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宣帝

相關人物:共 94 位
共 9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9—537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景陽。蕭子恪弟。齊封寧都縣侯,拜給事中。入梁,降爵為子。好學,工屬文。歷侍中、國子祭酒、吏部尚書。官終吳興太守。嘗作《鴻廬賦》,為沈約所贊賞。精史學,據(jù)沈約、吳均、檀超、江淹等稿,撰《南齊書》,又撰《后漢書》、《貴儉傳》等。今僅存《南齊書》。
黃鶴樓志·人物篇
蕭子顯(489—537)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
字景陽。
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武進)人。
出身于蕭齊皇族,系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之孫。
入梁后,官至吏部尚書。
曾撰《后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南齊書》六十卷等歷史著作五種。
南齊書》中介紹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夏口黃鵠磯,是第一次提到黃鶴樓神話傳說和地理位置的正史。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顯字景陽,子范第八弟。建武二年,封寧都縣侯。永元末,為給事中。梁受禪,例降爵為子。歷安西外兵仁威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尉錄事、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陽尹丞、中書郎,守宗正卿。出為臨川內史,還除黃門郎。遷長兼侍中,領國子博士。遷國子祭酒,加侍中,除吏部尚書。大同三年,出為仁威將軍、吳興太守,卒。謚曰驕。有《后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集》二十卷。
顧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2或493—569 【介紹】: 南朝陳吳郡鹽官人,字允南,一作思南。家傳儒學,尤精《毛詩》。起家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與賀文發(fā)同為梁南平王蕭偉所重,人稱“發(fā)越”。仕梁為五經博士。侯景之亂,逃難東歸。陳文帝天嘉中,以國子博士侍讀東宮。廢帝即位,官散騎常侍、中書舍人,領天保博士,掌儀禮,猶為帝師。后被譖免官。有《毛詩義疏》等。
全陳文·卷十五
越,字思南,(《南史》作允南。
)吳郡鹽官人。
仕梁為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補五經博士。
紹泰初,遷國子博士。
陳文帝即位,除始興王咨議參軍、侍東宮讀,除給事黃門侍郎,廢帝初,除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被譖下獄,免,太建元年衣于家,年七十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69 【介紹】: 即拘那羅陀。南朝陳時僧。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親法相唯識之學。歷游諸國。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禮,將事傳譯。會侯景亂起,潛行南歸,隨方傳譯不輟。法相唯識之學乃傳中國。后入南海卒。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親依?;蛟撇_末陀。華言真諦。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后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乃以諦應詔。而并赍至大乘論諸雜華經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屆京師。帝頂禮于寶云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游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養(yǎng)。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愿禪師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經。后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道俗結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欽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yè)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測。嘗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涌。未即渡。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沾。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蹛鹇勚]z講奔赴。刺史稽顙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鄴。會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論。僧宗法準等。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后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shù)行下。因跪啟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嗚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傳記。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僧伽吒經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一部。梁武詔那??偙O(jiān)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華言德賢。赍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yè)寺沙門智昕筆受。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拘那羅陀。
陳言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譯云真諦。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肅。
