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上官崇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遁,道士,曾往來丁謂門下。見《詩話總龜》前集卷一六。
全粵詩·卷二一
劉遁,瓊山道士。
精術(shù)數(shù)。
丁謂舊有園在??甸T外,園有游仙亭、仙游洞,與遁往來。
遁作詩贈之云云。
謂初莫解其意,后南遷,遁往見于崖州,方思其詩,知為異人也。
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卷四〇、清阮元修道光刊《廣東通志》卷三二六有傳。
詩一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許源,字澤之。孝宗淳熙間通判吉陽軍。明正德《瓊臺志》卷三一有傳。
全粵詩·卷二八
許源,字澤之。
疑為粵人。
宋孝宗淳熙間任吉陽同知。
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卷三一有傳。
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閩清人,家瓊州,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覽眾籍,善篆隸草書,工畫竹石。寧宗嘉定中詔征赴闕,對稱旨,命館太乙宮。傳其常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詔封紫清道人。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
全宋詩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長庚,因繼雷州白氏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于瓊山(今屬海南)。師事陳楠學(xué)道,遍歷名山。寧宗嘉定中詔赴闕,命館太乙宮,賜號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為南五祖之一。有《海瓊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見本集卷首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子耋冈?,以明正統(tǒng)??仙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xù)集二卷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簡稱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萬歷藍(lán)格鈔《海瓊白真人文集》(簡稱明鈔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劉雙松安正堂刊《新刻瓊琯白先生集》(簡稱劉本),清乾隆刊《宋海瓊白真人詩文全集》(簡稱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三一
白玉蟾(一一九四 — 一二二九),本名葛長庚,因繼雷州白氏為后,改今名。
字如晦、白叟、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
本閩人,生于瓊山(今屬海南)。
善詩文書畫。
師事陳楠學(xué)道,遍歷名山。
宋寧宗嘉定中詔赴闕,命館太乙宮,賜號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二一)。
全真教尊為南五祖之一。
相傳理宗紹定二年解化于盰江。
有《海瓊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
事見本集卷首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shí)》,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卷四〇有傳。
詞學(xué)圖錄
葛長庚(1194 -?)字如晦、紫清、白叟,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號蠙庵、海蟾、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閩清(今屬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詔征赴闕,館太乙宮,封紫清明道真人。曾舉童子科,后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楠死,游歷天下,后隱居著述,致力傳播丹道,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飛升后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觀。幼聰慧,諳九經(jīng),能詩賦,長書畫,善篆隸草書。楊慎《詞品》稱 "亦有思致,不愧詞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葛長庚詞,一片熱腸,不作閑散語,轉(zhuǎn)見其高。其《虞美人》諸闋,意極纏綿,語極俊爽,可以步武稼軒,遠(yuǎn)出竹山之右。"又云:"葛長庚詞,脫盡方外氣,李易安詞卻未脫盡閨閣氣。" 所著《海瓊集》,附詞一卷《玉蟾詩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全宋文·卷六七四六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姓葛,名長庚,父亡,母改適白氏,遂為白氏子,改名玉蟾,字如晦,號海蟾,又號海瓊,瓊州(治今海南瓊山)人。少學(xué)道,師翠虛子陳楠于羅浮山。嘉定中游歷江南,常居武夷山。徵赴闕,對稱旨,詔封紫清真人。紹定中猶在世。博學(xué)善屬文,工書畫,自謂「平生翰墨半天下」。道教奉為南宗第五祖。見《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棲真志》卷四,《圖繪寶鑒》卷四及所撰諸文。著作今存《常清靜經(jīng)注》、《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jīng)集注》、《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人又輯有《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紫清指玄集》等。見本集卷首彭耜《瓊海玉蟾先生事實(sh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紀(jì)應(yīng)炎(一二一八~?),字伯明,遂溪(今屬廣東)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jìn)士,時年三十九。調(diào)瓊山簿,遷知南海縣。事見《寶祐四年登科錄》卷二、明正德《瓊臺志》卷三○。
全粵詩·卷四五
紀(jì)應(yīng)炎(一二一八 — ?
),字伯明,號后坡。
雷州遂溪人。
少時讀書于湖光巖。
宋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jìn)士,時年三十九。
調(diào)澄邁主簿,在任間有饋白金十兩于米中者,即遣還之;又募民塞海得田千畝,以付縣學(xué)為諸生費(fèi)。
后知南??h,執(zhí)法不阿,與經(jīng)略冷覺齋不合,乃自書桃符云云。
事見《寶祐四年登科錄》卷二,明上官崇正德十六年《瓊臺志》卷三○、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一
釋月林,海南澄邁人。
幼穎悟,入山苦行修習(xí),住持普明寺。
元文宗潛邸于瓊時,賜金錢甚多,未嘗私用,悉留寺中。
年五十涅槃,作偈云云。
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卷四〇有傳。
偈一首。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五
陳子瑚,元末海南寇酋。
事見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卷四〇、清王贄修康熙四十七年刊《瓊山縣志》卷七。
詩一首。
元詩紀(jì)事
乾富,字子瑚,□□人。官副都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