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萬歷二十有四秋,余從朋友而讀春秋。
觀圣人日食焉必志,蓋災(zāi)大而深憂。
曾豈無形而有影,時亂臣賊子之接跡。
遂相與大圣筆而傷其時,方講說之未訖。
忽坐堂之失晝,驚四顧而皆黑。
仰見天日,天則自玄兮日乃無白。
于是招童子,供盆水,照以志,視其食也。
既初如望后之月,缺而弦,弦而晦,巽艮坤之遞象。
終如望前之月,朔而弦,弦而盈,震兌乾之迭像。
方一邊之如鐮,猶馀輝之蕩瀁。
奄全體之盡韜,納宇宙于混罔。
沒火輪于青泥,囚金烏于漆匣。
山不雨而矇矇,郊不夜而窣窣。
天為之失目,陽為之喪精。
乾坤慘慘其無色,百物俱晦其光明。
凡在此日之下者,孰不驚魂而禠魄。
行者班馬而震怖,居者釋業(yè)而嘆息。
富貴者若失其富貴,善惡者都忘其善惡。
天疑從此而亦崩,地恐因是而將坼。
驚混沌之當(dāng)日,念寰宇之長夜。
飛禽走獸,亦莫不止飛而停走,足若凍而口啞。
嗚呼,是何等影象,其變也斯酷。
玆惟閏八月初吉,日則乙丑,余怪其變,原其理以求其說。
惟天有日,曰自開辟。
其體不雙,其道莫并。
綱紀(jì)乎造化,樞機(jī)乎動靜。
乾坤用之而生成,鬼神乘之而屈伸。
星度數(shù)之以定,月晦朔之是因。
以其有往來晝夜分,以其有永短寒暑別。
天地間洪纖高下,形形色色者,莫不受其光而為物。
宇宙來消長,榮悴去去來。
來者莫不得其運(yùn)而成化,此乃有覆載。
必有是日,有是日斯以有萬化。
光明烜赫,揭萬古而不息。
一日烏得無是日,一日而若無是日。
天道廢兮歲功息,無晝夜無晦朔。
又無寒暑,復(fù)安得有兩儀三才。
究功用之盛大,知厥蝕之劇災(zāi)。
蝕之也伊何,曾聞之于先儒。
月隨日而代行,有離合之相須。
方晦朔之際,交彼陰掩而有食。
其數(shù)也有常,隔千歲而算得。
夫既諉諸常數(shù)之當(dāng)然,故暗君諂臣之每忽。
殊不知陰陽之尊卑,自有分而難越。
離而必合者,乃日月相交之理也。
會而當(dāng)避者,乃日月相異之義也。
既不避而有逼,為變孰大于此也。
一草一木之妖,尚謂之異。
一星一辰之差,亦謂之怪。
況大陽之見食,誠怪戾之莫最。
有友詰余而言曰:當(dāng)食不食,扶陽者誰。
當(dāng)避不避,馴陰者誰。
其食也既有常度,何退避之異時。
余曰:子不知天人之理乎。
象垂乎天,道在于人。
天之心曰人,天與人非二真也。
象之理曰道,象與道乃一根也。
人感而天應(yīng),道悖而象變。
心病者形枯,子惡則父譴。
觀夫象于天者雖一,道于人而類別。
日為在天之陽象,陽之類固在人非一。
月為在天之陰,象陰之類亦在人非一。
家以言,父陽子陰兮夫陽婦陰。
國以言,君陽臣陰兮正陽邪陰。
天下以言之,陽為中國兮陰為夷狄。
曰君曰父曰夫曰君子曰中國者,雖曰在人之陽,類其理則皆系于日。
臣也子也婦也小人也夷狄也者,雖曰在人之陰類,其氣則咸屬于月。
道順于下,象從而順。
道紊于下,象從而紊。
若乃圣人在上,此道煥赫。
三綱既正,九法亦立。
夫夫婦婦,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君子內(nèi)而中國理。
當(dāng)是時也,日月光華,寧有薄食之異。
至于叔季昏亂,此道不明。
天秩不紀(jì),天敘不經(jīng)。
婦逆夫兮子賊父,臣弒君兮邪陷正。
夏之人乃禽乃獸,夷狄于是乎亦盛。
方是時也,以陰抗陽,日月為之相食。
友曰:然則今日之變,果何從而作也。
余海外之昏儒,學(xué)天人之未達(dá)。
況某災(zāi)之某應(yīng),是漢儒之謬說。
足未躡于中國,寧知何道之有失。
但見今日之天下,亦豈致災(zāi)之無愆。
彼日本之孽奴,敢抗大明于當(dāng)天。
五載王師于海陲,蓋異乎四夷之來王。
陰蝕乎眾陽之宗災(zāi),豈作于旡妄。
友復(fù)為之難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對是日者,天下之一人,咎豈由于小邦。
余曰:不然。
日所照,皆此道所存。
物咸囿于陰陽,一身各有一乾坤。
今此在座者諸友,亦莫非此理之所聚。
若以人欲滅天理,或?yàn)槿俗訜o其父。
一身之陰勝一身之陽,一身之日月薄蝕也。
一家之陰勝一家之陽,一家之日月薄蝕也。
不必謂人之微家之小,皆足以致天變。
豈不曰物無巨細(xì),理貫于一。
況乎有臣民社稷而為君,曷不足為感應(yīng)之機(jī)軸。
故春秋之亂賊,不必皆作于宗周。
夫然則今日之是變,寧不為我國家憂也。
東南起橫海之長鯨,西北伏傍狺之老狗。
內(nèi)邦國之空虛,民逆豎之繼誅。
宜君象之告兇,豈天道之可誣。
友曰:天人感應(yīng)之理,謹(jǐn)聞教矣,亦復(fù)有弭災(zāi)之道乎。
余為之申其說曰:天之示災(zāi)之前,人必有召災(zāi)之失。
天之示災(zāi)之后,國必有應(yīng)天之實(shí)。
示災(zāi)者乃所以仁愛,故先禍而示警。
人茍能自反而修省,災(zāi)可轉(zhuǎn)為福慶。
枯桑谷于德政,致商宗之永箓。
退熒惑于善言,立宋侯之霸業(yè)。
禍福實(shí)自人召,天何愛惡于人哉。
若余徒者,位不在納誨陳善,當(dāng)何修于今日之災(zāi)。
盍復(fù)還其天理,明一身之白日。
過也皆見,改也皆仰。
毋使光明之本體,終為之息滅也哉。
于是乎陳日時而記問答,發(fā)圣人謹(jǐn)災(zāi)之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