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圓護(hù)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玄鑒,字無照,曲靖人。
生即不群,父仕安寧,僚從見之,莫不稱詡。
然性獨(dú)高邁,頗厭宦塵。
稍長,辭親出家,往依虎丘寺云巖凈剃落。
嘗與念庵為友,初習(xí)教觀,善說經(jīng)論,每登講席,聽者麇至,名著諸方,然未窺別傳之旨。
因出蜀,游荊楚間,參空庵一及高峰妙,領(lǐng)悟真諦,遍窮知識,兩宗之門,多所啟發(fā)。
后叩中峰本,機(jī)緣契合,遂為首座,嗣法臨濟(jì),世次派別,已達(dá)二十,已而還滇。
本示以詩曰:“狂心未歇為禪忙,萬八千程過遠(yuǎn)方。
喪盡目前三頓棒,揮開腦后一尋光。
陳年故紙渾無用,今日新條亦漸忘。
見說云南田地好,異時(shí)歸去坐繩床。
”“衲僧用處絕羅籠,拶著渾身是脫空。
輾破一塵如有旨,撥開萬象覓無蹤。
德山焚疏情先死,良遂敲門路已窮。
積劫塵勞忽吹盡,黑龍?zhí)断挛甯L(fēng)。
”及至滇,止于曲靖真峰山,構(gòu)庵以棲。
傍有龍湫,墮葉觸波必遭風(fēng)雨。
鑒安禪制之,龍徒去,遂建正法寺。
尋入會城,梁王欽崇殊勝,為創(chuàng)佛嚴(yán)寺居之。
云南行省平章達(dá)理麻等,力贊其事,當(dāng)?shù)罊?quán)要,遐邇緇素,無不皈從,教化盛行。
弟子數(shù)百,得法者五人而已。
不久示寂,阇維之日,梁王車駕戾止,親觀舉火,獲舍利累累,太息而去。
門人瘞靈骨于寺左,塔焉。
天日中峰本,復(fù)為文誄之,略曰:“佛祖之道,未易墜兮。
吾無照,遠(yuǎn)逾一萬八千里江山,以來茲。
佛祖之道,失所望兮。
吾無照,負(fù)三十七春秋而云歸。
生耶?
死耶?
果離合兮,非智眼而莫窺。
祖意,教意,果同異兮,惟神心其了知。
謂無照于吾道無所悟兮,真機(jī)歷掌,其誰敢欺。
謂無照于吾道有所悟兮,大方極目,云胡不迷。
笑德山之焚疏鈔兮,何取舍之紛馳。
鄙良遂之歸罷講兮,徒此是而彼非。
惟吾無照總不然兮,即名言與實(shí)相,互融交涉而無虧。
出入兩宗大匠之門兮,孰不嘆美而稱奇。
屈指八載之相從兮,靡有間其毫釐。
我門人之既多兮,求如無照者,非唯今少,于古亦稀。
我不哀無照之兇兮,哀祖道之既墜。
而今而后,孰與扶顛而持危?
