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如然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字角子,新會人。
俗姓黃,真佛今如子。
九歲成僧,后為天然和尚第七法嗣。
繼石鑒今覞主棲賢法席。
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自棲賢移丹霞,繼主海幢。
著有《語錄》行世。
事見冼玉清《冼玉清文集》下編。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海明,字懶愚,號破山,姓蹇氏,四川大竹人,卓錫蕪湖某寺滅度,后筑塔于崇義庵畔,著《破山語錄》。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破山。蜀之蹇氏子。弱冠得度。從慧法主。聽講楞嚴(yán)。咨疑不決即出蜀。住破頭山。鞭逼三載。忽于經(jīng)行之際。見一平世界。不覺墮落巖下。損足。至半夜翻身。劇痛有省。叫曰。屈屈。一居士曰。師腳痛耶。師劈面一掌曰。非公境界。尋參博山。復(fù)參云門。后參天童。童問那里來。師曰云門。曰幾時(shí)起身。師曰東山紅日出。童曰東山紅日出。與汝什么相干。師曰老老大大。猶有這個(gè)語話。童曰我既如此。你許多絡(luò)索。又從那里來師震威一喝便出入室次。童問內(nèi)不放出。外不放入。政恁么時(shí)。以何為界。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崇禎己巳出世。僧問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不生不滅。心在甚么處。師曰。謝三娘不識四字。僧禮拜。送法衣至。上堂。大庾嶺頭提不起。雞足山前成滯貨。衲僧今日獲一披。如云普覆華王座。大眾記取三十年后。切忌不可動(dòng)著。何也動(dòng)著則禍生。問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為什么惟佛與祖乃能知之。師曰知音不必頻頻舉。八兩原來是半觔。問破山堂內(nèi)有僧否。師拈拄杖曰。向前來與汝道曰。執(zhí)拄杖者是誰。驀頭一棒。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八
釋海明,字破山,人稱曰萬峰老人。
姓蹇氏,世居渝城,后徙大竹,遂為大竹人。
生含聰睿,質(zhì)挺奇標(biāo),識者謂其狀類黃檗。
年十九,祝發(fā)于大持庵,以融光尊宿為師。
偶聽慧然法師講《楞嚴(yán)經(jīng)》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
終日疑悶,乃讀古人語錄頌古,無可入處。
遂孤身出蜀,見數(shù)耆宿,莫能取決。
俄?xiàng)祁^山,經(jīng)行萬丈懸崖,自誓刻期取證,限以七日。
日盡晌午,忽見銀色世界,一平如掌,信步舉足,不覺墜巖,左足已傷,尚不自知,胸中塊磊,渙爾解釋,但叫屈屈。
自此出山南行,見憨山、博山、雙髻、雪橋諸宿,微有啟悟。
再謁湛然,頓圓大戒。
聞天童密云悟,赴金粟,徑往造請,機(jī)語契合,竟付以源流一紙,信金一緘,祇受而返,息止苕溪。
崇禎己巳冬,嘉禾紳耆,向其道風(fēng),請主東塔。
遐邇學(xué)者,歸之如云。
壬申春,張金吾振宇、馮銓部伯井皆蜀人,請明還蜀,闡化鄉(xiāng)里,而明亦動(dòng)峨鷲瓦屋之思,辭密西邁,卓錫萬峰古剎。
既而中慶、佛恩、白兔,已振威音;鳳山、棲靈、祥符、無際,并撒布衣。
感紳薦之歸依,受藩王之隆養(yǎng)。
二十年間,九坐道場。
譚梁生司業(yè)所云“花開攜李,果熟蠶叢”者,信不虛也。
明季甲申之變,刀兵橫起,殺人盈野,有李將軍立陽者,殘忍尤甚,人呼“李鷂子”。
嘗請明至營中,明思導(dǎo)以慈念,化其殺機(jī),陽遂強(qiáng)之食肉。
明曰:“公不嗜殺人,僧何惜一口。
”陽曰:“弟子不殺人,愿師常肉食。
每于暴怒之下,多所全活。
時(shí)以曹山酒志公鴿比之,尤有足多者。
清順治癸巳,蜀難漸平,乃回梁山,依金城寨,去寨半里,有舊紳別墅,尚馀老桂二株,葺而居之,顏其堂雙桂院曰“福國”。
未幾,四眾歸之,遂成叢林。
山門、佛殿,一時(shí)聿新。
康熙甲辰,總制李凱既定巫山,道通川楚,以母喪故,再使延請,明不得已,杖錫巴渝,盤桓九旬,相得甚歡。
及其別也,李公亨之牢醴,明喟然嘆曰:“昔遇惡魔而踰閑,今逢善友而昭戒。
”從茲不近酒肉矣。
遂辭而歸。
丙午春,年已七十馀,道俗稱慶,來者萬指,方祝無量。
無何,示疾垣化,時(shí)康熙五年三月十日也,壽七十四,臘五十九,塔于梁山艮龍山麓。
別眾偈云:“初開劫運(yùn)九開爐,七十年來志不渝。
每見駒隙難度尾,常聞老蚌易生珠。
”得法弟子八十馀人,可謂英靈并集。
已而或疑其濫,不知明際鼎革,狂禪滿地,過于峻拒,恐將折而趨邪?
故以傳法為衛(wèi)法也。
明著述最富,其傳者《破山語錄》、《山居詩》、《雙桂草》諸集,幾盈尺,已付梓云。

