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玄。
五代時簡州
金水石城人。
工畫人物,尤善羅漢。
人稱“金水張家羅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僧。常州府宜興人,俗姓蔣,字覺初,號密云。崇禎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語錄》。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號密云。姓蔣。宜興人。生即端嚴(yán)??偨菚r。念世無常。勤持佛號。偶見壇經(jīng)。宗門向上一路。覺有入處。凡山行及穿城歷市。咸事參究。一日負(fù)薪過山。觸積薪而省。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往侍薙染。閱三年。每自勘心境對立。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請益。往往被訶。抱憤成疾。因閉關(guān)。池過關(guān)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師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心無自心。池未許可。又三年。命監(jiān)院務(wù)。奮發(fā)精進(jìn)。忽于銅官山頂。悟情與無情。煥然等現(xiàn)。遂往覲龍池于都門。池心折之。因以無住法。囑師南游。自雙徑。兩目。天臺。為諸名宿。開發(fā)積疑。莫不驚嘆。得未曾有。迨池歸。叩師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幾。池遷化。師感法乳恩深。心喪三年。煢煢在疚。觸目注存。大明萬歷丁巳。遠(yuǎn)涉匡衡。還息于天臺通玄寺。宗風(fēng)大播。次年應(yīng)金粟請。依荊榛。餐葵藿。龍象競歸之。不踰時。輪奐??起。悉具叢林規(guī)制。食以萬指。凡師。所過。緇素瞻禮者。喧填雜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從數(shù)千里外。勤尺寸以請者。師為之發(fā)蒙導(dǎo)滯。一如親承熱棒。而聲教四訖。崇禎庚午冬。自黃檗歸金粟。四方歸依者益眾。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黃元公。請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沒。丹崖翠璧之間。遺構(gòu)蕭蕭。遂任締造之役。積十年。臺閣崇隆。堂室復(fù)疊。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濟(jì)濟(jì)。三倍金粟。師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開示。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葛藤。撥開云霧。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廝隸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闡提輩。統(tǒng)以慈光攝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惟我獨尊全體現(xiàn)。人來問著只粗拳。其著述者。為法證辨。如鐘聲鏡影。不墮語言文字之障。共創(chuàng)復(fù)者法幢所賁即為寶坊。而一杖一拂。飄然物外。絕不作一住相。崇禎辛巳。田太傅。承皇貴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師演法。因請住留都大報恩寺。師以衰邁力卻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禪師。
諱圓悟。
字覺初。
自號密云。
宜興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蔣氏。
師生八歲。
知世相無常。
年二十六。
發(fā)宿慧。
二十七負(fù)薪有省。
三十棄家。
又四歲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歲。
得受記莂。
五十二開化龍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為家。
四海歸之。
老不奉詔。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虛尊。
人天共享之。
實為龍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遠(yuǎn)紹雞足之正裔也。
師初棄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傳禪師。
傳嘉其志節(jié)。
喜而度之。
為大沙門。
當(dāng)機輒不爽旨。
眾皆驚異。
師終不自肯。
心苦神勞。
且代眾役。
不知有己。
偶過桐棺山頂。
豁然大悟。
情與無情。
煥然等現(xiàn)。
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時傳公已居燕都。
師即趨省傳公。
公見乃大喜。
喜師可倚以支我臨濟(jì)也。
經(jīng)二載辭還。
南上天臺探禹穴。
因與周公汝登陶公望齡王公舜鼎。
本色相見。
脫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緇素。
爭識師焉。
傳公還龍池。
師因歸省。
公問。
你到諸方。
會見甚么人。
師頓腳拍膝。
以對公。
公笑曰。
許多時一些氣息也無。
師曰。
和尚疑則別參。
公撾鼓集眾。
付師衣拂。
復(fù)召入楊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師力行。
以報先宗師。
即呈偈曰。
若據(jù)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來總與三十棒。
莫道分明為賞罰。
時年四十有六矣。
三載傳公遷化。
又三載。
眾請繼席龍池。
自是意緣移徙。
酬香之會。
有六。
計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萬馀指。
師則當(dāng)軒據(jù)座。
威震獅猊。
海內(nèi)英靈。
飲氣自失。
凡剎竿樹對。
成大寶坊。
不許門下干倚王公。