對爐熏于今夕兮,與山川草木,同懷絕世之悲。”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正映。
號潔庵。
撫之金溪洪氏子。
幼祝發(fā)。
性穎悟。
不妄舉動。
為大僧。
受具足戒于杭之昭慶寺。
時(shí)巽中禪師。
唱道于靈谷。
師往參之。
光掩一眾。
遂契合。
付法為真子。
侍立居上首。
處之弗疑。
洪武中。
奉詔掌京師天界寺。
床幃不設(shè)。
寒嘉一衲。
上聞而嘉之。
移命掌泉州開元寺。
開元舊名蓮華寺。
自唐匡護(hù)大師開山以來。
代不乏人。
近以元末。
擾害災(zāi)火迭興。
僧徒屋宇。
罄殞無遺。
有司以聞。
故有是命。
高皇帝。
面諭遣之。
曰。
著爾去作住持。
如今作住持難。
過善則受欺侮而不振。
過嚴(yán)則致毀謗而自隳。
爾但清心潔己。
長久欽此。
自能整頹綱。
光祖席耳。
師奉旨惟謹(jǐn)。
蒞寺宣闡。
未幾。
玄風(fēng)大振。
首作講堂。
額曰清心潔己。
示不忘也。
次作甘露戒壇于潔己堂前。
以為生定起慧。
必本于戒。
尤為先務(wù)也。
二作既集。
諸仆并舉。
皆不煩緣募眾樂助。
不數(shù)年煥然一新。
視昔有加焉。
永樂二年。
奉詔主雪峰崇圣寺。
以開元績成也。
崇圣。
為真覺祖師道場。
真覺化時(shí)。
留讖云。
石塔卵爆。
杉枝拂地。
竹筍生。
五百年后。
吾當(dāng)再來。
至師登山。
適五百二年。
諸讖俱驗(yàn)。
若合符節(jié)。
況師顏貌。
又與真覺無異。
故人咸以為為祖師再出。
師益厲精勇道德。
在人誠有不言而化。
當(dāng)雪峰頹廢之秋。
積糧于廩。
伐木于山。
陶瓦甓而儲器用。
佛殿既落。
法堂三門諸仆。
以次而起。
皆弘碩壯偉。
肖像端嚴(yán)。
金碧輝映。
瞻禮者歡喜贊嘆。
觀望者瞠目駭心。
正如無邊色相。
一彈指頃從地涌出。
令人應(yīng)接不暇。
師固視之如無。
處之若虛。
則其為人可知矣。
師戒律精嚴(yán)。
所視惟首。
嘗于建陽鳳皇山休夏。
值大水。
因說戒。
全活男女千馀人。
游甌寧。
建金山庵。
致徒眾五百人。
既年迫桑榆。
師欲歸老靈谷。
遂移檄僧錄。
僧錄以聞。
許之。
其徒遠(yuǎn)芷。
代領(lǐng)雪峰法席。
芷。
號秋崖。
師還京。
數(shù)年而寂。
所著有潔庵語錄。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正映,字澄淵,號潔庵,一號月泉,晚稱雪老。姓洪氏,金溪人。幼入安仁五峰寺為沙彌,演習(xí)瑜伽,隨唱梵韻,庸庸合流,不敢立異。及閱《法華》火宅之喻,始知佛法廣大,不可求之聲音,于是矢志窮研,翛然物表。明洪武十九年,試經(jīng)得度,謁靈谷牧庵謙,入門舉首,探懷取香,忽爾墮地,因之有省。牧庵不見,傳語令住三日,后呈一偈曰:“天下禪林第一家,法門光彩耀京華。御書扁額天香合,神衛(wèi)精藍(lán)地氣嘉。石鼎香生浮貝葉,寶花風(fēng)落散袈娑。我來問道無為理,愿借真風(fēng)長善芽?!扁秩圆灰?,命且住著。又三日,復(fù)呈一偈曰:“夜坐山房嘆莫遭,本間間的趁勞勞。半生事業(yè)慚無用,一地聲名恨不高。蛩響碧窗添唧唧,風(fēng)來珙樹轉(zhuǎn)嘈嘈。簿才未畢輕孤負(fù),尚擬天津掣巨鰲?!蹦菱帜嗽S領(lǐng)維那,后住天界。會泉之開元缺席,有旨枚卜住持,及選出,乃映也。一座盡驚,引見殿中,譬諭敦切,勉以清心潔己,侮謗自消。三十一年六月,奉敕來院開堂演法,眾志翕然,首立法堂,以示楷模。而甘露戒壇,次第興建。不二年,百廢具修。永樂元年入京朝請,歸至福州,諸山推主雪峰,重造佛殿及三門,兩廊堂寮畢備,更開萬工池,作金鰲橋。繼而游化八閩,歷建道場。洪熙改元,詔主靈谷。宣德元年,擢僧錄司左講經(jīng)。正統(tǒng)四年冬示寂,有語錄若干卷,名《古鏡三昧》行世。葬滄波門外,建塔其上,賜名“寶善寺”。后映主開元者,曰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