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釋祖淵
相關(guān)人物:
共 26 位
。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禪師塔銘
中唐 ·
權(quán)德輿
四言詩
鐘陵之西曰海昏。?;枘媳捎惺T山。禪宗大師馬氏塔廟之所在也。門弟子以德輿嘗游大師之藩。俾文言而楬之曰。三如來身以大慈為之本。六波羅密以般若為之鍵。非上德宿殖者。惡乎至哉。大師法諱道一。代居德陽。生有異表。幼無兒戲。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廣長以覆準。足文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嘗以為九流六學。不足經(jīng)慮。局然理世之具。豈資出世之方。惟度門正覺。為上智宅心之域耳。初落發(fā)于資中。進具于巴西。后聞衡岳有讓禪師者。傳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詣。是謂頓門。跋履造詣。一言懸解。始類顏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凈名。默然于不二。又以法惟無住?;嚯S方。嘗禪誦于撫之西里山。又南至于處之龔公山。攫搏者馴。悍戾者仁。瞻其儀相。自用丕變。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稟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發(fā)其明誠。大歷中。尚書路冀公之為連帥也。舟車旁午。請居理所。貞元二年。成紀李公以侍極司憲。臨長是邦。勒護法之誠。承最后之說。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權(quán)以趨實。示不遷不染之性。無差別次第之門。常曰。佛不遠人。即心而證。法無所著。觸境皆如。豈在多歧。以泥學者。故夸父吃詬。求之愈疏。而金剛醍醐。正在方寸。于是解其結(jié)。發(fā)其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灑稠林。隨其義味??斓蒙评摺?蓜俚涝铡;壖戎?。趺坐報盡。時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夏臘六十。前此以石門清曠之境。為宴默終焉之地。忽謂
入室弟子
曰。吾至二月當還。爾其識之。及是委化。如合符節(jié)。當夾鐘發(fā)生之候。葉拘尸薪火之期。緇素幼艾。失聲望路。渡涸流而法雨滂灑。及山門而天香紛靄。天人交際。昧者不知。沙門惠海智藏鎬英志賢智通道悟懷暉惟寬智廣崇泰惠云等。體服其勞。心通其教。以為吾師真心湛然。與虛空俱。惟是體魄?;癁樯崂?。則西方之故事傳焉。不可已也。乃率吁其徒。從茶毗之法。珠圓玉潔。煜耀盈升。建茲嚴事。眾所瞻仰。至七年而功用成。竭誠信。故緩也。德輿往因稽首。粗獲擊蒙。雖飛鳥在空。莫知近遠。而法云覆物。已被清涼。今茲銘表之事。敢拒眾多之請。銘曰。
達摩心法,南為曹溪。
頓門巍巍,振拔沈泥。
禪師宏之,俾民不迷。
九江西部,為一都會。
亦既戾止,元津橫霈。
慈哀攝護,為大法礪。
五滓六觸,翳然相蒙。
直心道場,決之則通。
隨器受益,各見其功。
真性無方,妙道不竭。
顧茲夢幻,亦有生滅。
微言
密用
,煥如昭晰。
過去諸佛,有修多羅。
心能悟之,在一剎那。
何以寘哀,茲窣堵波。
澧州藥山故惟儼大師碑銘
唐 ·
唐伸
四言詩
上嗣位明年。澧陽郡藥山釋氏大師。以十二月六日終于修心之所。后八歲。門人持先師之行。西來京師。告于崇敬寺大德。求所以發(fā)揮先師之耿光。垂于不朽。崇敬寺大德。于余為從母兄也。嘗參徑山。得其心要。自興善寬敬示滅之后。四方從道之人。將質(zhì)疑傳妙。罔不詣崇敬者。嘗謂伸曰。吾道之明于藥山。猶爾教之闡于洙泗。智炬雖滅。法雷猶響。豈可使明德不照。至行湮沒哉。惟大師生南康信豐縣。自為兒童時。未嘗處偫子戲弄之中。往往獨坐。如思如念。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禪師。乃落發(fā)服緇。執(zhí)禮以事。大歷八年。受具于衡岳希琛律師。釋禮矩儀。動如宿習。一朝乃言曰。大丈夫當離法自靜。焉能屑屑事細行于衣巾耶。是時南岳有遷。江西有寂。中岳有洪。皆悟心契。乃知大圭之質(zhì)。豈俟磨礱。照乘之珍。難晦符彩。自是寂以大乘法聞四方學徒。至于指心傳要。眾所不能達者。師必默識懸解。不違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寂曰。爾之所得。可謂浹于心術(shù)。布于四體。