食不啖。
常于喪所右縈而臥。
既輿柩隨行。
犬便前后奔走。
似如監(jiān)護之使。
及下葬訖。
便失所在。
識者以犬為防畜。
將非冥衛(wèi)所加乎。
初未終之前。
有夢禪定佛殿東傾。
數人扶之還正。
惟東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遷房屬于陷角。
故有先驗之徵。
既卒之后。
有沙門專誠祈請欲知生處。
乃夢見凈土嚴麗故倍常傳。
寶樹宮闕郁然相峙。
道俗徒侶有數千人。
遷獨處金臺為眾說法。
雖夢通虛實。
而靈感猶希。
況隨請而知。
故當降靈非謬矣。
所撰攝論疏十卷。
年別再敷。
每舉法輪諸講停務。
皆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識如實等疏九識四月等章華嚴明難品玄解總二十馀卷。
并行于世。
有沙門明則。
為之行狀覼縷終始見重京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9—623 【介紹】: 隋唐時僧。其先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稱。祖世避仇徙南海,后遷金陵。俗姓安。幼時由父攜之謁真諦,真諦為其取名吉藏。七歲從法朗出家。隋時講法于會稽嘉祥寺,聽眾常至千人,時稱“嘉祥大師”。后住長安日嚴寺,成“三論”注疏,創(chuàng)三論學派。唐高祖設十大德統領眾僧,吉藏在其列。有《中論疏》、《百論疏》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吉藏,開皇中住會稽嘉祥寺。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吉藏族姓安氏。其先安息人。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遷金陵。七歲出家。隋開皇末詔住慧日寺。唐初敕住延興寺。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國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遷金陵。
而生藏焉。
時西竺真諦三藏昉至。
父??之以見。
諦曰此兒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諒云。
諒平生苦節(jié)寡倫。
乞食聽法無少怠。
每持缽歸。
必跣足入塔。
遍獻佛像。
然后分施。
至雖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眾生所應食者。
其篤謹之行。
始終無歉。
然每??藏聽興皇寺道朗法師講。
甫七歲。
遂依朗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為眾覆述。
精辨鋒起。
獲譽揚邑。
具戒之后。
其聞轉盛。
陳桂陽王尤所欽禮。
隋混壹。
遂東游止嘉祥寺。
敷暢如常。
時開皇末。
煬帝在蕃邸。
置四道場。
招徠賢彥。
召居慧日寺。
復于京師。
置日嚴寺。
教旨又以藏居之。
曇獻禪師。
請開法華。
七眾繁擁。
財施填積。
既以建諸福田。
且為十無盡藏。
付獻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偉特高顯。
見者翹勤。
不能自已。
齊王暕邀藏私第法集。
一時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為論主。
沙門僧粲自號三國論師。
最先徵問。
往還四十馀番。
藏體貌閑暇。
辭彩秀發(fā)。
飛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動容而退。
王欲更延兩日。
眾亦莫之敢抗矣。
大業(yè)初。
寫法華經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養(yǎng)。
別置普賢像。
對以坐禪。
觀實相理。
及義旗初屆京師。
武皇受謁于虔化門下。
藏前敘曰。
惟四民涂炭。
乘時拯溺。
道俗仰澤穹昊。
不勝慶賴。
武皇大悅。
勞問勤至。
武德初。
詔選十大德。
綱維法務。
而藏其一焉。
俄兼住實際定水二寺。
齊王元吉。
愿承歸戒。
屈住延興寺。
至是年氣漸衰。
屢增病苦。
詔賜良劑。
中使相尋。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覽遺表哀悼。
東宮已下。
皆致書尉問。
贈以錢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辭不錄。
詔葬南山藏講三論一百馀遍。
法華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華嚴維摩各數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臨終制死不怖論。
文多不錄。
弟子慧遠嗣。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吉藏。
俗姓安。
本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廣之間。
后遷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見于真諦。
仍乞詺之。
諦問其所懷。
可為吉藏。
因遂名也。
歷世奉佛門無兩事。
父后出家名為道諒。
精勤自拔苦節(jié)少倫。
乞食聽法以為常業(yè)。
每日持缽將還跣足入塔遍獻佛像。
然后分施。
