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張孟談
共 7 首
銅劍贊
南梁 ·
江淹
四言詩
永明初,始造舊官,鑿東北之地,皆平網(wǎng)迤隴,尤多古冢墓,有人得銅劍,長尺五寸,余既借看,嘆其古異。客有謂余曰:「古時乃以銅為兵乎?其可得而聞不?」余笑而應(yīng)曰:「此證據(jù)甚多,殆不俟言。卿既欲知,輒具言之。余案《山海經(jīng)》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郭璞注曰:「此山出金如火,以之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時,西戎獻之,《尸子》所謂昆吾之劍也?!乖浇^書曰:「赤瑾之山,破而出錫,若邪之溪,涸而出銅,歐冶鑄以為純鉤之劍?!褂旨弛V械靡汇~劍,長三尺五,及今所記干將者,亦皆非鐵,明古者以銅錫為兵器也?!吨軙贩Q,「穆王時征犬戎,得昆吾之之劍、火浣布,長尺有咫。又有練銅赤刀,割玉如泥焉。」又《左傳》僖公十八年,「鄭伯始朝于楚,楚賜之金,既而悔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鐘。杜預(yù)注云,「楚金利故也?!构耪咭糟~為兵,故《禹貢》云,「荊揚貢金三品?!褂嘁詾楣耪哒Z質(zhì)而難解,今者語文而易了,獨詩云,「元龜象齒。」其實象牙也。書云,「厥包橘柚。」乃黃柑也。金品,上則黃,中則赤,下則黑,黑金是鐵,赤金是銅,黃金是金,黃金可為寶,赤金可為兵,黑金可為器?!俄n子》稱:「昔智伯繇之伐趙襄子。初,晉陽襄子金將盡,問于
張孟談
,
孟談
對曰:『吾聞董安于治晉陽也,公室悉以銅為柱質(zhì),君可發(fā)而用之?!挥谑前l(fā)之,有馀金矣。」謂此據(jù)蓋可知焉。又昔夏后氏使九牧貢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攙之地,圖其山川奇怪,以形于鼎,使民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舁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國都。桀有昏德,鼎遷于商,殷紂暴虐,鼎遷于周。每人主休明,鼎雖小而重,其奸回昏亂,雖大而輕。及周顯王三十二年,姬德大衰,乃淪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見于彭城。二十七年,始皇東游,大發(fā)徒出之,而不能得焉。后漢武帝賓禮百神于汾陰,得大鼎,時人以為九鼎,其詳不可得而審也。且荊軻刺秦王之日,匕首擊銅柱,銅柱火出,則古者非直以銅為匕首,亦以為殿柱也。且始皇之世,長狄十二,見于臨洮,身長三丈,足跡六尺,于是始皇斂天下之兵,鑄而象之。故西京賦云,「高門有閌,列坐金狄」是也。又造阿房之宮,其門悉用磁石,磁石噏鐵,以防外兵之入焉。以此推之,明知春秋迄于戰(zhàn)國,戰(zhàn)國至于秦時,攻爭紛亂,兵革互興,銅既不充給,故以鐵足之,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zhuǎn)少,鐵兵轉(zhuǎn)多,年甚一年,歲甚一歲,漸染流遷,遂成風(fēng)俗,所以鐵工比肩,而銅工稍絕,二漢之世,逾見其微,及漢建安二十四年,魏文帝為太子時,鑄三寶刀,二匕首,天下百煉之精利,而悉是鑄鐵,不能復(fù)鑄銅矣。按張華《博物志》亦稱,「鑄銅之工,不復(fù)可得,唯蜀地羌中,時有解者?!褂纱搜灾?,斯妙久絕。余謂不復(fù)能鑄銅者,正當(dāng)不能使利如霜雪,光如云霞,陸斬犀兕,水?dāng)囹札?,豈復(fù)不能鑄銅爐碗燈耶?然今太極殿前兩大銅鏡,即周景王鑄也。制作精巧,獨絕晚世,今之作必不及古,猶今鏡不及古鏡,今鐘不及古鐘矣。昔余為吳興令,鑿池,又獲銅箭鏑數(shù)十枚。時有人復(fù)于彼山中伐木,得銅斧一口。古銅鑄為兵,豈為一據(jù)?故備言其詳,以發(fā)子之蒙矣。古貴銅賤鐵,非獨此事,按《皇覽·帝王冢墓記》,稱吳王闔閭冢,銅槨三重,汞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盤郢魚腸之劍在焉。