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群藏廣部罔不厝懷。
藝術異能偏素諳練。
雖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遠涉艱關無憚夷險。
歷游諸國。
隨機利見。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寶。
大同中。
敕直后張氾等。
送扶南獻使返國。
仍請名德三藏大乘諸論雜華經等。
真諦遠聞行化儀軌圣賢。
搜選名匠惠益民品。
彼國乃屈真諦并赍經論。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達于南海。
沿路所經。
乃停兩載。
以太清二年閏八月。
始屆京邑。
武皇面申頂禮。
于寶云殿竭誠供養(yǎng)。
諦欲傳翻經教不羨秦時。
更出新文有逾齊日。
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
法為時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東土。
又往富春令陸元哲。
創(chuàng)奉問津將事傳譯。
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論。
適得五卷。
而國難未靜。
側附通傳。
至天保三年。
為侯景請。
還在臺供養(yǎng)。
于斯時也。
兵饑相接。
法幾頹焉。
會元帝啟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觀寺。
與愿禪師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經。
三年二月。
還返豫章。
又往新吳始興。
后隋蕭太保。
度嶺至于南康。
并隨方翻譯。
棲遑靡托。
逮陳武永定二年七月。
還返豫章。
又止臨川晉安諸郡。
真諦雖傳經論。
道缺情離本意不申。
更觀機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道俗虔請結誓留之。
不免物議遂停南越。
便與前梁舊齒。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
并建業(yè)標領。
欽聞新教。
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
諦欣其來意。
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首尾兩載覆疏宗旨。
而飄寓投委無心寧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徒追逐相續(xù)留連。
太守王方奢。
述眾元情重申邀請。
諦又且修人事。
權止海隅。
伺旅束裝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發(fā)自梁安汎舶西引。
業(yè)風賦命飄還廣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新文。
諦顧此業(yè)緣。
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
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
后穆公薨沒。
世子紇重為檀越。
開傳經論。
時又許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
嘗居別所四絕水洲。
紇往造之。
嶺峻濤涌未敢淩犯。
諦乃鋪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內如乘舟焉。
浮波達岸。
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
依常敷置。
有時或以荷葉。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至光太二年六月。
諦厭世浮雜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
遂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時智愷正講俱舍。
聞告馳往。
道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衛(wèi)防遏。
躬自稽顙致留三日。
方紆本情。
因爾迎還止于王園寺。
時宗愷諸僧。
欲延還建業(yè)。
會楊輦碩望。
恐奪時榮乃奏曰。
嶺表所譯眾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有蔽國風。
不隸諸華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時遺訣。
嚴正勖示因果。
書傳累紙。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準等。
各赍經論還返匡山。
自諦來東夏。
雖廣出眾經。
偏宗攝論。
故討尋教旨者。
通覽所譯。
則彼此相發(fā)綺繢輔顯。
故隨處翻傳親注疏解。
依心勝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陳。
躬對本師重為釋旨。
增減或異大義無虧。
宗公別著行狀。
廣行于世。
且諦之梁時逢喪亂。
感竭運終道津靜濟。
流離弘化隨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譯人時別。
今總歷二代共通數(shù)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陳宣即位。
凡二十三載。
所出經論記傳。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華飾盛顯隋唐。
見曹毗別歷及唐貞觀內典錄。
馀有未譯梵本書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馀卷。
今見譯訖。
止是數(shù)甲之文。
并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
是知法寶弘博。
定在中天。
識量玼瑣。
誠歸東夏。
何以明之。
見譯藏經減三千卷。
生便棄擲習學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諦傳度攝論。
宗愷歸心。
窮括教源銓題義旨。
游心既久懷敞相承。
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
一日氣屬嚴冬。
衣服單疏。
忍噤通霄門人側席。
愷等終夜靜立奉侍。
咨詢言久情諠有時眠寐。
愷密以衣被覆之。
諦潛覺知。
便曳之于地。
其節(jié)儉知足如此。
愷如先奉侍。
逾久逾親。
諦以他日便喟然憤氣沖口者三。
愷問其故。
答曰。
君等款誠正法實副參傳。
但恨弘法非時。
有阻來意耳。
愷聞之如噎。
良久聲淚俱發(fā)。
跪而啟曰。
大法絕塵遠通赤縣。
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
非近非遠。
吾等沒后當盛弘之。
但不睹其興。
以為太息耳。
即驗往隔。
今統(tǒng)敷揚有宗。
傳者以為神用不同。
妄生異執(zhí)。