方始進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應食眾生。
然后遠棄。
其篤謹之行初無中失。
諒恒將藏聽興皇寺道朗法師講。
隨聞領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歲投朗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致。
凡所咨稟妙達指歸。
論難所標獨高倫次。
詞吐贍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處眾覆述。
精辯鋒游。
酬接時彥綽有馀美。
進譽揚邑有光學眾。
具戒之后聲問轉高。
陳桂陽王欽其風采。
吐納義旨欽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東游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禹穴成市問道千馀。
志存?zhèn)鳠舴ㄝ喯嗬^。
開皇末歲。
煬帝晉蕃置四道場。
國司供給。
釋李兩部各盡搜揚。
以藏名解著功。
召入慧日。
禮事豐華優(yōu)賞倫異。
王又于京師置日嚴寺。
別教延藏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輦道俗云奔。
見其狀則傲岸出群。
聽其言則鐘鼓雷動。
藏乃游諸名肆。
薄示言蹤。
皆掩口杜辭鮮能其對。
然京師欣尚妙重法華。
乃因其利即而開剖。
時有曇獻禪師。
禪門鉦鼓。
樹業(yè)光明道俗陳跡。
創(chuàng)首屈請敷演會宗七眾聞風造者萬計。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縵廣筵猶自繁擁。
豪族貴游皆傾其金貝。
清信道侶俱慕其芳風。
藏法化不窮財施填積。
隨散建諸福田。
用既有馀。
乃充十無盡。
藏委付曇獻資于悲敬。
逮仁壽年中。
曲池大像舉高百尺。
繕修乃久身猶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當搆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緣。
旬日之間施物連續(xù)。
即用莊嚴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動物心。
凡有所營無非成就。
隋齊王暕夙奉音猷。
一見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臨第并延論士。
京輦英彥相從前后六十馀人。
并已陷折前鋒令名自著者。
皆來總集。
藏為論主。
命章陳曰。
以有怯之心。
登無畏之座。
用木訥之口。
釋解頤之談。
如此數百句。
王顧學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鋒御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蹤。
充曰。
動言成論驗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嘆稱美。
時沙門僧粲。
自號三國論師。
雄辯河傾吐言折角。
最先徵問。
往還四十馀番。
藏對引飛激注贍滔然。
兼之間施體貌詞采鋪發(fā)。
合席變情??然而退。
于是芳譽更舉頓爽由來。
王謂未得盡言更延兩日。
探取義科重令豎對。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禮謝永歸師傅。
并?吉祥麈尾。
及諸衣物。
晚以大業(yè)初歲。
寫二千部法華。
隋歷告終。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處卑室。
昏曉相仍竭誠禮懺。
又別置普賢菩薩像。
帳設如前。
躬對坐禪觀實相理。
鎮(zhèn)累年紀不替于茲。
及大唐義舉初屆京師。
武皇親召釋宗。
謁于虔化門下。
眾以藏機悟有聞。
乃推而敘對曰。
惟四民涂炭。
乘時拯溺。
道俗慶賴。
仰澤穹旻。
武皇欣然勞問勤勤不覺影移。
語久。
別敕優(yōu)矜。
更殊恒禮。
武德之初。
僧過繁結置十大德。
綱維法務宛從初議。
居其一焉。
實際定水欽仰道宗。
兩寺連請延而住止遂通受雙愿。
兩以居之。
齊王元吉。
久揖風猷親承師范。
又屈住延興。
異供交獻。
藏任物而赴。
不滯行。
藏年氣漸衰屢增疾苦。
敕賜良藥。
中使相尋。
自揣勢極難瘳。
懸露非久。
乃遺表于帝曰。
藏年高病積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尋得除愈。
但風氣暴增命在旦夕。
悲戀之至遺表奉辭。
伏愿久住世間緝寧家國。
慈濟四生興隆三寶。
儲后諸王并具遺啟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湯沐浴著新凈衣侍者燒香令稱佛號。
藏加坐儼思如有喜色。
齋時將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即武德六年五月也。
遺命露骸。
而色逾鮮白。
有敕慰賻。
令于南山覓石龕安置。
東宮以下諸王公等。
并致書慰問。
并贈錢帛。
今上初為秦王偏所崇禮。
乃通慰曰。
諸行無常。
藏法師道濟三乘名高十地。
惟懷弘于般若。
辯囿包于解脫。
方當樹德凈土闡教禪林。
豈意湛露晞晨業(yè)風飄世。
長辭奈苑遽掩松門。
兼以情切緒言見存遺旨。
跡留人往彌用悽傷。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時屬炎熱坐于繩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遠樹續(xù)風聲。