欲益而無所益。欲知而無所知。渾然天和。合于大無。吾無有以教矣。佛法以開示偫盲為大功。度滅眾惡為大德。爾當以功德。普濟迷途。宜作禘航。無久滯此。由是陟羅浮。涉清涼。歷三峽。游九江。貞元初。因憩藥山。喟然嘆曰。吾生寄世。若萍蓬耳。又何效其飄轉(zhuǎn)耶。既披榛結(jié)庵。才庇趺坐。鄉(xiāng)人知者。因赍攜飲饌。奔走而往。師曰。吾無德于人。吾何以勞人乎哉。并謝而不受。鄉(xiāng)人跪曰。愿聞日費之具。曰米一升足矣。自是常以山蔬數(shù)本佐食。一食訖就座。轉(zhuǎn)法華華嚴涅槃經(jīng)。晝夜若一。始終如是。殆三十年矣。游方求益之徒。知教之在此。后數(shù)歲而僧徒葺居。禪室接棟鱗差。其眾不可勝數(shù)。至于沃煩正覆。導源成流。有以見寂公先知之明矣。忽一旦。謂其徒曰。乘郵而行。及暮而息。未有久行而不息者。我至所詣矣。吾將有以息矣。靈源自清。混之者相。能滅諸相。是無二色。窮本絕外。爾其悉之。語畢。隱幾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夏。后二十日。
入室弟子
沖虛等遷座建塔于禪居之東。遵本教也。始師嘗以大練布為衣。以竹器為蹻。自薙其發(fā)。自具其食。雖門人百數(shù)。童侍甚廣。未嘗易其力。珍羞百品。鮮果駢羅。未嘗易其食。冬裘重燠。暑服輕疏。未嘗易其衣。華室凈深。香榻嚴潔。未嘗易其處。麋鹿環(huán)繞。猛獸伏前。未嘗易其觀。貴賤迭來。頂謁床下。未嘗易其禮。非夫罄萬有。契真空。離攀援之病。本性清凈乎物表。焉能遺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其他碩臣重官。歸依修禮于師之道。未有及其門閫者。故不列之于篇。銘曰。
一物在中,觸境而搖。
我示其元,不境不跳。
西方圣人,實言道要。
道要既得,何言惟妙。
我源自濟,我真自靈。
大包萬有,細出無形。
曹溪所傳,徒藏于密。
身世俱空,曾何有物。
自見曰明,是謂至精。
出沒在我,誰曰死生。
刻之琬玉,立此巖岫。
作碑者伸,期于不朽。
菩提寺與
雨庵
夜話
明 ·
姚綬
七言律詩
菩提絕似古招提,兩屐行來自不迷。
舊伴閒云歸竺國,新添流水入曹溪。
何人謾放雙鳧去,老我還同一鶴棲。
刻燭相看過夜半,廿年心事重留題。
雨庵
為興圣澤公題
明 ·
張寧
五言律詩
樹滋林借潤,客斷屋添幽。
穿榻有寒色,空階無夜愁。
微懷生物喜,久慰望霖憂。
多少離居者,斜風江上舟。
游南屏偶題
雨庵
卷
明 ·
林光
五言絕句
君庵偏愛雨,我卻喜晴來。
晴雨休相泥,朱顏一笑開。
楊天泉
送臘梅石榴更乞碎柳一株
明 ·
許炯
七言絕句
梅葉青青雪后看,石榴花吐曉春寒。
頻年離別愁無那,欲種垂楊系馬鞍。
游陸熙齋莫鶴嚴莊次
楊天泉
韻
明 ·
陶益
七言律詩
萬竹青青擁釣臺,遙聞雞犬隔云隈。
樹籠日色涼衣袂,風送潮聲入酒杯。
新舊比鄰須共好,迂疏野客擬重來。
桃花莫鎖通幽處,三徑還應(yīng)取次開。
題王未巖畫
(并引)
其一
清 ·
錢大昕
七言絕句
未巖修撰蚤為麓臺
入室弟子
筆法蒼勁骎骎欲度驊騮前登第未久即赴玉樓之召尺素流傳人爭寶之此本雖未完而架搆巳具一展閱閒如見經(jīng)營慘澹之跡鶴溪主人善藏之勿為人豪奪也
縑素風流數(shù)太原,奉常墨妙啟兒孫。
麓臺巳老耕煙死,又見吾鄉(xiāng)畫狀元。
綠
雨庵
與蘊齋論詩再用前韻
(丁未)
清 ·
翁方綱
七言律詩
詩境重尋陸子盟
⑴
,東齋欲配壁經(jīng)名
⑵
。
等將夜雨空階意,灑作春蠶食葉聲
(時方扃門試南昌郡士。)
。
瀝盡群言歸樸學,澹無一筆是吟情。
西江直吸昆崙水,助我詞源萬斛傾。
⑴ 予攜放翁書「詩境」字石刻,所至以拓于屋壁。
⑵ 屋東為胡雒君、凌仲子下榻處。二君并深于《書》。予擬以壁經(jīng)題其齋。
谷緣庵詩
(并序。)
(丁未)
清 ·
翁方綱
廣信舟次,校山谷詩三集注本,竟適得南巖篆「應(yīng)谷」二大字筆跡,甚美,因題院廨曰「谷緣庵」,作詩屬諸友和。
南巖篆書廿有三,會昌跡并洪芻談。
象之碑目識者少,信州艤棹將無慚。
兼旬勘罷任史注,元珠象網(wǎng)驪來探。
上水十日費牽挽,空光晏坐千煙嵐。
濛濛江氣四邊合,夢中綠雨聲春蠶
(此屋原扁曰「綠
雨庵
」。)
。
何人大書山谷字,似記皖口青開?。
朝來翠墨下石壁,谺然洞戶城西南。
噌吰響石鑿巖出,政宣題句爭停驂
⑴
。
岌岌二篆縱徑尺,廿三所剩誰能諳。
唐人篆筆罕與匹,陽冰令問或可參。
庶子泉銘兗公嘆,飛仙下讀方開函。
文字之祥致斯應(yīng),嗟予才薄何以堪。
谷其人耶谷其地,額予軸者顏予庵。
遍摹黃書掛之壁,何啻褚帖師同龕。
月明正到靜香室,瓣馀一炷深馣馣。
怡亭蛟龍待李莒,蘇門響答謝子潭。
⑴ 政和四年,江裒、仲升、張敦書載道題名,又宣和七年徐詵、徐思忠二詩。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