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順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5 首
客有感前史,問牛喘,廣而賦,義有由。
余得摭遺辭,掇遺韻,索遺意,而用以酬。
夫寒為冬,燠為夏,和為春,肅為秋。
和以發(fā)生則物萌而抽,燠以長養(yǎng)則物盈而周,肅以登就則物實(shí)而收,寒以閉結(jié)則物藏而休。
是則陰陽之道順,而燮和之職脩。
若乃當(dāng)春而燠,是為行夏令而火侵于木,時則有雨水不降,草樹早落,火訛相驚,疾疫多作。
故丞相當(dāng)是月而見牛喘,恐天令之愆錯。
問從來之遠(yuǎn)邇兮,或力或暵而可度。
匪賤人而憂畜,實(shí)原微而意博。
所以元化日調(diào),萬匯時若。
及其后世,我自我,物自物,天自天,人自人,胡為乎冬,胡為乎春,孰謂差忒,孰謂平均?
曰吾委佩而端冕,服美而食珍,上奉天子,下役烝民。
夫何預(yù)于我哉,我亦無愧于茲辰。
三清閣 南宋 · 吳愈
四言詩
① 閣之成以紹定壬辰六月甲子,上賜字以嘉熙庚子冬閏十二月甲子
惟皇上帝,弼我宋丕基,圣天子嗣大歷服,寅畏天命,宮筑敬天之臺,坐列欽天之圖,陟降左右,無適非天,而揭處寓敬之地,凡可以為民祈天者,亦罔不留圣心。明德恤祀,百神受職。先是,江州太平興國宮九天采訪使者靈應(yīng)彰灼,列圣褒嘉,冊號應(yīng)元保運(yùn)真君,至是有詔增以二字,曰妙化,且親灑三大字曰三清閣以賜之。龍文麗空,鳳詔炳世,瞻仰傳誦,震于四海,于戲茂哉!夫天得一以清,無聲無臭至矣,道家者說上宮玉清,中宮上清,下宮太清,意者道本一元,氣分三境,恍惚之中,有是象耶!凡天下道宇,莫不崇三清而事之。宮在廬山之陰,舊為采訪使者廟。由唐開元迄于我宋,自廟而觀,自觀而宮,琳館瓊房,霞粲星列,徽稱美號,先甲后庚,卓為天下偉觀。獨(dú)三清未有殿,管轄宮事臣熊守中謂非報本返始之義也,乃即真君殿之前,建巨閣以奉焉。蓋經(jīng)葺八年而始成,閎麗穹峻,稱其教法,前帝后臣,神位嚴(yán)侐,禮備而道順矣。真君之靈聞天下,我國家自六飛南渡,視廬山同五岳,凡疆埸之事禱焉,歲之水旱禱焉,盜賊災(zāi)異之變咸禱焉。赍香命官,其禮逾重,無謁不獲,其受命如響。蓋嘗思之,惟天聰明,臨下有赫,福善禍淫,虧盈益謙,要必有代天之耳目者,其殆采訪之職歟!上帝命之以稽察四方,亦猶人主命臣以諏訪天下,四時行而萬物成,凡皆以佑我民耳。惟天佑民罔極,惟后為民祈天亦無所不用其極,此三大字之所以賜也。閣之成以紹定壬辰夏六月甲子,上賜之以嘉熙庚子冬閏十二月甲子。凡州之民,莫不蹈舞,愿刻金石,丕闡上帝之命,對揚(yáng)天子之休,永詔萬世。臣家世于廬山下,今幸待罪禁林,執(zhí)筆歌頌職也。謹(jǐn)拜手稽首,敘其事而獻(xiàn)詩曰:
廬山之勝,秀出斗旁。
參于衡岳,鎮(zhèn)東南方。
民人所瞻,神天攸宅。
赍夢之祥,乃興自昔。
惟天聰明,矜此下民。
監(jiān)求其莫,恐有不聞。
惟神司之,云軺風(fēng)馬。
乃諏乃訪,周游天下。
不疾不速,不察而明。
天何言哉,民無嚬呻。
是為福庭,列圣祗敬。
錫羨隤祉,有感斯應(yīng)。
明明我圣,惟一乃心。
不顯亦臨,敢有弗欽。
寶畫金扁,徽稱明詔。
日月之揭,山川有耀。
邃殿在后,新閣在前。
如君當(dāng)御,而臣仰焉。
時節(jié)冠佩,會朝帝所。
達(dá)民之情,佑我圣主。
民戴我圣,與天無極。
天佑我宋,子孫千億。
民拜稽首,愿垂表經(jīng)。
從臣刻辭,永錫休聲
⑴ 影印《道藏》冊三二《廬山太平興國宮采訪真君事實(shí)》卷六
元 · 楊梓
道順德者吉。
逆天者兇。
我怎肯二意三心。