收其馀骨鑿石瘞于北巖。
就而裨德。
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馳譽。
冠成之后榮扇逾遠。
貌象西梵言寔東華。
含嚼珠玉變態(tài)天挺。
剖斷飛流殆非積學。
對晤帝王。
神理增其恒習。
決滯疑議。
聽眾忘其久疲。
然而愛狎風流不拘檢約。
貞素之識或所譏焉。
加又縱達論宗頗懷簡略。
御眾之德非其所長。
在昔陳隋廢興。
江陰凌亂。
道俗波迸。
各棄城邑乃率其所屬往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間堂內。
及平定后方洮簡之。
故目學之長勿過于藏。
注引宏廣咸由此焉。
講三論一百馀遍。
法華三百馀遍。
大品智論華嚴維摩等各數十遍。
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及將終日。
制死不怖論。
落筆而卒。
詞云。
略舉十門以為自慰。
夫含齒戴發(fā)。
無不愛生而畏死者。
不體之故也。
夫死由生來。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見其初生即知終死。
宜應泣生不應怖死。
文多不載。
慧遠依承侍奉俊悟當時。
敷傳法化光嗣馀景。
末投跡于藍田之悟真寺。
時講京邑亟動眾心。
人世即目故不廣敘。
僧靈璨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9—618 【介紹】: 隋僧。
懷州人。
慧遠門人。
游學相、鄴間,研蘊正理,深明十地。
隨師入關,住長安大興善寺。
文帝開皇十七年,敕補為眾主,住凈影寺弘法。
仁壽間,送舍利于懷、澤二州,頗有異跡。
后住大禪定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出懷州遠公門人也。游學鄴都。研蘊正理。十地涅槃備經講授。儔侶十人。隨遠公入關。住大興善寺。開皇十七年。詔補眾主。住凈影寺。仁壽置塔詔送舍利于懷州之長水寺。頃又送澤州。古賢谷景凈寺。起塔。澤固遠公生地。初至州治。閱旬浹間。十八種相前后迭起。后璨復徙大禪定寺。唐武德初。卒于所住春秋七十。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靈璨。懷州人。遠公之門人也。稟志淳直寬柔著稱。游學相鄴研蘊正理。深明十地涅槃。備經講授。隨遠入關。十數之一也。住大興善。后為遠公去世。眾侶無依。開皇十七年。下敕補為眾主。于凈影寺傳揚故業(yè)。積經年稔。仁壽興塔。降敕令送舍利于懷州之長壽寺。初建塔將下。感一雄雉集于函上。載飛載止。曾無驚懼。與受三歸。便近人馴擾似如聽受?;仡^鼓舞欣躍自娛。覆勘其形實非雉也。身具五采羽毛希世。以狀奏聞。敕勘瑞圖。云彩鸞也。璨令寺僧執(zhí)之放于北山。飛鳥群迎鳴唳而去。又感異跡。三十馀步直來塔所。不見還蹤。及四月八日。將入石函。又放光明。旋環(huán)隱沒。道俗崩踴無不發(fā)心。仁壽末年。又敕送于澤州古賢谷景凈寺起塔。即遠公之生地也。初至州治。半月之間。十八種相前后迭起?;蛉缧枪饫@旋?;蛉绲獗淘谱舷及嘴F。羅布上空。照燭城郭。及映阛阓。數萬道俗同時一見。送至基所光如列宿。大小交錯數亦無量。更有諸相具如別傳。璨后住大禪定。如舊所傳。武德之初卒于本寺。春秋七十矣。
僧善胄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0—620 【介紹】: 隋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論》及《涅槃經》,名光吳越間。
隋初北渡,依遠法師,尋住長安凈影寺。
敕為涅槃眾主。
文帝開皇末,隨蜀王楊秀入蜀。
仁壽末,復歸關中。
煬帝大業(yè)間,住禪定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瀛州淮氏。
辭俗。
鉆研六論涅槃。
齊亡南奔陳境。
時屬薦饑。
莫之行丐。
或得一餅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見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講即入往來論義三番高座不能對。
飲氣而殂。
胄始不知也。
他日造則見治喪具。
問其故乃曰。
法師昨為北僧所難而死。
胄寤為已遁去。
后過他講。
亦如之。
連斃三人。
遂發(fā)聞吳越。
隋初北歸。
遠法師。
住京邑之凈影寺。
覆述。
豎義鋒銳不可當。
玄侶盈千。
莫不嘆服。
遠制涅槃疏胄輒命筆刊削。
遠聞戒曰。
吾死后乃可。
爾今如此無乃甚歟。
胄曰。
使法師即世則孰知胄者。
尚何脩定哉。
遠從之。
逮遠逝。
詔為涅槃眾主。
住凈影寺。
開皇末。
從蜀王秀開導岷嶓施利悉營尊像。
送京師供養(yǎng)。
會文帝置塔葬舍利。
詔往梓州牛頭山華林寺。
瑞應具別記。
太業(yè)造寺。
又應選命俄住禪定。
弘業(yè)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減于舊。
未幾。
良差胄曰。
吾其能久乎。
或問其故曰。
老而死理數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眾不許。
因取土窒口。
眾懼許之。
武德三年八月。
終于凈影寺。
春秋七十一。
胄初臥疾間。
謂其門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門。
未嘗怠。
其生凈土必矣。
戒掃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來也。