人物簡介

全粵詩
今嚴(yán)(?
— 一六五八?
),字足兩。
順德人。
俗姓羅,原名殿式,字君奭。
諸生。
弱冠從天然禪師求生死大事,明桂王永歷三年(一六四九)脫白受具。
十二年(一六五八)奉命往嘉興請藏,還至歸宗,閱大藏一周,遭歲儉,日止一糜,研覽不輟。
病還雷峰,愛棲賢山水之勝,扶病強(qiáng)行。
居無何,竟以宿疾蛻于五乳峰靜室。
著有《西窗遺稿》一卷,《秋懷》、《百合》諸詩。
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
今沼(一六二一--一六六五),字鐵機(jī)。
番禺人。
然禪師族侄。
原姓曾,名煒,字自昭。
諸生。
明桂王永歷十二年(一六五八)迎天然老人返雷峰。
十四年開戒,與石鑒禪師同日受具,命司記室,尋升按云堂。
隨杖居?xùn)|官芥庵,益自淬勵(lì)。
一夕坐亡,卒年四十五。
有全集行世。
清同治《番禺縣志》卷四九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
今音(?—一六六一),字梵音。
番禺人。
俗姓曾,原名起霖,字湛師。
諸生。
然禪師從弟。
明桂王永歷九年(一六五五)于棲賢登具,十二年(一六五八)隨天然老人還雷峰。
十五年,游羅浮,坐化華首臺上。
著有《古鏡遺稿》一卷。
事見清宣統(tǒng)《番禺縣續(xù)志》卷二七。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本?,字遠(yuǎn)庵。
姓陸氏,昆山人也。
襁褓即孤,依母與兄,因感嫂亡尸動(dòng)懼而告母求出塵。
世母曰:“我昔見天童僧行不凡,汝果有志,可往從之。
”即依命剪發(fā)徑投天童。
時(shí)明崇禎壬午六月初七,值密云退休通玄,欲往求度。
俄阻危疾,既聞密逝,山翁道忞繼席,遂從薙度,前后追隨,歷經(jīng)八剎,服勤一紀(jì),其間鉗錘爐韛,艱苦備嘗,受付囑于昆山安禪庵。
清順治十二年冬,就維揚(yáng)寶積院請。
明年四月,始入院示眾。
僧問:“春風(fēng)吹大野,萬物盡光新。
為復(fù)法爾如然,為復(fù)神通妙用?
”?云:“脫殼烏龜飛上天。
”僧云:“一聲幽鳥云天外,靄靄山光翠欲流。
”?云:“郤被風(fēng)吹別調(diào)中。
”僧云:“青帝不勞常作主,迥然不逐四時(shí)凋。
”?云:“如何是‘不逐四時(shí)凋’底句?
”僧禮拜,?便喝。
?嘗至巴陵??禪人統(tǒng)四眾,就普濟(jì)庵請。
小參:“不傳之道,回絕雕鐫,松直棘曲,鶴白烏玄。
山僧不是無玄可說,無妙可宣,不欲強(qiáng)生節(jié)目,誑惑閭閻,簡直說一句究取父母未生前機(jī)緣。
”尋應(yīng)湘陰神鼎之請,始為開法,遷主天童,凡十二載,移蛟川之瑞巖,未幾繼席平陽山,翁示寂,應(yīng)鄞白云之請,尋復(fù)歸瑞巖。
康熙癸亥秋入寂,世壽六十有一。
著有前后《語錄》、《詩集》數(shù)卷。
其《被衲歌戲贈(zèng)兀庵大師》者,詞曰:“千絲織,萬絲綴,通身是眼百雜碎。
秋云卷處波紋開,荷芰幅邊柳線脆。
剪盡煙霞補(bǔ)不全,歷窮天地不知?dú)q。
糞掃衣,何森秀,鳳毛麟腋俱落后。
領(lǐng)頭袖底自玲瓏,文彩縱橫欺綿繡。
非全襕,真越格,千圣不傳誰爭得?
珍衣不換老瞿曇,護(hù)持那費(fèi)迦葉力。
不入眾,寧隨色,非青非白非黃黑,掛松時(shí)上綠苔痕。
梳風(fēng)不染紅塵跡。
或時(shí)蒙,或時(shí)披,世事如麻總不知。
不特御寒還御任。
數(shù)日炙,與風(fēng)吹。
誰為伴,誰為鄰,棕鞋竹杖與蒲輪。
竹杖他時(shí)化龍去,渠能解作彌天云。
”詩境禪心,道通為一。

人物簡介

全粵詩
今鏡(一六三一?
--一六五六),字臺設(shè)。
三水人。
俗姓李。
年十七,隨母出世,求天然禪師薙發(fā),稟具執(zhí)侍丈室。
明桂王永歷十年(一六五六)坐化。
事見《海云禪藻集》卷二。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今回,字更涉。
東莞人。
侍郎王應(yīng)華仲子,原名鴻暹,字方之。
諸生。
其父與天然禪師為法喜之交,回少聞道妙。
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發(fā)受具,執(zhí)侍左右,隨師住丹霞,尋升記室。
一日過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漲,漂沒巉石之下。
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今從,字凈起。
番禺人。
俗姓李,二嚴(yán)大師長子,原名云子,字山農(nóng)。
貢生。
從素持梵行,居俗時(shí)與天然禪師結(jié)凈社。
清圣祖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始隨禪師薙染,命典教授。
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一
今壁(?
—一六九五),字仞千。
東莞人。
俗姓溫。
弱冠出世,習(xí)毗尼于鼎湖。
聞天然禪師倡道雷峰,徒步歸之。
禪師一見知為法器,許以入室。
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元旦,與澹歸禪師同日付囑。
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冬,分座海云。
未幾示寂。
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