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珀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自端上人。日本禪林之秀也。曾因參訪至琉球。琉球國王慕我惠莊王。方欲來聘。知上人之賢。遂授書以送。時成化丁亥之秋也。我惠莊王內(nèi)治既隆。圖恢遠(yuǎn)略。待以殊禮。上人今又承琉球新王之命。來進(jìn)香幣于先王。我殿下與一國臣民。悲慕先王而重上人。竊觀海東諸國。凡于信禮。必命緇流。(仆)久典禮官。日與相接。且嘗東游日本。閱其人多矣。未有如上人者。上人拜命闕下。退宴于禮曹。得與從容一夕。既宴之翼日。以七言近體詩一篇見贈。雖其屬意太高所不敢當(dāng)。詩則實佳作也。受而珍之。及餞別之日。乃徵賡韻。臨別贈言。敢希古人。但愛上人之高雅。不為之辭。謹(jǐn)綴荒句。步韻敘懷。以為贐云。
東方?jīng)]世慕吾君,圣烈應(yīng)從海外聞。
協(xié)我重華升舜德,光于四表放堯勛。
荊山神鼎千年恨,蓬島仙香一炷薰。
白首老臣猶未死,玄宮望斷暗愁云。
茶賦 明 · 李穆
凡人之于物。或玩焉或味焉。樂之終身而無厭者。其性矣乎。若李白之于月。劉伯倫之于酒。其所好雖殊。而樂之至則一也。余于茶。越乎其莫之知。自讀陸氏經(jīng)。稍得其性。心甚珍之。昔中散樂琴而賦。彭澤愛菊而歌。其于微。尚加顯矣。況茶之功最高。而未有頌之者。若廢賢焉。不亦謬乎。于是考其名。驗其產(chǎn)。上下其品為之賦?;蛟?。茶自入稅。反為人病。子欲云云乎。對曰。然。然是豈天生物之本意乎。人也非茶也。且余有疾。不暇及此云。其辭曰。
有物于此。
厥類孔多。
曰茗曰荈。
曰??曰菠。
仙掌,雷鳴,鳥觜,雀舌,頭金,蠟面,龍鳳,召的,山提,勝金,靈草,薄側(cè),仙芝,懶蕊,運(yùn)慶,福綠,華英,來泉,翎毛,指合,清口,獨(dú)行,金茗,玉津,雨前,雨后,先春,早春,進(jìn)寶,雙溪,綠英,生黃。
或散或片。
或陰或陽。
含天地之粹氣。
吸日月之休光。
其壤則石橋,洗馬,太湖,黃梅,羅原,麻步,婺處,溫臺,龍溪,荊峽,杭蘇,明越,商城,王同,興廣,江福,開順,劍南,信撫,饒洪,筠哀,昌康,岳鄂,山同,潭鼎,宣歙,鴉鐘,蒙霍。
蟠柢丘陵之厚。
楊柯雨露之澤。
造其處則崆?,嶱嵑,險巇,屼峍,峉?,巖嵲,嵣?,崱峛。
呀然或放。
豁然或絕。
崦然或隱。
鞠然或窄。
其上何所見。
星斗咫尺。
其下何所聞。
江海吼??。
靈禽兮?颬。
異獸兮挐攫。
奇花瑞草。
金碧珠璞。
??蘘蘘。
磊磊落落。
徒盧之所趑趄。
魑魈之所逼側(cè)。
于是谷風(fēng)乍起。
北斗轉(zhuǎn)璧。
冰解黃河。
日躔青陸。
草有心而未萌。
木歸根而欲遷。
惟彼佳樹。
百物之先。
獨(dú)步早春。
自專其天。
紫者綠者。
青者黃者。
早者晚者。
短者長者。
結(jié)根竦干。
布葉垂陰。
黃金芽兮已吐。
碧玉蕤兮成林。
晻曖蓊蔚。
阿那嬋媛。
翼翼焉與與焉。
若云之作霧之興。
而信天下之壯觀也。
洞嘯歸來。
薄言采采。
擷之捋之。
負(fù)且載之。
搴玉甌而自濯。
煎石泉而旁觀。
白氣漲口。
夏云之生溪巒也。
素濤鱗生。
春江之壯沒瀾也。
煎聲颼颼。
霜風(fēng)之嘯篁柏也。
香予泛泛。
戰(zhàn)艦之飛赤壁也。
俄自笑而自酌。
亂雙眸之明滅。
于以能輕身者。
非上品耶。
能掃痾者。
非中品耶。
能慰悶者。
非次品耶。
乃把一瓢。
露雙腳。
陋白石之煮。
擬金丹之熟。
啜盡一碗。
枯腸沃雪。
啜盡二碗。
爽魂欲仙。
其三碗也。
病骨醒。
頭風(fēng)痊。
心兮若魯叟抗忐(一作志)于浮云。
鄒老養(yǎng)氣于浩然。
其四碗也。