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
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陳言高空。
游化東魏。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佛經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譯僧伽吒經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
沙門僧昉筆受。
屬齊受魏禪。
蕃客任情。
那請還鄉(xiāng)。
事流博觀。
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
以梁武大同年辭齊南度。
既達彼國仍被留住。
因譯大乘頂王經一部。
有敕令那總監(jiān)外國往還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
陳言德賢。
赍勝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請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與。
那得保持用為希遇。
屬侯景作亂。
未暇翻傳。
攜負東西諷持供養(yǎng)。
至陳天嘉乙酉之歲。
始于江州興業(yè)寺譯之。
沙門智昕筆受陳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練勘閱俱了。
江州刺史黃法??為檀越。
僧正釋惠恭等監(jiān)掌。
具經后序。
那后不知所終。
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
陳言善吉。
于揚都城內至敬寺。
為陳主譯大乘寶云經八卷。
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見隋代三寶錄。
僧寶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84 【介紹】: 名或作璚。
南朝陳僧。
東莞人,號稱白瓊。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師事沙門法通。
后師南澗仙師。
博通經論,尤精《成實論》。
受戒五年,即為法主。
住揚州大彭城寺。
自梁武帝大通年間即弘揚《成實論》。
入陳,陳武帝請于重云殿講經。
文帝時敕為僧正,后又為宣帝講道。
海東十二國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畫像以歸。
有《成實論玄義》、《成實論疏》等。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寶瓊。姓徐氏。本惟。東莞避難辭莒。后居毗陵曲阿縣焉。祖邕齊右軍。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瓊潔潤山水峰瀾早被。身長七尺五寸。背胛龍文。口三十九齒。異相奇挺。故能疏秀風采蘊籍威容。少鄙錦裳便欣毳服。綺年出俗。師事沙門法通。通初見而嗟重。深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過志學。欲稟光宅寺云法師義。但以經藏飆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橫逸。竊疑詞富兼駭唱高。及移聽南澗仙師。研精數(shù)論。名解映徹洞殫義窟。仙嘗覽瓊私記。三復嗟賞。后于高座普勸寫之。自爾門徒傳寫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歲便為法主。仍與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選揚名德分寄弘道。瓊之高義簡在帝心。爰降綸紱入壽光殿。言重茂林更輕云閣。便辭還鄉(xiāng)之建安寺。上黃侯嘩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師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云。建安伽藍白龍出現(xiàn)。奔排到寺惟見瓊講。有識之士異而目之為白瓊焉。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驟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華開導。乘桴之嘆令人太息。乃為學侶復請還都發(fā)成實題。僧正慧令。切難聯(lián)環(huán)。瓊乃徐拂麈尾從容而對。令乃引遠公舊責曰。不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不思造業(yè)安得精固。令閑舉止雅音調。賓主相悅殊加稱嘗。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風情言扇俗。搢紳學者必兼文義。所以屢開理教。維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飛上席。解頤利齒木舌鋒牙。畯塞駢羅煙隨霧涌。亦有明王豐貂紆青拖紫車馬溢于寺衢。衣簪滿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詞筆之富。皆執(zhí)卷稽疑伏膺請業(yè)。恭息世謨。蔬菲好學。后進英華隨父共聽。偏深玄義遂講涅槃。傳瓶不失于茲乃驗。未仍入道奄至無常。頂暖信宿手屈三指。復與諸天飛下住宅。對父談話宛若平生。褒贊出家稱揚法利。俄將翼從凌虛而沒。留香在室經日不消。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眾。誠難測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yè)。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數(shù)引金言頻開玉諜。降狎言笑詢訪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閣正弘大品。夢朱衣神。禮而諫曰。波若多難。仰祈疾講。頻爾數(shù)轉詞逾懇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見催經馀一卷。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雷雹已響。還才至寺驟雨便零。震動云雷一時都盡。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陳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歷禮異彌深。郁下絲綸。為京邑大僧正。辭讓雖切敦喻更隆。乃顧當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剎寺如林義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雜。惟調水乳罕和鹽梅。多沒象泥終枯鳥樹。乃鎮(zhèn)之以清凈。馭之以無為。篇禁不煩遮罰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肅。道俗稱之益敬。七眾日用而不知。