顧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懺悔慚愧狀。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臥不復語卒。
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總持寺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機達為心。
預涉講會樂詳玄極。
大論涅槃是所鉆注。
齊破投陳。
奔造非數。
年屢薦餒告乞是難。
日濟一餅才充延命。
形極羸悴眾不齒錄。
行至一寺聞講涅槃。
因入論義。
止得三番。
高座無解低頭飲氣。
徒眾千馀停偃講席。
于是扶舉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胄時論訖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見造諸喪具。
因問其故。
乃云。
法師昨為北僧所難。
乃因即致死。
眾不識胄。
不之擒捉。
聞告自審退而潛焉。
經于數日后得陳僧。
將挾復往他講所。
論義者無不致屈。
斃者三人。
由此發(fā)名振績。
大光吳越。
隋初度北依遠法師。
止于京邑住凈影寺。
聽徒千數并鋒銳一期。
而胄覆述豎義神采秀發(fā)。
偏師論難妙通解語。
遠制涅槃文疏。
而胄意所未弘。
乃命筆改張剖成卷軸鑿深義窟利寶罔遺。
遠聞告曰。
知子思力無前。
如何對吾改作。
想更別圖可耶。
胄曰。
若待法師即世方有修定。
則胄之虛名終無實錄。
遠乃從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陳異。
遠亡之后。
敕令于凈影寺為涅槃眾主。
開皇將末。
蜀王秀鎮(zhèn)部梁益。
攜與同行。
岷嶓望德日歸成務。
逮仁壽末歲。
還返關中。
處蜀道財悉營尊像。
光坐嚴飾。
絕世名士雖途經危險。
而步運并達。
在京供養(yǎng)以為模范。
會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頭山華林寺。
嚴輿將達。
感豬八頭突到輿下從行至館。
驅逐乃走。
還來如故。
漸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壯偉。
隨輿旋繞數匝便去。
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焰發(fā)。
食頃方滅。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當函處得古瓷瓶。
無蓋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內。
寺有九層浮圖。
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
上照相輪如五石甕許。
黃赤如火良久方隱。
又堂內彌勒像亦放眉間紫光。
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眾人同見。
除不來者。
及大業(yè)造寺。
廣召德僧。
胄應高選。
又住禪定屢開法席。
傳向相尋因感風疾。
唇口喎偏。
時人謂。
改張遠疏之所及也。
初遠以涅槃為五分。
末為阇維分。
胄尋之揣義改為七分。
無有阇維。
第七云結化歸宗分。
自風疾多載。
而問難尋常。
為諸學者所共驚憚。
后忽患損口如恒日。
胄曰。
吾患既差命必終矣。
此不可怪。
理數然也。
大業(yè)十三年欲返本寺。
眾不許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眾見其志決。
方復開許。
以武德三年八月內終于凈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篤謂門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無心輕略。
不慮凈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燒香嚴待。
病來多日委臥不起。
忽爾自坐合掌。
語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來也。
胄今懺悔慚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臥曰。
向者阿彌陀佛來。
汝等不見耶。
不久吾當去耳。
語頃便卒。
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
遵遺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總持。
講尋宗跡著名京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5—630 【介紹】: 隋唐時僧。徐州彭城人,俗姓劉。年十二出家。詞辯無滯,文義俱揚。隋煬帝于江都建慧日道場,延慧乘住之,號家僧。大業(yè)中于四方館仁王行道,敕慧乘為大講主,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各數十遍。唐初住京師勝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彭城劉氏子。
其先出漢裔。
祖欣。
梁直前將軍瑯邪太守。
父雅。
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負重名。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成實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即師事強。
