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蕭統(tǒng)

相關(guān)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3—527 【介紹】: 南朝梁平原鬲人,字孝若。
明僧紹子。
七歲即能言名理,十三歲博覽經(jīng)傳。
南朝齊以奉朝請起家。
入梁,歷仕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
出為北兗州刺史,遷散騎常侍。
東宮新置學(xué)士,山賓入選。
又以本官兼國子祭酒。
性篤實,家不富裕,在州因所部災(zāi)荒出倉米贍人,有所追責(zé),籍其宅入官而山賓默不申訴。
卒后,昭明太子為舉哀,謚質(zhì)。
有《吉禮儀注》、《禮儀》、《孝經(jīng)喪禮服義》等。
全梁文·卷五十八
山賓字孝若,平原鬲人。宋齊徵士僧紹子,仕齊為州從事史、奉朝請、始安王遙光撫軍行參軍、廣陽令。梁臺建,歷相府田曹參軍尚書駕部郎,遷治書侍御史右軍記室參軍,天監(jiān)初選為五經(jīng)博士,遷北中郎咨議參軍、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出為持節(jié)征遠將軍北兗州剌史。普通中,歷太子右衛(wèi)率、給事中、御史中丞、黃門侍郎、司農(nóng)卿、散騎常侍,領(lǐng)青冀二州大中正東宮博士兼國子祭酒,假節(jié)行北兗州事,大通元年卒,年八十五,贈侍中信威將軍,謚曰質(zhì)子。有《吉禮儀注》二百六卷,錄一卷,《禮儀》二十卷,《孝經(jīng)喪禮服義》十五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66—538,一說約465—532 【介紹】: 南朝梁東莞莒人,世居京口,字彥和。
早孤,篤志好學(xué),不婚娶,依沙門僧祐,與共居處十余年,遂博通經(jīng)論。
梁武帝天監(jiān)初,起家奉朝請,后為臨川王蕭宏記室,任東宮通事舍人,遷步兵校尉。
昭明太子蕭統(tǒng)、沈約等所重。
晚年出家,改名慧地,未幾卒。
曾整理定林寺經(jīng)藏。
著《文心雕龍》,全面總結(jié)前代文學(xué)現(xiàn)象,為我國古代文學(xué)理論批評名著。
全梁文·卷六十
協(xié)字彥和,東莞莒人,天監(jiān)初為奉朝請中軍臨川王記室,遷車騎倉曹參軍,出為太未令,除仁威南康王記室兼太子通事舍人,遷步兵校尉。后變服為僧,改名慧地,有《文心雕龍》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3 【介紹】: 南朝梁濟陽考城人,字景節(jié)。
蔡約弟。
仕齊為給事黃門侍郎。
入梁,為侍中,歷臨海、吳興太守。
詔褒其清,加信武將軍。
累遷吏部尚書。
性凝厲,風(fēng)骨鯁正,當(dāng)朝無所屈讓。
女為昭明太子蕭統(tǒng)妃。
后為中書令,卒官吳郡太守。
全梁文·卷五十六
僔一作撙,字景節(jié),濟陽考城人。宋左光祿興宗子,仕齊至給事黃門侍郎,入梁終吳郡太守,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謚康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1—549 【介紹】: 南朝梁瑯邪臨沂人,字元禮,一字德柔,小字養(yǎng)。
王僧虔孫。
七歲能屬文,十六為《芍藥賦》。
有文名,為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沈約、謝朓等愛重。
初仕尚書殿中郎,遷太子洗馬,掌東宮管記。
后出為臨海太守,在郡侵刻貪財,被訟。
簡文帝即位,為太子詹事。
宅為盜所攻,驚懼墜井卒。
自撰文章,以一官為一集,凡一百卷。
今不傳。
全梁文·卷六十五
筠字元禮,一字德柔,小字養(yǎng)楫子,天監(jiān)中為中軍臨川王行參軍,遷太子舍人。除尚書殿中郎,遷太子洗馬中舍人,出為丹陽尹丞,北中郎咨議參軍,遷中書郎兼寧遠湘東王長史,行府國郡事,除太子家令。普通末除尚書吏部郎,遷太子中庶子,領(lǐng)羽林監(jiān)。又改領(lǐng)步兵校尉,中大通中遷司徒左長史,出為貞威將軍臨海太守。大同初,為云麾豫章王長史,遷秘書監(jiān),除太府卿,遷度支尚書。中大同初,徙光祿大夫,遷云旗將軍司徒左長史,簡文帝即位,為太子詹事,有集十一卷,中書集十一卷,臨海集十一卷,左佐集十一卷,尚書集九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4—532 【介紹】: 南朝梁陳郡長平人,字季和。
九歲以孝聞。
善隸書,為當(dāng)時楷法。
梁武帝天監(jiān)初,拜駙馬都尉,歷秘書丞。
曾校定秘閣四部書,更為目錄。
又奉命料檢西省法書古跡,列為品目。
累遷侍中,東宮學(xué)士,出為臨川內(nèi)史。
母憂去職,居喪過禮,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手書勸其節(jié)哀。
后官至國子祭酒。
卒謚貞。
全梁文·卷五十四
鈞字季和,蕓族人。晉荊州刺史仲堪五世孫,尚永興公主。天監(jiān)初拜駙馬都尉,除秘書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遷驃騎從事中郎、中書郎、太子家令、給事黃門侍郎、中庶子、尚書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侍中、東宮學(xué)士,領(lǐng)國子博士左驍騎將軍,出為明威將軍臨川內(nèi)史,遷五兵尚書,不拜,更授散騎常侍,領(lǐng)步兵校尉,改領(lǐng)中庶子,又領(lǐng)右游擊,除國子祭酒,中大通四年卒,謚曰貞子,有天監(jiān)六年《四部書目錄》四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2—536 【介紹】: 南朝梁瑯邪臨沂人,字威明。
王騫子。
好學(xué)有口辯。