四遠欽風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屢陳表退去而復升。始終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翼衛(wèi)亞于王公。服玩陳于鄭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廡。瓊臨已來頓祛前政。自營靈壽惟從息慈。壞色蔽身尼壇容膝。蕭然率爾有位若無。朝野嘉其真素。同侶美其如法。海東諸國圖像還蕃。頂禮遙敬。古人有言。匪馳令譽孰動殊方。其見賢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才覺不豫。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少而共學聲德齊揚。爾夕神人忽來報曰。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終。遺誡掩坎不煩銘志。春秋八十一。有詔慰焉。喪事所須隨由資給。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榮飾。終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爾時填逵咽陌哀慟相奔。皂素驚嗟郊坰失色。初瓊入京將臨法席。既無人識不許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超聞未許。見而駭曰。此少俊當紹吾今位。法門所托何慮無房。即命寺綱忻然處置。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末為大將軍章照達講。通感亦然。又非測也。然其厚德容眾。鳴謙儉約。出處無忤。言行無擇。剋壯不休孜孜講道。吐音遙奕發(fā)義昭彰?;蛴鰟褪謺r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斁。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帷屏罔設飾用不置。臘歲參謁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榮供。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綰司存而無事也。又圣人至理開士微言。月落參橫清誦無逸。及燭然香馥懺禮方宵。跡怠心勤外和內秘。宣揚之暇。綽有馀閑。兼采玄儒每窮子史彫蟲藁隸體物摛玄。并入性靈悉能該洽。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凡講成實九十一遍。撰玄義二十卷。講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講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講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義十卷。法花維摩等經。并著文疏。故不備載。布在州邑。兄孫普光。承藉風訓立履貞確。思慕平昔追攀日永。與同學道莊明解。樹碑于金陵之舊墟。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莊入室馳聲見于別紀。解升堂流譽王領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測。
王勱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6—572 【介紹】: 南朝陳瑯邪臨沂人,字公濟,或作公齊。
王通弟。
博涉書史,恬然清簡。
自梁武帝至陳宣帝,歷仕兩朝各帝,官至尚書右仆射。
梁武帝謁園陵,勱嘗隨事應對,賦詩,帝甚嘉之。
庾持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8—569 【介紹】: 南朝陳潁川鄢陵人,字允德。庾沙彌子。少孤,篤學,以才藝聞。梁武帝天監(jiān)初,即與陳茜(陳文帝)有舊。監(jiān)臨??r,以貪為山民所劫,陳茜救出之。入陳,累遷尚書左丞,封崇德縣子。累官太中大夫,領步兵校尉。善字書,每屬辭,好為奇字,文士以此譏之。
全陳文·卷十三
持,字允德,(南史作元德。
)潁川鄢陵人,晉司空冰七世孫。
仕梁為南平王國左常侍、輕車河東王府行參軍,進尚書郎,出為安吉令,遷鎮(zhèn)東邵陵王記室兼建康令,歷吳興郡丞,監(jiān)臨???。
陳受禪,授安東臨川王咨議參軍。
永定末除尚書左丞。
天嘉初,封崇德縣子,免,尋為宣惠始興王咨議參軍,除臨安令,遷給事黃門侍郎,除棱威將軍、鹽官令。
光大初,遷秘書監(jiān)少府卿,領羽林監(jiān),遷太中大夫,領步兵校尉,太建元年卒,贈光祿大夫,有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3—575 【介紹】: 南朝陳瑯邪臨沂人,字子堅。
王通弟。
梁時以武帝甥封莫口亭侯,位丹陽尹丞。
陳文帝天嘉中,歷國子祭酒,中書令。
以其女為皇太子妃。
廢帝時,陳頊輔政,固以帝外戚,奶媼常往來禁中,頗宣密旨,事泄,被禁錮。
后官太常卿,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77 【介紹】: 南朝陳僧。
武津人,俗姓李。
從慧文受正法。
臨海王光大二年避難居南岳,聞名而從之者如市。
陳宣帝迎之住棲玄寺。
相傳遇雨不濕衣,履不沾泥。
尋還山。
為天臺宗三祖。
有《四十二字門》,《無凈行門》等行于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生武津李氏。少以茲恕。為鄉(xiāng)閭重。方家居。夢梵僧勸之薙落遂從焉。然所居寺污雜。而思獨清慎。若素有所訓飭者。及稟具操行彌隆篤。日誦法華經且千遍。 殆庵居野人燒庵。因患癘疾。復為繕治懺悔。乃平差。 嘗夢僧數(shù)百。其一謂曰。汝先受戒非勝。既遇清眾。宜更翻壇加戒。方唱羯磨。忽驚寤。由是常坐不臥。悉見三生所行事。于定中。又夢。彌勒彌陀為之說法。又見其身。與諸眷屬。人彌勒龍華會。獨念以為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何其幸耶。且瓶水常滿。天童侍衛(wèi)。偶閱妙勝定經。薦脩定學。 時禪師惠文方聚徒授法。竟往咨詢。不憚勞苦。晝則營務。夜即攝心。倏更冬夏。了無所證。來夏倍加勇猛。始三七日。發(fā)小靜觀。即動八觸。發(fā)本初禪。已而障起。四肢緩弱難行。念此病者。皆從業(yè)生。業(yè)從心起。業(yè)非可得。反見心源。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凈。所苦銷除。旋發(fā)空定。心境廓然。夏竟無獲。自傷空過。放身倚壁。未及壁頃?;羧婚_悟法花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除入。即得通徹。后蒙鑒最等師印可。四方景慕。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用攝自他。眾雜謗興。奸謀鴆毒。皆莫之害。顧語其徒曰。昔佛在世。且不免焉。而況我哉。但中州佛法。不久有難。吾思所以避之。忽空中有聲。曰可往武當南岳。齊武平初。離嵩陽。南至光州。時以梁孝元傾覆之亂。路梗莫前。姑止大蘇山者數(shù)年。然重法輕生之士。雖當兵沖。歸之如市。施利填委。而供給裕。造經開講。靡憚殷繁。江陵智顗代講次問。一心具萬行如何。思曰。此特大品次第意耳。授汝以法花行法三七境界。則汝向所疑判矣。