嘗語學(xué)者。
貞觀響道欲瞻風(fēng)彩。
上表遜謝。
往返三四。
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
吾敬道信大師。
茅茨石室。
累煩圣主。
且請前行。
吾從別道。
澡身凈發(fā)。
結(jié)跏趺逝。
吾敬汾陽無業(yè)。
休心息念。
斷絕攀援。
賜紫及號。
力陳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間。
輕同學(xué)子。
不為蚖蛇戀彼窟穴。
吾敬應(yīng)庵華祖故。
師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龍池五載。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無人證明。
且向別處尋討。
下座。
便去。
次住天臺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參請。
間不容發(fā)。
雖三載而日新。
海鹽金粟。
使符至再。
師憫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載。
無作無為。
崇成大廈。
床歷幾滿千輩。
名卿達(dá)士。
一目相遇獰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挾貴而問道者。
師輒掌之。
貴人曰。
和尚獨不欲獲法乎。
師曰。
山僧法也無。
護(hù)個甚么。
又連掌之。
斷際故山曰。
黃檗者。
鼓寂鐘沉。
閩人來請。
師不忍先跡零落。
籃輿度嶺。
僅五閱月又拂衣。
則明州黃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
待駕焉。
黃公又考。
太白名山。
為歷祖庭。
廢之已久。
遂與有道紳士俱愴然。
先以意容。
恐師臘高。
師慨然移錫。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虛空作殿。
日月為燈。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還會么。
設(shè)或未會。
且看新長老。
撒開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載。
天龍失守之區(qū)。
歷祖藏身之處。
無不斬新扶起。
壯甲東南。
翼集鱗宗。
蔚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點胸自許。
招手橫趨者。
不可勝計。
崇禎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賜紫。
徵住金陵報恩寺。
師固以老辭。
退臥通玄峰頂。
天下圖其頂相。
書其名號。
而親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猶巡寮視務(wù)。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緇素奔送者萬人。
臨壙慟而失聲。
聲震山谷。
清順治庚子。
住天童門人弘覺禪師道忞。
編師六會語錄。
進(jìn)頒大藏。
贊曰。
斗柄東指。
鼓腹謳歌。
于不識不知之中。
即釋氏儒童。
難贊辭焉獨今之薄海內(nèi)。
外據(jù)大寶坊。
橫說豎說者。
操鈯斧于山邊水邊者。
皆師法會中人也歷考少林至楊岐。
其世十七。
楊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師。
其間法利之普。
如師者幾何人哉。
今叢林公論。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類師始末。
嗚呼雖實錄也無。
乃瓊枝析玉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一釋圓悟,字覺初,亦號密云,姓蔣氏,宜興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淵穆,不逐塵戲,八歲便知佛號,稍長樵耕給養(yǎng),歸則獨處,頗切世相無常之想。既冠,誦經(jīng)懌然默記,嘗負(fù)薪入市,釋肩橫陳,積柴面前側(cè)立,竟日若不見人。壯歲置妻孥,從龍池山禹門寺幻有傳祝發(fā),數(shù)載勤勞,多所未徹。一日,過銅官山頂,秋爽天高,豁焉開朗,凝膺渙釋。時傳已入都北來,覲之。二祀而歸,禮天臺,探禹穴。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圣學(xué),與悟深相契結(jié)。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悟之道法遍于東海,自茲始也。傳歸龍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場,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臨濟(jì)之傳稱中興焉。初之金粟也,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師住處。”蓋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萬,果符斯兆。天童古剎,歲久荒蕪,悟為完飾,高檐觸云,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輪舶交至,南詔北貊,重譯炷香,近古以來所未有也。崇禎癸巳,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國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隨赍紫衣賜悟。又以南都大報恩寺屬悟住持,以老病辭。逾年,寂于天臺通玄,還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龍興,嗣法弟子道忞于順治乙亥應(yīng)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語咨嗟,有生不同時之嘆。又進(jìn)曾鯨所繪遺像呈入御覽,復(fù)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幀,世祖雅善丹青,親為著墨,賜藏天童,諭所編語錄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滴跛氖哪?,賜謚曰“慧定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