秦始皇冢,亦以銅槨水銀為江河,關(guān)東賊發(fā)之,至銅槨而取銅,深大不可多得,因此穴墓。漢思王冢,時奢侈,皆生葬,取愛幸奴婢,蓄谷,為銅窗,以通殉葬者氣息,兼以水火,守冢給呼召,數(shù)十年乃不復(fù)聞聲矣。晚世之葬,無復(fù)此例,然猶自大奢大富大盛,或傾一國之財,或竭一家之寶,或爭為宏麗,或競相高尚,前漢奢于后漢,魏時富于晉世,中原既夷,至于江左,時天下凋喪,制度日衰,富貴之家,猶或厚葬,然論古論曩,亦減損千萬倍矣。世愈貧狹,哀禮愈薄。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釘,悉用細腰,其細腰之法,長七寸,廣三寸,厚二寸五分,狀如木秤,兩頭大而中央小,仍鑿棺際而安之,因普漆其外,一棺凡用細腰五十四枚,大略如此,亦可謂至巧矣。其法既絕,亦有銅釘,銅釘之體,皆如今柘釘形也。銅釘既滑,多被發(fā)掘,自義熙以來,乃以柘代銅,爰及明器之屬,亦多減省,必不得已,乃用烏牙焉,相與皆用素棺,不得施漆,及自棺之外,一無所設(shè),既由貧富之懸,兼以避患之及耳,故為此贊,以明古今銅鐵之兵刃,葬送之事焉,乃成贊曰。
悠悠開辟,或圣或賢。
蚩尤鑄銅,為兵幾年。
天生五才,實此為先。
既古既曩,誰測誰傳。
紛綸百代,事無不異。
況乃金鐵,國之利器。
風(fēng)胡專精,歐冶妙思。
于昔則出,于今則秘。
聞之釋經(jīng),萬物澹薄。
在古必厚,在今必惡。
徒侈徒異,徒鏟徒削。
聊舉一概,以明
鴻略
(《本集》。)
。
戲天啟作時文
宋 ·
鄧肅
君不見晉陽作垣期自固,中藏荻蒿勁箘簬。
知音會遇
張孟談
,安趙有才終一顧。
人生會遇自有時,兩股何須欲置錐。
快將好景供詩酒,嗟嗟戚戚非男兒。
豆葉黃
明 ·
散曲
待學(xué)。陶彭澤懶折腰。
待學(xué)。
張孟談
辭朝。
待學(xué)。載西施范蠡逃。
待學(xué)。張志和筆床茶灶。
待學(xué)。嚴(yán)子陵七里灘垂釣。
待學(xué)。東陵侯把名利拋。
晉陽懷古
明 ·
李贄
七言絕句
水決汾河趙已分,
孟談
潛出間三軍。
如何智伯破亡后,高赦無功獨首論。
擬李白古詩
其十八
(戊午)
明 ·
柳夢寅
灼灼上苑花,嬌紅照朱扉。
垂垂渭城柳,交翠拂征騑。
方春正阿那,樹樹爭榮輝。
宿昔韶光換,凋零何所歸。
章臺錦袍客,紫陌峨冠郎。
綠襜流水輪,白馬紫游韁。
雞鳴呵道路,銀燭何煒煌。
金門霜曉辟,鳳殿朝霞光。
鴨爐騰寶篆,螭陛耀明珰。
日晏下丹闕,徒御擁康莊。
退食夜明樓,垂簾翡翠堂。
駝峰出玉釜,豹胎截素肪。
歌朝激楚鬧,舞月華袿揚。
百行翠眉娘,遞代侍蘭房。
屋頭可炙手,勢焰燎穹蒼。
冰山一夕壞,金谷珠娥亡。
丹徒羨布衣,上蔡思牽黃。
何似
張孟談
,功成歸故鄉(xiāng)。
陽城李松溪
(毅)
國士橋詩豈有英雄輕去就可憐恩怨太分明二語翻案生新于當(dāng)日情事似有未盡作此解之松溪名句固不可沒也
(己酉)
清 ·
祁寯藻
七言律詩
孟談
亦是知幾士,智果還為盡族行。
沈灶產(chǎn)蛙原太逼,漆頭為器更無情。
不聞杵臼甘先死,猶有青荓恥獨生。
莫作尋常恩怨看,當(dāng)年心事本分明。
晉祠
(癸巳、甲午)
清 ·
祁寯藻
懸甕山前碧玉水,其源側(cè)涌成兩潭
(祠北泉曰善利,南曰難老。)
。
左潭渟泓若古鏡,右則鏜鎝笙鐘酣。
鑿石為孔孔凡十,七分北注三分南。
南北灌溉三十里,并驅(qū)入汾如兩驂。
馀力猶能動舂磨,清景不第輝林嵐。
唐渠漢瀆利可溯,瑤也胡為恣其貪。
欲以狂瀾毀保障,三版未浸頭已函。
乃知利害惟所用,識機不關(guān)
張孟談
。
祠前古柏舊有二,片石手勒霜紅龕。
惜哉里人剪其一,得不念彼甘棠甘
⑴
。
嗟予廿歲兩過此,倚樹聽泉心所耽。
惟有善利與難老,照人須鬢真可慚
⑵
。
貞觀之碑龍鳳姿,后代石刻如僵蠶。
邇來二朱可共語,隸事明簡資旁參
⑶
。
摩抄未了墨痕半,系戀曾無桑宿三。
坡公焦山句好借,為我佳處留茅庵。
⑴ 傅青主題曰「晉源之柏第一章」,相傳周柏也。
⑵ 嘉慶十八年冬曾游此,晤介庵禪師。
⑶ 朱竹垞《游晉祠記》、朱文正公《重修唐叔虞祠碑記》。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