背義忘恩。
有始無終。
絺云:前番不曾報的。今日再不濟(jì)事。反罹鈇鉞。到那時悔將何及。正末唱:者么教鼎鑊烹。
鈇鉞誅。
凌遲苦痛。
休想俺這鐵心腸半星兒改動。
日食賦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皇明萬歷二十有四秋,余從朋友而讀春秋。
觀圣人日食焉必志,蓋災(zāi)大而深憂。
曾豈無形而有影,時亂臣賊子之接跡。
遂相與大圣筆而傷其時,方講說之未訖。
忽坐堂之失晝,驚四顧而皆黑。
仰見天日,天則自玄兮日乃無白。
于是招童子,供盆水,照以志,視其食也。
既初如望后之月,缺而弦,弦而晦,巽艮坤之遞象。
終如望前之月,朔而弦,弦而盈,震兌乾之迭像。
方一邊之如鐮,猶馀輝之蕩瀁。
奄全體之盡韜,納宇宙于混罔。
沒火輪于青泥,囚金烏于漆匣。
山不雨而矇矇,郊不夜而窣窣。
天為之失目,陽為之喪精。
乾坤慘慘其無色,百物俱晦其光明。
凡在此日之下者,孰不驚魂而禠魄。
行者班馬而震怖,居者釋業(yè)而嘆息。
富貴者若失其富貴,善惡者都忘其善惡。
天疑從此而亦崩,地恐因是而將坼。
驚混沌之當(dāng)日,念寰宇之長夜。
飛禽走獸,亦莫不止飛而停走,足若凍而口啞。
嗚呼,是何等影象,其變也斯酷。
玆惟閏八月初吉,日則乙丑,余怪其變,原其理以求其說。
惟天有日,曰自開辟。
其體不雙,其道莫并。
綱紀(jì)乎造化,樞機(jī)乎動靜。
乾坤用之而生成,鬼神乘之而屈伸。
星度數(shù)之以定,月晦朔之是因。
以其有往來晝夜分,以其有永短寒暑別。
天地間洪纖高下,形形色色者,莫不受其光而為物。
宇宙來消長,榮悴去去來。
來者莫不得其運(yùn)而成化,此乃有覆載。
必有是日,有是日斯以有萬化。
光明烜赫,揭萬古而不息。
一日烏得無是日,一日而若無是日。
天道廢兮歲功息,無晝夜無晦朔。
又無寒暑,復(fù)安得有兩儀三才。
究功用之盛大,知厥蝕之劇災(zāi)。
蝕之也伊何,曾聞之于先儒。
月隨日而代行,有離合之相須。
方晦朔之際,交彼陰掩而有食。
其數(shù)也有常,隔千歲而算得。
夫既諉諸常數(shù)之當(dāng)然,故暗君諂臣之每忽。
殊不知陰陽之尊卑,自有分而難越。
離而必合者,乃日月相交之理也。
會而當(dāng)避者,乃日月相異之義也。
既不避而有逼,為變孰大于此也。
一草一木之妖,尚謂之異。
一星一辰之差,亦謂之怪。
況大陽之見食,誠怪戾之莫最。
有友詰余而言曰:當(dāng)食不食,扶陽者誰。
當(dāng)避不避,馴陰者誰。
其食也既有常度,何退避之異時。
余曰:子不知天人之理乎。
象垂乎天,道在于人。
天之心曰人,天與人非二真也。
象之理曰道,象與道乃一根也。
人感而天應(yīng),道悖而象變。
心病者形枯,子惡則父譴。
觀夫象于天者雖一,道于人而類別。
日為在天之陽象,陽之類固在人非一。
月為在天之陰,象陰之類亦在人非一。
家以言,父陽子陰兮夫陽婦陰。
國以言,君陽臣陰兮正陽邪陰。
天下以言之,陽為中國兮陰為夷狄。
曰君曰父曰夫曰君子曰中國者,雖曰在人之陽,類其理則皆系于日。
臣也子也婦也小人也夷狄也者,雖曰在人之陰類,其氣則咸屬于月。
道順于下,象從而順。
道紊于下,象從而紊。
若乃圣人在上,此道煥赫。
三綱既正,九法亦立。
夫夫婦婦,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君子內(nèi)而中國理。
當(dāng)是時也,日月光華,寧有薄食之異。
至于叔季昏亂,此道不明。
天秩不紀(jì),天敘不經(jīng)。
婦逆夫兮子賊父,臣弒君兮邪陷正。
夏之人乃禽乃獸,夷狄于是乎亦盛。
方是時也,以陰抗陽,日月為之相食。
友曰:然則今日之變,果何從而作也。
余海外之昏儒,學(xué)天人之未達(dá)。
