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僧。江南常熟人,俗姓張,字牧云。明末出家于興福寺,后歷主古南、鶴林、天童等寺。常與士大夫游。有《懶齋別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通門,字牧云,號樗叟,常熟人。住秀水古南院。有《懶齋集》。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嘗熟張氏子小參云。
婁江大海濱。
信潮時匯止。
地靈祥必鐘。
杰出眾居士。
資生各有家。
團圞有子女。
不染世間法。
如蓮花在水。
山僧乘時來。
證明如上義。
證明則不無。
且道以何為驗。
乃卓拄杖云。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jīng)行及坐臥。
若論此事。
如海濱人家。
取魚相似。
只因知得大海。
有魚思欲取之。
乃生個計較。
造個船只。
扯個風蓬。
把定舵柄。
請個熟海路的人。
為了舡師。
直至大洋去處。
待等魚來。
一網(wǎng)撒去。
大魚小魚。
滿載而歸。
到家市賣。
養(yǎng)育子孫。
受用不盡。
參學人。
亦如是。
先要知凡夫身中。
決定有佛祖廣大靈明的大事。
如海有魚。
不生疑惑。
不肯自昧。
即思參禪。
急圖發(fā)明。
如取海魚生計較。
放舍世緣。
打起精進。
千里萬里。
覓訪知識。
親近善友。
求指路頭。
切切提持。
如依船師指導。
忽于自己身中。
悟得佛祖的大事。
歸家保養(yǎng)。
入廛垂手。
興隆法門。
上可以報佛恩德。
下可以啟迪將來。
受用亦無有盡。
雖然如是。
大海中。
豈無風浪。
豈無驚險。
然而不生恐怖。
一往直前者。
蓋取魚的念頭切也。
參禪何不如是。
要圖發(fā)明佛祖大事。
也須不顧危亡。
不論境緣順逆。
千魔萬難。
直往不退。
不愁佛法不到手也。
佛法雖是現(xiàn)成事。
若不如取魚猛勵。
怎得到手。
故參學人。
須檢點自己。
向來參究。
能如取魚一樣急切否。
能一往直前無退轉否。
在叢林中。
遇些小境緣。
能不驚怖。
不介意否。
若或未能。
畢竟參禪念頭。
不如取魚念頭切。
佛祖大事。
何能打徹。
所以古人云。
把手牽人行不得。
惟人自肯乃方親。
又云。
如來于一切處成等正覺。
于刀山劍樹上成等正覺。
于鑊湯爐炭里。
成等正覺。
于棒下成等正覺。
于喝下成等正覺。
是真語者。
實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只今還有恁么人證明如是事么。
良久云。
選佛若無如是眼。
假饒千載又奚為。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釋通門,字牧云,號臥庵,姓張氏,常熟人也。從近邑破山寺洞聞祝發(fā),后參密云,得法于天童。出世古南。甲申渡江埽塔,遂主四明棲真。復住嘉禾梅溪,遷破山及鎮(zhèn)江鶴林。壬辰,延主天童,尋遷秀峰。著有《七會語錄》二十卷及《別集》、《偶集》、《懶齋集》,盛行于世。門生平蕭散磊落,蒞眾甚嚴,詩章超潔,書法遒勁,后退老于湖村恤廬??滴跣梁ナ辉峦?,從容舒展而逝,塔于西資庵。數(shù)年,忽洪水涌出,塔幾壞,因荼毗得舍利無算,其色晶瑩,投入水盆中,以發(fā)引之,聯(lián)如貫珠。時曉山本晰主持天童,為建舍利塔于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