雄豪發(fā)。
憂忿空。
氣兮若登太山而小天下。
疑此俯仰之不能容。
其五碗也。
色魔驚遁。
餮尸盲聾。
身兮若云裳而羽衣。
鞭白鸞于蟾宮。
其六碗也。
方寸日月。
萬類籧篨。
神兮若驅(qū)巢,許而仆夷,齊。
揖上帝于玄虛。
何七捥之未半。
郁清風(fēng)之生襟。
望閶闔兮孔邇。
隔蓬萊之蕭森。
若斯之味。
極長且妙。
而論功之不可闕也。
當(dāng)其涼生玉堂。
夜闌書榻。
欲破萬卷。
頃刻不輟。
董生唇腐。
韓子齒豁。
靡爾也。
誰解其渴。
其功一也。
次則讀賦漢宮。
上書梁獄。
枯槁其形。
憔悴其色。
腸一日而九回。
若火燎乎腷臆。
靡爾也。
誰敘其郁。
其功二也。
次則一札天頒。
萬國同心。
星使傳命。
列侯承臨。
揖讓之禮既陳。
寒暄之慰將訖。
靡爾也。
賓主之情誰協(xié)。
其功三也。
次則天臺幽人。
青城羽客。
石角噓氣。
松根鍊精。
囊中之法欲試。
腹內(nèi)之雷乍鳴。
靡爾也。
三彭之蠱誰征。
其功四也。
次則金谷罷宴。
兔園回轍。
宿醉未醒。
肝肺若裂。
靡爾也。
五夜之酲誰輟(自注。唐人以茶為輟酲使君。)
其功五也。
吾然后知茶之又有六德也。
使人壽脩。
有帝堯,大舜之德焉。
使人病已。
有俞附,扁鵲之德焉。
使人氣清。
有伯夷,楊震之德焉。
使人心逸。
有二老,四皓之德焉。
使人仙。
有黃帝,老子之德焉。
使人禮。
有姬公,仲尼之德焉。
斯乃玉川之所嘗贊。
陸子之所嘗樂。
圣俞以之了生。
曹鄴以之忘歸。
一村春光。
靜樂天之心機(jī)。
十年秋月。
卻東坡之睡神。
掃除五害。
凌厲八真。
此造物者之蓋有幸。
而吾與古人之所共適者也。
豈可與儀狄之狂藥。
裂腑爛腸。
使天下之人德?lián)p而命促者。
同日語哉。
喜而歌曰。
我生世兮風(fēng)波惡。
如志乎養(yǎng)生。
舍汝而何求。
我攜爾飲。
爾從我游。
花朝月暮。
樂且無斁。
傍有天君。
懼然戒曰。
生者死之本。
死者生之根。
單治內(nèi)而外彫。
嵇著論而蹈艱。
曷若泛虛舟于智水。
樹嘉谷于仁山。
神動氣而入妙。
樂不圖而自至。
是亦吾心之茶。
又何必求乎彼也。
園圖親畫早流傳,已是人間五百年。
凝碧池頭秋句在,當(dāng)時幾負(fù)此林泉。
珊瑚網(wǎng):王右丞輞川圖,與余昔在杭苕故家見者一樣。前有集賢院御書印,內(nèi)合同印,題摩詰本,后書河北郭忠恕奉命復(fù)本,則知為江南李后主時臨本也?;①S中郎,更無辨處,郭亦妙筆矣。右丞,唐開元天寶朝士,名維,字摩詰,工詩畫。輞川,其所居。自寫為圖,精密細(xì)潤,在小李將軍著色山水右。今如魯寶玉大弓,絕無僅有。吾昂霄珍之重之,攜上天京,名公相一見,賞識鑒定,增十倍價。大德戊戌冬至,廬陵民八十叟李玨元暉跋。
君。權(quán)氏。系出安東。家在江陵。諱和。字希惠。生于正德戊寅。以嘉靖己亥。作贅于同鄉(xiāng)申氏。申氏。平山望也。室人是珥外祖考進(jìn)士諱命和女也。珥年四歲。猶記其時事。辛丑。珥隨親入漢中。戊申。歸覲外祖妣李氏。則君已克家。內(nèi)外完美。喜賓客。設(shè)酒食無虛日。厥后。珥往來不輟。以君宏麗其舍。平臨迥。野可以蕩煩。故夜宿所寓。晝必詣君舍。鄉(xiāng)人屢大會。君不惜其費(fèi)以為樂。隆慶己巳冬。珥喪外祖妣。庚午。服畢。與君別于大關(guān)嶺下。壬申。君以事來京。珥會君于陽德坊。胥嘆后期之難。萬歷癸酉春。君游楓岳山。道中疾作。徂夏竟不救。享年五十六。珥聞訃。陪仲氏哭于坡山花石亭。君少業(yè)文。一中鄉(xiāng)舉。既壯去之。試補(bǔ)習(xí)讀官。又棄之。為人嚴(yán)直。徑情而行。發(fā)言處事。無卑屈態(tài)。聞善士之名。則必起歆慕。是可取也。君曾祖考諱綸。觀察使。祖考諱悚。參奉。所后考諱璲。忠順衛(wèi)。妣。某邑某氏。所生考諱璉。進(jìn)士。以文名世。妣安城李氏。生員諱碩珍之女也。申氏先君逝。卜葬于助山。今十八年。就而同域焉。有一男五女。男曰處均。學(xué)儒。女長適沈添壽。次適樸爰。次適奉教崔云溥。次適進(jìn)士崔承安。季女未歸。內(nèi)外孫皆幼。云溥妻在京。聞君疾革。沐浴斷指禱天。尤使人悲也。銘曰。