州舉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書郎,襲封南昌縣侯。
梁武帝敕與殷鈞等同侍東宮,俱為昭明太子所禮。
中大通二年,為吳郡太守,不附權(quán)貴,為權(quán)貴所讒。
官至太子中庶子。
有《續(xù)漢書》注、文集。
已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6 【介紹】: 即菩提達摩?;蜃鬟_磨。高僧。南朝梁時南天竺國王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師從般若多羅尊者,為西土禪宗二十八世傳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廣州。普通中迎至金陵與談佛理。談不契合,乃渡江入魏傳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參禪九年,人莫測其玄妙。傳《楞伽經(jīng)》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禪宗得流傳中國。世稱中土禪宗初祖。
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達磨姓剎帝利,天竺王子。
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
來至東土,與梁武語,機緣不契,度江來歸,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終(大通二年即孝莊建義元年)。
梁武帝追慕為碑,昭明為祭文,是為初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南天竺香至國王之季子也。剎帝利種。資性開朗。神慧無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羅。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游化其國。受王供養(yǎng)。以神通力。知其密跡。使與二兄月凈多羅功德多羅。辨所施珠。而磨才智無礙。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謂之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以承統(tǒng)寄。磨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順世。遂躬行闡導(dǎo)。破伏六宗。然觀震旦。有大乘氣象。故附舶東來。閱三寒暑。達于南海。時梁大通元年也。廣州既備禮迎接。即驛奏武帝。帝詔至。慰勞勤渥。問曰。朕自御極以來。造寺寫經(jīng)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謂大乘功德。答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圣。上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上終無所領(lǐng)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終日嘿然。人競以壁觀婆羅門稱之。時則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欽磨道德。三詔不起。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瓶。以致供養(yǎng)。 俄有沙門惠可道副道育尼總持者。從其誨勵九年。乃命之曰。時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見。不執(zhí)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劭啥Y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顧謂慧可曰昔如來。以王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zhuǎn)囑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當(dāng)護持。拜授袈裟。以表信。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又曰吾觀震旦。惟楞伽經(jīng)??梢杂⌒摹H甑纫思用?。乃往禹門千圣寺。端坐示滅。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歲。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蔥嶺手??只履。翩然獨邁。問之曰。西天去云歸以聞。詔啟。壙視之。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謚圓覺禪師。塔曰空觀。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shù)定學(xué)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dǎo)。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于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后而銳志高遠。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jīng)四五載。