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辨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2—1023 【介紹】: 宋華州下邽人,字平仲。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歷通判鄆州,累擢樞密院直學(xué)士、判吏部銓。頗敢直諫,太宗以比魏徵。淳化初,除樞密副使,坐事罷知青州。五年,召拜參知政事,加給事中,又坐事出知鄧州。真宗立,入權(quán)知開封府,為三司使。景德元年拜相,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乃力排眾議,請帝親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議而還。為王欽若所譖,罷相出知陜州。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準(zhǔn)密奏請以太子監(jiān)國,事泄,罷相,封萊國公。丁謂乘機(jī)傾陷,連貶雷州司戶參軍,卒于貶所。仁宗朝追謚忠憫。有《寇萊公集》。
全宋詩
寇準(zhǔn)(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移大名府成安縣。
累遷三司度支推官,轉(zhuǎn)鹽鐵判官。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
四年,罷知青州。
五年,拜參知政事。
至道二年(九九六),罷知鄧州。
真宗即位,遷工部侍郎,權(quán)知開封府。
咸平六年(一○○三),遷兵部侍郎,為三司使。
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
同年冬,契丹攻宋,準(zhǔn)力諫真宗親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陽),迫成和議,是為“澶淵之盟”。
三年罷相,為刑部尚書,知陜州。
后遷兵部尚書,入判都省。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復(fù)拜同平章事、樞密使。
八年罷。
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靈宮使。
四年六月,坐與周懷政謀請?zhí)颖O(jiān)國、禁皇后預(yù)政、奉真宗為太上皇事,罷相,封萊國公,尋貶道州司馬。
乾興元年(一○二二),再貶雷州司戶參軍。
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
后十一年,詔復(fù)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又賜謚忠憫。
有《忠憫公詩集》三卷,集前附有孫汴所撰神道碑。
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寇準(zhǔn)詩,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明嘉靖間蔣鏊刻《忠憫公詩集》三卷本為底本。
校以清康熙間吳調(diào)元辨義堂刊《寇忠憫公詩集》三卷本(簡稱吳本),清初《兩宋名賢小集》鈔本所收《寇萊公集》七卷本(簡稱集本)。
采錄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勞權(quán)校記(簡稱勞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張元濟(jì)校記(簡稱張校)。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彭元瑞知圣道齋鈔本、李文田跋鈔本,俱系出自蔣本、吳本,然四庫本補(bǔ)了各本殘缺的文字,少數(shù)異文有參考價值,故亦出校記注明。
另輯得集外詩十五首,編為卷四。
宋詩紀(jì)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來鵠所作,今歸諸附錄。
詞學(xué)圖錄
寇準(zhǔn)(961-1023) 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晚年封萊國公,謚忠憫?!?a target='_blank'>宋史》有傳。有《寇萊公集》,存詞五首,見《花庵詞選》及《湘山野錄》。
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準(zhǔn)(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太宗朝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初,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準(zhǔn)力排眾議,擁帝親征,遂有澶淵之盟。為王欽若所陷,罷知陜州。天禧三年再相,以請?zhí)颖O(jiān)國,為丁謂所陷,罷相,封萊國公,累貶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天圣元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三。仁宗朝追謚忠憫。著《巴東集》三卷、《忠憫公詩集》三卷(存)、《寇萊公集》七卷(存)。《宋史》卷二八一有傳。