又問。師所證地。是十地耶。曰非也。吾十信鐵輪位耳。 陳光大初。徙歸南岳。每曰。吾寄此山十載爾。已往其必遠游乎。至衡陽一巖下曰。此古寺基。吾昔坐禪。賊斬吾首。自爾命終。故有今身。侍者從其言掘之。果獲磚瓦器用。及骸骨等。思奉骨敬禮。為起塔焉。居久之。或以思北僧受齊募。破壞南岳形勝。讒于上者。遣使察之。方兩虎當?shù)篮疖S。使驚卻走。數(shù)日更進。思壹不以介意。已而謀者三人。其一暴死。其二為??狗嚙死。上因不復問。初三讒之未死也。思于山中一日蜂螫其額。俄大蜂嚙所螫者殺之。而置首思前。蓋亦其徵驗云。 詔住京師之棲玄寺。尋游瓦棺。冒雨不濕。履泥不污。僧正慧皓。遇諸途。以為神。舉朝屬目。大都督吳明徹尤加敬。間以犀枕贈。夏侯孝威。明徹別將也。欲見所贈枕。偶到寺禮覲。思遽語孝威曰。欲見吳儀同枕乎。命出示之。一日孝威家。忽空中有聲曰。急灑掃。圣人至矣。頃之思至。大建九年。戒弟子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脩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及常坐等行者。吾自供給。如無。吾當遠去。苦行事難。如是三問。略無答者。因屏眾斂念寂然。其徒靈辨年尚幼。慟哭聲徹內外。思忽開目曰。汝是惡魔。何故驚動嬈亂吾耶。出去。乃復攝心端坐。以盡。眾覺香氣滿室。頂煖身軟顏色如生。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有四。思身相挺特。牛象行視。頂有肉髻。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衣被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屬率易以布。寒則艾納。凡所著作。皆口授。未嘗刊治。出四十二字門二卷。無諍行門二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各一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禪篇之二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閭里稱言頌逸恒問。嘗夢梵僧勸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所投之寺非是練若。數(shù)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稟具足道志彌隆。迥棲幽靜常坐綜業(yè)。日惟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誦法華等經三十馀卷。數(shù)年之間千遍便滿。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顯厲疾求誠乞懺。仍即許焉。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shù)百形服瑰異。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勝。安能開發(fā)于正道也。既遇清眾。宜更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驚寤方知夢受。自斯已后勤務更深。剋念翹專無棄昏曉。坐誦相尋用為恒業(yè)。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并同供養(yǎng)。又夢隨從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心自惟曰。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進靈瑞重沓。瓶水常滿供事嚴備。若有天童侍衛(wèi)之者。因讀妙勝定經。嘆禪功德。便爾發(fā)心修尋定友。時禪師慧文。聚徒數(shù)百。眾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苦節(jié)營僧為業(yè)。冬夏供養(yǎng)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度。訖此兩時未有所證。又于來夏束身長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發(fā)少靜觀。見一生來善惡業(yè)相。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fā)本初禪自此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yè)生。業(yè)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yè)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凈。所苦消除。又發(fā)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歲慨無所獲自傷昏沈。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除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后往鑒最等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研練逾久前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盛機悟寔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眾雜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鴆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乃顧徒屬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況吾無德豈逃此責。責是宿作。時來須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應滅。當往何方以避此難。時冥空有聲曰。若欲修定??赏洚斈显?。此入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逝高騖前賢。以希棲隱。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傾覆國亂前路梗塞。權止大蘇山。數(shù)年之間歸從如市。其地陳齊邊境。兵刃所沖。佛法云崩五眾離潰。其中英挺者。皆輕其生重其法。忽夕死慶朝聞。相從跨險而到者。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資。誨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琉璃寶函莊嚴炫曜。功德杰異大發(fā)眾心。又請講二經。即而敘構。隨文造盡莫非幽賾。后命學士江陵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為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jié)思此。后夜一念頓發(fā)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顗即咨受法華行法。