服膺講席。
十六白強。
聽智嚼法師成實論。
于楊都之莊嚴寺。
時有陳方繼梁統。
而武帝尤崇尚教門。
屢閱仁王。
盛張齋席。
乘因獲對御論義。
辭辨絕出倫輩。
上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義集。
乘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法師。
舊居開泰。
后入祇洹。
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為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曰。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曰如鴛鴦不棲圊廁。
曰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曰鳩翅羅鳥。
不宿枯樹。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時在座嘆曰。
勍敵也。
其鋒難當。
就上前。
脫所著天柱納伽黎賞之。
由是聲譽益起。
桂陽王。
毛尚書。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晉王于江都。
建慧日道場。
乘奉教旨遷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禮邀與入朝遇凈影慧遠于講次。
談論若傾注。
驚嘆曰。
何物吳僧如此。
世豈復有愈于此者乎。
蓋未嘗相識。
而創(chuàng)見之也。
歸慧日。
益縱材辨。
寺之宿碩。
咸屈伏。
王聞之喜。
賞帛百縑。
隋高祖。
將巡岱宗。
駐蹕伊洛。
詔遣江南關東大德。
登殿豎義。
乘應詔。
答者靡抗。
上嗟異。
隋開皇十七年。
出所積。
以金玉裝飾香臺一具。
施維揚永福寺。
隋大業(yè)六年。
詔諸郡。
別選三大德于東都四方館。
闡仁王經。
仍詔乘充大講主。
連三晝夜不臥。
駕幸張掖從之。
詔為高昌王曲氏。
開金光明。
曲以發(fā)布地。
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東都。
京師造七層木塔二。
薦皇考妣也。
因詔乘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樹勝幢。
三十馀所。
自興善寺。
迎佛靈骨。
至禪定寺。
乘演仁王經十二年。
詔寫龜茲國旃檀像于東都。
以賜郡國。
武德四年。
國家初定天下。
詔謂凡經亂地。
僧之是非。
難以分別。
議于州縣。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寬恩。
其馀壹從汰去。
上以洛陽天下之都會。
固非他處所得比擬。
然而雖有偽鄭之變。
猶許二百馀僧。
住同華寺況乘嘗被污。
而上素所欽向。
亦莫之問。
詔住勝光寺。
寺寔秦國功德也。
八年駕幸國學。
行釋奠禮。
先是堂列三座。
擬敘三宗。
而儒杰釋雄。
李之俊偉。
皆云合霧擁。
以快觀聽。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
宜崇客禮。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釋又次之。
時乘受眾所推挹。
已升座。
聞制不覺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視乘曰。
但敷帝德。
馀無所慮。
乘乃唱曰。
上天下地。
榮貴所資。
緣業(yè)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
合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
于是自皇儲已下。
皆降席跪聽。
乘則前贊帝德。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
雙徵兩教。
上加嘆美。
頃之制問曰。
昨有道士潘誕奏。
以為悉達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曰體解大道。
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
阿耨菩提。
晉翻無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乘對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計其世。
則二十許王。
論其年則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時佛。
退求敬王時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敘之道。
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無聃。
五帝無聃。
而所謂道者。
未嘗無也。
自關尹請著書。
竇后命興學。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獨指聃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夫陰陽且不可測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車胤云。