給供咨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fā)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疑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dāng)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經(jīng)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v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gòu)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fēng)靜冥順于法也。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zhuǎn)。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jīng)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凈之理也。摩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誥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歲。游化為務(wù)不測于終。
神僧傳·卷第四
菩提達磨。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shù)定學(xué)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廣州。刺史表聞。武帝遣使詔迎至金陵。帝親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舍經(jīng)度僧不可勝數(shù)。有何功德。師曰。并無功德。帝曰。何以并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圣。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省玄旨。師知機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蘆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尋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師于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云問何去。曰西天去。又謂云曰。汝主已厭世。云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復(fù)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莊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壙。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7—569 【介紹】: 南朝陳僧。東陽烏傷人,名翕,一名弘,字玄風(fēng)。年二十四,棄妻子,舍第宅,于松下建雙林寺以居。習(xí)禪宗,精研釋典,通曉經(jīng)論。梁武帝中大通中迎入都,住同泰寺,遷鐘山定林寺,從學(xué)者甚眾。嘗講經(jīng)于華林園之重云、壽光諸殿,屢現(xiàn)異相。入陳,宣帝時卒,徐陵為之撰碑。
全梁文·卷六十七
弘,一作翕,義烏縣雙林鄉(xiāng)人,舍宅為寺,棲止終身,天監(jiān)六年迎為講師。
神僧傳·卷第四
大士傅弘者。住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體權(quán)應(yīng)道躡嗣維摩。時或分身濟度為任。依止雙林導(dǎo)化法俗?;蚪鹕碛谛匾堋.愊懔饔谡苾?nèi)?;蛞娚黹L丈馀臂過于膝。腳長二尺指長六寸。兩目明亮重瞳外耀。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梁孝武聞之延住建業(yè)。乃居鐘山下定林寺。坐蔭高松。臥依磐石。四澈六甸。天花甘露恒流于地。帝后于華林園重云殿開般若題。獨設(shè)一榻擬與天旨對揚。及玉輦升殿而公晏然其坐。憲司譏問。但云法地?zé)o動。若動則一切不安。且知梁運將盡救憫兵災(zāi)。乃然臂為炬冀禳來禍。至陳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右脅而臥。奄就升遐。于時隆暑赫曦。而身體溫暖色貌敷愉。光彩鮮潔香氣充滿。屈伸如恒。觀者發(fā)心莫不驚嘆。遂合殮于巖中。數(shù)旬之間香花散積。后忽失其所在。往者不見號慕轉(zhuǎn)深。悲戀之聲慟噎山谷。初大士在日常以經(jīng)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jīng)運行不礙。謂之輪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fā)于菩提心者。能推輪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jīng)功德無異。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shè)大士像。實始于此。山有古松。大士曾于松間愿度眾生。以斧為誓。至今松木斧痕猶在。其飼虎之馀飯棄擲林間?;鵀槭G喟族e雜可作數(shù)珠。謂之飯石。至今長存。靈異之跡不可紀極。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當(dāng)蕭齊建武四年。
丁丑五月八日。
于婺州義烏縣雙林鄉(xiāng)傅宣慈家示生。
神光滿室。
厥相異常。
稍長名翕字玄風(fēng)。
年十六納劉氏妙光為室。
產(chǎn)普建普成二子。
時則梁之天監(jiān)間也。
年二十四。
從其父漁于稽亭浦父有所獲輒投之水中。
父雖怒不恤也。