三七境界難卒載敘。又咨。師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時以事驗。解行高明根識清凈。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又如仁王。十善發(fā)心長別苦海。然其謙退言難見實故本跡叵詳。后在大蘇。弊于烽警。山侶棲遑不安其地。又將四十馀僧經趣南岳。即陳光大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既至告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已后必事遠游。又曰。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巡至衡陽值一佳所。林泉竦凈見者悅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巖下。吾此坐禪。賊斬吾首。由此命終。有全身也。僉共尋覓。乃得枯骸一聚。又下細尋便獲髏骨。思得而頂之。為起勝塔。報昔恩也。故其往往傳事驗如合契。其類非一。自陳世心學莫不歸宗。大乘經論鎮(zhèn)長講悟。故使山門告集日積高名。致有異道懷嫉密告陳主。誣思北僧受齊國募掘破南岳。敕使至山。見兩虎咆憤。驚駭而退。數(shù)日更進。乃有小蜂來螫思額。尋有大蜂吃殺小者。銜首思前飛揚而去。陳主具聞。不以誡意。不久謀罔一人暴死。二為猘狗嚙死。蜂相所徵。于是驗矣。敕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棲玄寺。嘗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正慧皓與諸學徒。相逢于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別將夏候孝威。往寺禮勤。在道念言。吳儀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見。比至思所將行致敬。便語威曰。欲見犀枕可往視之。又于一日忽有聲告。灑掃庭宇。圣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思到。威懷仰之言于道俗。故貴賤皂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給送別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滿當移不識其旨。及還山舍。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xiàn)形小大。或寂爾藏身?;虍愊闫嫔槿饋y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嗲泻秦熉務吆摹8姹娙嗽?。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斂念。泯然命終。小僧云辯。見氣乃絕號吼大叫。思便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眾圣畟然相迎極多。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癡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咸聞異香滿于室內。頂暖身軟顏色如常。即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同符矣。春秋六十有四。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于禪法。蓋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理義夜便思擇。故所發(fā)言無非致遠便驗因定發(fā)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不倚不斜。牛行象視。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回心不覺傾伏。又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于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則艾納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惟斯南岳慈行可歸。余嘗參傳譯屢睹梵經。討問所被法衣。至今都無蠶服??v加受法不示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蠶綿作衣。準律結科斬舍定矣。約情貪附何由縱之。思所獨斷高遵圣檢。凡所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造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并行于世。
神僧傳·卷第四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閭里。常夢梵僧勸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數(shù)夢神僧勸令齋戒。唯一食不食別供。所止庵舍。野人焚其所居。遂顯癘疾求誠懺悔。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shù)百形服鑲異。上座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勝。安能開發(fā)于正道也。既遇清眾宜更翻壇。祈請師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驚悟。方知夢受。復夢彌勒。彌勒說法開悟。故造二像并同供養(yǎng)。又夢隨彌勒與諸眷屬同會法華。心自惟曰。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豁然開悟。轉復精進。靈瑞重沓。瓶水常滿。供養(yǎng)嚴備若有天童侍衛(wèi)之者。自大蘇山將四十馀僧徑趨南岳。既至謂徒曰。吾寄此山期十載。以后必事遠游。師曰。吾前生曾居此處領徒。陟嶺見一所林泉勝異。曰古寺也。吾昔居之。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又指兩石下得遺骸。乃建塔。今三生塔是也。又于東畔靈巖之傍建臺。為眾講般若法。正當大岳之心。今般若寺是也。南北學徒來者云集。師患無水。忽見巖下潤。以錫杖卓之。果得一泉。猶未周續(xù)。有二虎引師登嶺。跑地哮吼。泉水流迸。今虎跑泉是也。或問。何不下山教化眾生。一向目視云漢作么。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更有甚么眾生可度者。江左佛學盛學義門。自思南度定慧雙舉。道風既盛名稱普聞。俄有道士生妒害心。密告陳主誣師。乃北僧受齊國券。斸斷岳心釘石興妖。帝遂遣使追師使至石橋。見二虎跑憤大蛇當路。使驚乃誓曰。我見思禪師當如佛想。若起惡心任汝所傷?;⑸吣送?。使見師再拜以事白。未至之前。師見一小蜂來螫(音栻)其面。即為大蜂咬殺。銜至師前。師入定觀之。知是宿冤欲相嬈害。師謂使曰。使者先去貧道續(xù)來。七日后飛錫而往四門。關吏齊奏。師入帝已驚異。及師朝見帝遂下迎。復問左右。