在己為德。
及物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論衡曰。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別號天尊。
居大羅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獨名大道者也。
貞觀三年。
乘于勝光寺。
起舍利寶塔。
像設莊嚴。
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晝夜六時。
行懺悔法以報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等。
奉遺命。
阇維于南山之谷口。
斂馀燼。
塔于勝光。
沙門法琳制碑文。
惟乘。
身歷三朝。
政移六帝。
頻嬰寵顧。
履接綸音。
外則王公卿士。
內則妃后嬪姬。
皆稟戒香。
共申師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
各數十遍。
璋其族屬之猶子也。
善唄贊。
職充都講。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慧乘。
俗姓劉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漢之緒。
祖欣梁真前將軍瑯琊太守。
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閑成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
發(fā)心入道。
仍事強為師。
服膺論席備探精理。
十六啟強曰。
離家千里。
猶名在家沙門也。
諸廣游都郡疏諸耳目。
強從之。
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法師成實。
爰始具戒。
即預陳武帝仁王齋席。
對御論義詞辯絕倫。
數千人中獨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陳主于莊嚴寺總令義集乘。
當時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
舊住開泰后入祇洹。
乃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云。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彼曰。
如鴛鴦鳥不住圊廁。
乘應聲曰。
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彼曰。
鳩翅羅鳥不棲枯樹。
乘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時?公處座嘆曰。
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也。
躬于帝前賞天柱納袈裟。
由是令響通振鄰國斯傳。
陳桂陽王尚書毛喜仆射江總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屬陳季道離隋風遠扇。
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
遍詢碩德。
乘奉旨延住。
仍號家僧。
后從王入朝頻蒙內見。
凈影慧遠。
道聲揚播。
由來不面。
因過值講即申言論。
義高詞麗聲駭聽徒。
顧曰。
何處吳僧唇舌陵人。
復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
時慧日創(chuàng)立搜楊一化。
并號龍象咸問義門。
既爰初盛集法輪肇駕。
王乃請乘盡心。
言論不有見尊致結。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
折關陳款皆傾巢穴。
甚稱王望。
別賞帛百段。
暨高祖東巡岱宗鑾駕伊洛。
敕遣江南吳僧與關東大德升殿豎義。
乘應旨首登。
命章對論。
巧問勃興切并紛集。
縱橫駱驛罔弗喪律亡圖。
高祖目屬稱揚。
群英嘆異。
開皇十七年。
于楊州永福寺。
建香臺一所。
莊飾金玉絕世罕儔。
及晉王即位。
彌相崇重。
隨駕行幸無處不經。
大業(yè)六年。
有敕郡別簡三大德入東都。
于四方館仁王行道。
別敕乘為大講主。
三日三夜興諸論道。
皆為折暢靡不冷然。
從駕張掖。
蕃王畢至。
奉敕為高昌王曲氏講金光明。
吐言清奇聞者嘆咽。
曲布發(fā)于地。
屈乘踐焉。
至八年帝在東都。
于西京奉為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
又敕乘送舍利瘞于塔所時四方道俗百辟諸侯各出名珍。
于興善寺北天門道南。
樹列勝場三十馀所。
高幢華蓋接影浮空。
寶樹香煙望同云霧。
迎延靈骨至于禪定。
僉共請乘開仁王經。
華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賞贊。
十二年于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
舉高丈六。
即是后秦羅什所負來者。
屢感禎瑞故用傳持。
今在洛州凈土寺。
會隋室分崩唐皇御歷。
武德四年掃定東夏。
有敕偽亂地僧是非難識。
州別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
奏請二百許僧住同華寺。
乘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時乘從偽鄭詞被牽連。
主上素承風問。
偏所顧屬。