況某災(zāi)之某應(yīng),是漢儒之謬說。
足未躡于中國,寧知何道之有失。
但見今日之天下,亦豈致災(zāi)之無愆。
彼日本之孽奴,敢抗大明于當(dāng)天。
五載王師于海陲,蓋異乎四夷之來王。
陰蝕乎眾陽之宗災(zāi),豈作于旡妄。
友復(fù)為之難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對是日者,天下之一人,咎豈由于小邦。
余曰:不然。
日所照,皆此道所存。
物咸囿于陰陽,一身各有一乾坤。
今此在座者諸友,亦莫非此理之所聚。
若以人欲滅天理,或?yàn)槿俗訜o其父。
一身之陰勝一身之陽,一身之日月薄蝕也。
一家之陰勝一家之陽,一家之日月薄蝕也。
不必謂人之微家之小,皆足以致天變。
豈不曰物無巨細(xì),理貫于一。
況乎有臣民社稷而為君,曷不足為感應(yīng)之機(jī)軸。
故春秋之亂賊,不必皆作于宗周。
夫然則今日之是變,寧不為我國家憂也。
東南起橫海之長鯨,西北伏傍狺之老狗。
內(nèi)邦國之空虛,民逆豎之繼誅。
宜君象之告兇,豈天道之可誣。
友曰:天人感應(yīng)之理,謹(jǐn)聞教矣,亦復(fù)有弭災(zāi)之道乎。
余為之申其說曰:天之示災(zāi)之前,人必有召災(zāi)之失。
天之示災(zāi)之后,國必有應(yīng)天之實(shí)。
示災(zāi)者乃所以仁愛,故先禍而示警。
人茍能自反而修省,災(zāi)可轉(zhuǎn)為福慶。
枯桑谷于德政,致商宗之永箓。
退熒惑于善言,立宋侯之霸業(yè)。
禍福實(shí)自人召,天何愛惡于人哉。
若余徒者,位不在納誨陳善,當(dāng)何修于今日之災(zāi)。
盍復(fù)還其天理,明一身之白日。
過也皆見,改也皆仰。
毋使光明之本體,終為之息滅也哉。
于是乎陳日時而記問答,發(fā)圣人謹(jǐn)災(zāi)之筆也。
篤周祐,密侵阮。
殷商旅,倒戈返。
文武基,成王振(葉)
民于近,佞于遠(yuǎn)。
(去聲)之頌,雍辭展(葉)
左右孰,充弼蹇。
前后孰,道承善(葉)。
作無逸,周公進(jìn)(葉)。
用訓(xùn)王,諄繾綣。
曰負(fù)扆,曰補(bǔ)袞。
制禮樂,斯為本。
知艱難,慎旦晚。
稱守成,王辟閫。
注:明焦竑作養(yǎng)正圖解其聽朝四輔篇圖說云禮明堂位曰篤仁而好學(xué)多聞而道順天子疑則問應(yīng)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dǎo)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者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潔廉而切直正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弼天子之過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聞彊記捷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圣維之是以慮無失計(jì)舉無過事考十三經(jīng)內(nèi)禮記明堂位無此文因撿大戴禮保傅篇載明堂之位云云與圖說所引正合其言則全錄賈誼新書按戴德戴圣俱在賈誼后或者誼著書時明堂位別有全文故得備引之其后遂至散佚故德即錄誼書圣則刪而不取此大小戴記之所以異也竑因大戴禮有明堂之位語不問此文為經(jīng)本有無輒標(biāo)作禮明堂位且注云是禮記中篇名由于未加深考之誤茲詠成王事因并訂而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