卿等見此僧何如人。對云。常僧。帝曰。朕見其踏寶花乘空而至。乃迎師入殿供養(yǎng)。其道士罪以欺罔欲盡誅之。師懇帝曰。此宿冤。愿陛下赦之。乃可其奏。敕彼道士給師役使。師奏辭還山。帝餞以殊禮。未幾道士誣師者一人暴死。一人為犬所嚙而斃。應蜂兆矣。自是每年陳主三信參勞榮盛莫加。而神異難測。遇雨不濕履泥不污。或現(xiàn)形大小。或寂爾藏身。是年六月臨將終時。連日說法??嗲泻秦煛B務吆?。至二十二日屏眾泯然而逝。小師靈辨號慟。乃開目曰。何驚動吾耶。癡人出法。言訖長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李。武津人。少以弘恕慈育知名。嘗夢梵僧。勸令出俗。辭親入道。數(shù)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稟具足。道志彌隆。迥棲幽靜。常坐綜業(yè)。日唯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誦法華等經。三十馀卷。數(shù)年之間。千遍便滿。又夢梵僧數(shù)百。形服瑰異。上座命曰。汝先受戒。律儀為勝。祈請師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驚悟。方知夢受。自斯已后。勤務更深。尅念翹專。無棄昏曉。坐誦相尋。用為恒業(yè)。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并仝供養(yǎng)。又夢隨從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心自惟曰。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感傷悲泣?;砣挥X悟。轉復精進。靈瑞重沓。瓶水常滿。供養(yǎng)嚴備。若有天童侍衛(wèi)之者。因讀妙勝定經。嘆禪功德。便爾發(fā)心修定。時禪師慧文。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晝夜攝心。又于來冬。束身長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發(fā)少靜觀。見一生來。善惡業(yè)相。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fā)本初禪。自此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yè)生。業(yè)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yè)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凈。所苦消除。又自傷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魻栭_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十六特勝。便自通徹。后往鑒最等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研練逾久。前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盛。機悟日繁。乃以大小乘中。安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時冥空有聲曰。若欲修定??赏洚斈显?。是入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逝。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傾覆國亂。前路挭塞。權止大蘇山。數(shù)年之間。歸從如市。其地陳齊邊境。兵及所沖。佛法云崩。五眾離潰。其中英挺者。皆輕生重法??珉U而到者。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資。誨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琉璃寶函。壯嚴炫曜。功德杰異。大發(fā)眾心。又請講二經。即而敘搆。后命江陵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為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jié)思此。后夜一念。頓發(fā)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顗即咨受法華。行法三七。又咨師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時又將四十馀僧。徑趣南岳。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至止告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已后。必事遠游。又曰。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巡至衡陽。直一佳明。林泉疏凈。見者悅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嚴下。吾此坐禪。賊斬吾道由此命終。有全身也。僉共尋覓。乃得枯體一聚。又下細尋。便獲髏骨。思得而頂之為起勝塔。敕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棲玄寺。嘗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正慧皓。與諸學徒。相逢于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屖枕。別將夏侯孝威。往寺禮覲。在道念言。吳儀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見。比至思所。壯行致敬。便語威曰。欲見犀枕??赏曋?。又于一日。忽有聲告。灑掃庭宇。圣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思到。威怌仰之。人船供給。送別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滿當移。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訶責。聞者寒心。因屏眾斂念。泯然命盡。小僧靈辯。見氣乃絕。號吼大叫。思便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眾圣畟然相迎。極多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癡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咸聞異香。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取驗十年。宛同符契。