特蒙慰撫命住勝光。
秦國功德咸歸此寺。
武德八年。
歲居協洽。
駕幸國學將行釋奠。
堂置三坐擬敘三宗。
眾復樂推乘為導首。
時五都才學三教通人。
星布義筵云羅綺席。
天子下詔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宜崇客禮。
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
當爾之時相顧無色。
乘雖登坐情慮莫安。
今上時為秦王。
躬臨位席。
直視乘面目未曾回。
頻降中使十數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無所慮。
既最末陳唱諦徹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榮貴所資。
緣業(yè)有由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理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
聲告才竟。
皇儲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跪佇聆逸辯。
乘前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雙徵兩教。
玄梯廣布義網高張。
莫不躡向風馳應機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請從弘業(yè)。
黃巾李仲卿。
結舌無報。
博士祭酒等。
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云還布。
當又下詔問乘曰。
道士潘誕奏。
悉達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云體解大道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阿耨菩提。
晉音翻之無上大道。
若以此驗。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乘報略云。
震旦之與天竺。
猶環(huán)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興。
佛是周初前出。
計其相去二十許王。
論其所經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道乎句虛驗實足可知也。
仲卿向敘。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時之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已來方興道學。
窮今討古道者為誰。
案七藉九流。
經國之典。
宗師周易。
五運相生。
既辟兩儀。
陰陽是判。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陰陽在生有驗。
此理數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測從何能生佛。
故車胤云。
在己為德及物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論衡云。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為若此矣。
卿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
豈有頭戴金冠身被黃褐。
鬢垂素發(fā)手把玉璋。
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
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詳。
經史之所不載。
大羅既焉有之說。
玉京本亡是之談。
言畢下座。
舉朝屬目。
此時獨據詞宗。
馀術無為而退。
一席楊扇萬代舟航。
可尚可師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遠庇護念之恩也。
貞觀元年。
乘以銜荷特命義須崇善。
奉為圣上于勝光寺起舍利寶塔。
像設莊嚴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日夜六時行坐三業(yè)。
以貞觀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舊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先奉遺旨。
于南山谷口焚之。
私斂馀灰還于勝光起塔。
沙門法琳為制碑文。
見于別集。
惟乘釋蒙據道護法為心。
撫物恤窮彌留情曲。
而詞辯無滯文義俱揚。
寫送若流有逾宿誦。
此之一術歿后絕蹤。
而身歷三朝政移六帝。
頻升中殿面對天顏。
神氣消散映徹墻仞。
自見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嬪庶族。
皆稟涂香申明供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
各數十遍。
璋即乘之猶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誠愨偏能唄贊。
清囀婉約有勢于時。
每為都講亦隸倫則。
京邑后附多向其塵云。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