頎其形,勁其中。
豈云無藝,不試以終。
郁郁兮助山,是君之幽宮。
余于戊戌秋。以楊牧差齊陵獻(xiàn)官。有元卓上人。進(jìn)一詩軸。乃石洲,東岳,澤堂,滄洲,疏庵五公作。而無他筆。余甚珍之。即步韻贈師。而不敢書諸軸尾矣。丁巳秋。又以松留差。祭宿齋室。更問其軸。則元卓者。已示寂。輔無尋處。最后始得于塵埃中。紙缺字漶。將不可讀。余甚惜之。遂攜歸而改妝之。欲有所識述。而猶以續(xù)貂為懼。趑趄有日矣。仍念至寶。不可不賁飾。且余將事之年月與東岳以江留差祭到此之時。適后一甲。而時序亦合。奇事尤不可不揄揚(yáng)。故玆敢忘僭破戒。更步其韻。繼之以五君詠。觀者幸毋見罪。(楊牧?xí)r作見上)
禪家往跡夢中疑,藝苑群才軸上知。
周甲回星仍已歲,齊陵將事又秋時。
從他世界同塵劫,幾許人生有合離。
樹釋林師俱泯滅,援毫謾效五君詩(法林靈樹弟子)。
詠哥窯葵花碗(乾隆己亥)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碗作葵花式,應(yīng)存向日情。
依然出宋代,卻可辨難兄。
火色泯無跡,釉光注未平。
器珍原以舊,新必致訾評。
按:嘗謂古器雖髺墾人亦珍之若近時器雖精工而有微疵率以為腳貨棄之中庸二十九章所云世法世則之君子于同時不過遠(yuǎn)有望而近不厭亦此意也
① 此詩收于又載陳漢光《臺灣詩錄》,題作〈瀛涯漁唱〉。編者按:此詩以下至「中虛」五十首,原屬《小琉球漫志》第四卷〈瀛涯漁唱〉(上)。
微蟲變化側(cè)根粗,珍重臺人號蔗姑。
爭似坡公羈嶺嶠,賦成蜜唧笑胡盧(作者注:「臺地多種蔗,蔗根有蟲,形類鼠婦,土人珍之,加以油炙,名曰蔗姑。」)。(施懿琳編校)。
梨棗親從道士栽,竹篼幾個解人來。
那將枕石眠云客,認(rèn)作彎弧沒羽才。
箋釋圖經(jīng)非一事,發(fā)揮奇秀待重開。
我今囊取空江氣,未許同岑說異苔。
按:貴溪天冠山湮沒于世久矣。元延祐中,山之道士祝丹陽繪圖,乞文于京師趙集賢孟頫、虞奎章集、袁學(xué)士桷、王禮部士熙,皆從而詩之。四賢之文著于天壤,然而山之湮沒如故也。國初有鄧霖者,得偽趙書一卷,刻之陜西,四方多傳拓者,于是天冠諸巖洞家誦而戶說之,然而山之湮沒如故也。去年夏,予始得四賢手稿而珍之,既而詳辨丹陽非郡名,乃知陜刻之偽,所載趙書自跋云「余昨游天冠山」者誤也。然趙、虞、袁、王四賢同時官于朝,偶見丹陽道士之圖而賦之,取其侔色揣稱而已,安能一一考其地而實之?故有云「五面峰一分為五」者,有云「學(xué)堂巖是仙人讀書處」者,有云「小隱巖射虎之人即隱居之人」者,皆誤也。凡為文者每苦考訂之難,考訂家又苦言之弗文;考訂而能文矣,又未必其地適相值而事皆足徵。故彼我易觀而相輕諆者,皆過也。予之來此,方汲汲士品之為務(wù),訂古非所急也,故因吾友詩意而略言之,將以諗斯土之為士者,庶幾益知學(xué)焉。己酉二月三日,馀干舟中書。
⑴ 小隱巖一名射虎巖,小隱者漢王儦也。至宋宣和間,洪駒父以鄉(xiāng)人射虎于此,始以射虎名之,而王繼學(xué)詩云「抽矢射白額,歸洞讀舊書」,則以射虎者即隱居之人,誤矣。此亦足見當(dāng)日諸公皆憑畫冊為題而作,未嘗親至其地也。此荅敬堂考地志也。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