僧慧暅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89 【介紹】: 南朝陳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尋住甘露鼓寺。受具后,從師受十誦律,又習《成實論》。南朝梁末避亂至南徐。南朝陳武帝永定間住白馬寺,講授經論,學徒云集。陳文帝天嘉中,請講于湘宮寺。陳后主為太子時,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轉京邑大僧正。陳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后避地江左。今為義興陽羨人。祖韶。齊殿中將軍。父覆。梁長水校尉。暅幼通六經大義。年十八。乃喟然嘆曰。服膺周孔。以仁義為先。歸心黃老。以虛無為貴。然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乃域內之累。非世外之道也。既而夢塔五層。華麗峻特。禮拜祈愿。升陟其巔。俄坐相輪上。不勝其樂。于是依朱方竹林寺詡法師出家。受十戒。尋屆都。住甘露鼓寺。進具。受靜眾峰師十誦律。學龍光綽師成實論。自綽師遷化。更采毗曇八犍度于馀師。蓋欲悉餐雋永。盡掇菁華也。又研覃成實于龍光大僧正舒法師。及舒歿。以統(tǒng)緒見托。而受其遺囑焉。 會梁祚告終。京寺殘蕩。陳祖歷試朱方。乃杖錫南旋。尤承欽挹。既而侯公嗣牧此州。虛心歸命。禮莫尚焉。 永定三年。復出都。止白馬寺。涅槃成實。經論迭講。學者重跰。不憚千里。法筵之盛。莫之尚。 天嘉二年。沙門寶持等。二百七十人。請于湘宮寺弘演。 大建四年。宣帝詔徙東安。后主在東宮。屢命義集。而素仰材辨。及御宸極。簡注斯甚。至德元年。詔為京邑大僧都。四年升大僧正。天下混一。仍歸開導朱方。開皇九年七月十日。卒于中寺。壽七十五。其月二十八日。窆鐘山。 方陳氏之盛。每歲夏中廟祀。必詔暅于樂游苑。發(fā)涅槃大品。以嚴冥福。而鳳節(jié)龍旂。翠旌孔蓋。映蔽神座?;蛴谑澈?。少假寐。輒夢。朱衣人謂之曰。法師好起矣。 領軍將軍任忠。性好獵。一日庖饔發(fā)光。忠憂懼。夜夢人曰。子無憂懼。但可請東安講也。 弟子智瑜等。樹碑墓上。菩薩戒弟子。著作郎瑯耶王胄制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漢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歷年世。
今為義興陽羨人也。
祖韶齊殿中將軍。
父覆梁長水校尉。
并偃仰衡門不求聞達。
優(yōu)游卒歲易農而仕。
暅穎悟冥來挺操童幼。
鉆求六經略通大義蓋家教之常習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嘆曰。
服膺周孔。
以仁義為先。
歸心黃老。
以虛無為貴。
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
乃域中之累業(yè)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發(fā)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應。
夢見一塔累級五層。
畫釆莊嚴迢然峻峙。
因而禮拜愿升此塔。
少選之頃俄上相輪。
當時身心快樂未曾有也。
于是將游京邑。
途次朱方。
遇竹林寺詡法師。
雅相嗟賞。
乃依止出家為十戒和上。
尋出都住甘露鼓寺。
進具已后從靜眾峰師受十誦律。
又聽龍光綽師成實。
自綽化往更采眾師。
屬意毗曇并八揵度。
將欲并游秘奧盡掇菁華。
還從龍光學士大僧都舒法師研精成論。
及舒物故親受遺囑。
值梁室版蕩京寺荒殘。
乃裂裳杖錫來止南徐。
寔報地恩兼修法事。
陳武在田朱方歷試。
夙承高譽雅相欽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虛心頂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輔。
乃請出都。
于白馬寺講涅槃經及成實論。
學徒云結不遠千里。
揮汗鼓袂風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擬。
天嘉二年學士寶持等二百七十人。
請講于湘宮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請徙講東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經義集曾屬。
才辯雄遠特所溢心及嗣寶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詔為京邑大僧都。
四年轉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來止徐方。
緣會敷弘無替時序。
以開皇九年七月十日遷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鐘山之巖。
惟暅行業(yè)清高靈祇向應。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陳朝。
每年夏中常請于樂游苑。
為陳氏七祖及楊都六廟諸神。
發(fā)涅槃大品經。
并延神坐俱在講筵。
所以翠旌孔蓋羽服霓裳。
交亂人物驚神眩目。
而往來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無爽十有馀載。
常于食后講前假寐偃息。
及講時將至。
輒見朱衣人。
喚曰。
法師好起也。
陳領軍將軍任忠。
少為將帥。
雅好畋游。
然宿植勝因。
善機將發(fā)。
庖廚饔餼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竊懷憂懼。
夜夢異人來謂己曰。
如請東安講。
則所見必當無憂。
既而覺悟。
歡喜踴躍。
罝罦矰繳一時焚燼。
仍屈兩夏。
于府講說。
因此懺悔承持二經受不殺戒。
故靈跡寔繁未陳萬一。
凡講成實玄義六十三遍。
論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許年法事相接。
自馀眾部略而不載。
菩薩戒弟子司空吳明徹等。
公侯將相貴游朝士數(shù)千馀人。
難以勝記。
弟子智瑜等。
以音儀永謝馀論將空非彼豐碑無陳聲實。
乃勒銘于寺中。
菩薩戒弟子著作郎瑯琊王胄制文。
庾季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6—603 【介紹】: 隋新野人,字叔奕。幼穎悟,八歲誦《尚書》,十二習《周易》。好占玄象。嘗與梁元帝論星歷。入北周,宇文泰令掌太史,賞賜有加。時梁之士族沒為賤隸,季才散所得賜物,購求其親故。宇文泰悟,乃令免梁俘為奴婢者數(shù)千口。楊堅為相時嘗夜召季才而問,季才以“天道精微,難可意察,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對。及入隋,授散騎常侍,后以年老,屢求去職,不許。有《靈臺秘苑》、《垂象志》、《地形志》等。
全隋文·卷十二
季才字叔奕,新野人,家于江陵。
梁大同中,廬陵王績辟荊州主簿,歷湘東王外兵參軍,西臺建,累遷中書郎,領太史,封宜昌縣伯。
江陵陷,入魏,參掌太史。
周武成中,補麟趾學士,累遷稍伯大夫、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建德中,遷太史中大夫,加上儀同,封臨潁伯。
宣帝初,加驃騎大將軍、開府。
隋受禪,授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公,出為均州刺史。
未之任,免。
仁壽三年卒,年八十八。
有《靈臺秘苑》一百十五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
共 9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