世傳以為愚。
會有僧自天竺至。
曰嵩頭陀訪之曰。
我與汝同于毗婆尸佛所發(fā)愿。
今兜率宮衣缽見在。
何日當(dāng)還。
因與之臨水而照。
見大士之影。
圓光寶蓋熾然具足。
士笑曰。
眾生未度。
我何以樂此哉。
因棲隱于松山絕頂。
躬耕以贍。
嘗說偈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或盜其所植物者。
大士遇之。
輒匿草中。
投之筠籠使盛去。
盡則偕眾傭作夜則行道。
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
相與周旋。
一日入定。
前有光作首楞嚴三昧字。
大通二年。
估賣妻子獲錢五萬。
以設(shè)無遮大會。
時有慧集法師聞法解悟。
以大士為彌勒應(yīng)身。
大士恐其惑眾遽呵止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遣弟子傅暀致書于梁高祖曰。
雙梼樹下。
當(dāng)來解脫。
善慧大士。
白國主救世菩薩。
今欲條上中下善希。
能受持其上善者。
略以虛懷為本。
不著為宗。
亡相為因。
涅槃為果。
其中善者。
略以治身為本。
治國為宗。
天上人間。
果報安樂。
其下善者。
略以護養(yǎng)眾生勝殘去殺。
普今百姓。
俱稟六齋。
今聞皇帝崇法。
欲伸論義。
未遂襟懷。
故遣弟子傅暀告白。
暀因太樂令何昌投進。
昌曰。
慧約國師猶復(fù)置啟。
翕是國民又非長老。
殊不謙卑。
豈敢呈達。
暀燒手御路以效誠懇。
昌乃馳往同泰寺。
詢皓法師皓勸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進書。
帝覽之。
遽遣詔迎。
既至。
帝問。
從來師事誰邪。
曰從無所從。
來無所來。
師事亦爾。
昭明太子問大士何不論義。
曰菩薩所說。
非長非短。
而廣非狹。
非有邊。
非無邊。
如如正理。
復(fù)有何言。
帝又問。
何為真諦。
曰息而不滅。
帝曰。
若息而不滅。
此則有色。
有色故鈍。
若如是者。
居士不免流俗。
曰臨財無茍得。
臨難無茍免。
帝曰居士大識禮。
曰一切諸法。
不有不無。
帝曰。
謹受居士來旨。
曰大千世界。
所有色象。
莫不歸空。
百川叢注。
不過于海。
無量妙法。
不出真如。
如來何故。
于三界九十六道中。
獨超其最視一切眾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天下非道不安。
非理不樂。
帝默然。
大士辭退。
異日帝于壽光。
殿請大士。
講金剛經(jīng)。
大士登座執(zhí)拍板唱經(jīng)成四十九頌。
大同五年。
奏舍宅于松山下。
因雙梼樹而創(chuàng)寺。
名曰雙林。
其樹連理祥煙。
周繞。
有雙鶴棲止。
太清二年。
大士誓不食。
取佛生日焚身供養(yǎng)。
至日白黑六十馀人。
代不食。
燒身三百人。
刺心瀝血和香。
請大士住世。
大士憫而從之。
承圣三年。
復(fù)舍家資為眾生。
供養(yǎng)三寶而說偈曰。
傾舍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無邊。
陳天嘉二年。
大士于松山頂繞連理樹行道。
七佛相隨。
釋迦引前。
維摩接后。
唯釋尊數(shù)顧共語。
為我補處也。
其山忽起黃云。
盤旋。
若蓋。
因號云黃山時有慧和法師不疾而終。
嵩頭陀于柯山靈巖寺入滅。
大士懸知曰。
嵩公兜率待我。
決不可久留也。
時四側(cè)華木。
方當(dāng)秀實。
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
示眾曰。
此身甚可厭惡。
眾苦所集。
須慎三業(yè)。
精勤六度。
若墜地獄。
卒難得脫。
常須懺悔。
又曰。
吾去已。
不得移寢床。
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
鎮(zhèn)于此。
弟子問滅后形體若為。
曰山頂焚之。
又問。
不遂如何。
曰慎勿棺斂。
但壘甓作壇。
移尸于上。
屏風(fēng)周繞。
絳紗覆之。
上建浮圖。
以彌勒像。
處其下。
又問諸佛涅槃時皆說功德。
師之發(fā)跡可得聞乎。
曰我從第四天來。
為度汝等。
次補釋迦。
若傳普敏者。
文殊也。
慧集者觀音也。
何昌者阿難也。
是皆同來贊助我者。
故大品經(jīng)曰。
有菩薩從兜率來。
諸根猛利。
疾與般若相應(yīng)。
即吾身是也。
言訖趺坐而終。
壽七十有三。
尋猛師果將到。
織成彌勒像。
及九乳鐘留鎮(zhèn)之。
須臾不見。
大士道具十馀事見在。
晉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
錢王遣使發(fā)塔。
取靈骨一十六片。
紫金色及道具至府城南龍山建龍華寺寘之。
仍以靈骨塑其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34 【介紹】: 南朝梁瑯邪人,字公嘏。
王琳子。
年十二,為國子生。
十四舉清茂,除秘書郎,遷太子洗馬。
昭明太子蕭統(tǒng)情兼師友,封永安侯。
梁武帝普通初,北魏使劉善明來聘,錫預(yù)宴,共論經(jīng)史,善明嘆服。
官至吏部郎中。
全梁文·卷五十九
錫字公嘏,琳第二子。天監(jiān)中為國子生,除秘書郎,歷太子舍人洗馬,封永安侯,除晉安王友。普通初轉(zhuǎn)中書郎,遷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中,去職,時年二十四。中大通六年卒,贈侍中,謚曰貞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1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孟孫。
蕭統(tǒng)長子。
初封華容公,位東中郎將、南徐州刺史。
統(tǒng)卒,歡應(yīng)嗣太子位,梁武帝以新有天下,不可以少主主大業(yè),屬意蕭綱,封歡豫章王,官終江州刺史。
卒謚安。
共 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